4月26日,国内临床CRO龙头(指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泰格医药发布一季报。数据显示,该公司于期内实现营收16.6亿元,同比下降8%;实现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下降58.65%。
在泰格医药的历史业绩中,从这家公司2012年A股上市直至2023年之前,很少出现归母净利润下滑的情况,更不用说同比超50%的下滑速度。并且,在2017年-2022年之间,企业获得超50%的盈利增长才是普遍情况。
这也意味着,若是仅仅对比历史数据,泰格医药今年的一季报已是“历史最差”。不过,该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出现同比“打对折”的情况,并非完全是因为行业寒冬之中企业主业经营收益会有所下滑,也有投资失利的原因。
泰格医药的一季报显示,由于报告期内公司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2023年一季度的1.76亿元变化至1275万元,同比下滑92.77%。另外,企业的投资收益也由2578万元下滑至-359万元。
和同比下滑58.65%的归母净利润相比,泰格医药的扣非净利润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20.5%至3.03亿元。在CXO(指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寒冬的产业背景下,这也更确切地展示了企业目前的业务水平。
在二级市场上,4月26日,泰格医药A股和H股均在出现了不小的涨幅。盘中,泰格医药A股涨幅一度突破9%,H股的涨幅也一度突破8%。
截至收盘时,泰格医药A股报收57.7元/股,涨8.85%,总市值503.39亿。港股方面,该公司报33.6港元/股,涨8.39%,总市值293.13亿。
当然,在4月26日,不仅仅是泰格医药,整个CXO板块都在大涨。其中,康龙化成A股涨超5%,港股涨超7%;药明康德A股涨超3%,港股涨超4%。另外,港股上市公司药明生物涨超6%,
消息面上,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于4月26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目前由发改委牵头,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正在联合研制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并且有望在近期出台。谭天伟的这一发言被认为利好CXO产业发展。
另外,针对泰格医药的一季报,平安证券在分析其营收同比下滑现象时提及,这一现象主要与疫情、创新药需求下滑现象有关,整体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具体而言,一是,考虑到2022年第四季度部分订单因疫情积累到2023年第一季度兑现,导致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同期基数较高;二是,2023年上半年创新需求偏弱,减少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新开临床项目。
同时,针对泰格医药整体毛利率37.83%这一项数据,平安证券认为,企业新签订单相比2023年初普遍降价,但保持了相对平稳,而轻资产的临床CRO在行业寒冬时能有效地通过提升效率、优化架构等方式降低成本,对冲价格压力。因此,企业毛利率下降幅度有限。
不过,在2020年-2023年,泰格医药的毛利率分别为47.43%、43.55%、39.64%、38.58%。也就是,该企业现阶段的盈利水平和巅峰时间已无法相比,且呈现持续下滑状态。
在过去一轮CXO“狂飙”的日子里,泰格医药是这个领域最令人艳羡的公司之一。该公司于2004年成立,是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专注于医药研发外包的CXO公司之一。
当时,泰格医药由两位浙江老乡在杭州创立,也就是现任企业董事兼总经理曹晓春和董事长叶小平。创业前,曹晓春正在经历一段曲折的求职生涯,面试屡屡碰壁;而15岁就考上了大学的叶小平正在罗氏上班。
在资本市场的征途中,泰格医药于2020年8月在港股上市。它是继药明康德、康龙化成之后的第三家“A+H”上市的CRO公司,也刷新了当年亚洲生物医药公司IPO规模的纪录。
历史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泰格医药的业绩持续保持了高增长。期内,企业年度营收增速分别为:43.63%、36.37%、21.85%、13.88%、63.32%、35.91%;扣非净利润的增幅分别为:146.05%、48.83%、56.31%、26.89%、73.9%、25.01%。
若从业绩规模来看,从2017年至2022年,泰格医药的营收从17亿元增至70亿元,扣非净利润从2亿元涨至15亿元。在市值方面,该公司A股的市值巅峰出现在2021年7月,历史最高市值约1800亿元,目前已下降七成。
不过,在2023年业绩报发布之际,泰格医药的业绩颓势就很明显,也标志企业彻底结束高增速时代。2023年,该公司的营收为73.84亿元,同比增加4.21%;归母净利润为20.25亿元,同比增加0.91%;扣非净利润为14.77亿元,同比减少4.05%。
目前,从产业环境来看,国内政策在不断尝试给创新药纾困。例如,北京、广州等地陆续推出创新药支持政策,试图从创新药物探索、研发、申报、使用、支付等多角度进行鼓励。这也意味着,如果后续政策持续推进,带动创新药行业及投融资市场复苏,药企对CRO的服务需求可能会出现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