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医药是一家专注于为新药研发提供临床试验全过程专业服务的合同研究组织(CRO),主营业务以临床试验为基础,覆盖临床研发阶段所有配套的临床CRO相关服务。
公司总部位于杭州,下设33家子公司,在中国内地60个主要城市和香港、台湾、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地设有全球化服务网点。
2012年8月,泰格医药登陆A股创业板,但公司并未止步于此,在A股深耕八年后,泰格医药将目光瞄准了港交所市场。2020年8月,泰格医药成功登陆港交所,实现“A+H”两地上市。因泰格医药港股IPO募资额超100亿港元,成为2020年内亚洲规模最大的医疗IPO。
港股市场的泰格医药(03347.HK)同样表现亮眼,从上市初期最低105.2港元一路拉升至最高199.9港元。此外泰格医药还收获了“医药投资圣手”高瓴资本的垂青。从2018年6月开始,高瓴资本两度增持泰格医药,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高瓴资本对其持有750万股,是公司第十大股东。
泰格医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速发展,离不开大规模并购扩张的推动。泰格医药成立于2002年,但从2008年开始,公司就按下了并购扩张的按钮,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是业内出名的“并购机器”。
2008年11月,泰格医药收购美斯达50.56%的股份,转过年来又将美斯达剩余49.44%的股份收入囊中,美斯达成为泰格医药的全资子公司。此后多年,泰格医药先后将北京康利华、上海晟通、美国方达控股、北医仁智、韩国Dream CIS、捷通泰瑞等多家海内外公司并入麾下,公司规模越做越大。频繁并购推高公司业绩水涨船高,2012年至2019年,泰格医药的总营收从2.54亿元提升至28亿元,净利润则由9406万元提升至8.42亿元。
伴随业绩持续向好,泰格医药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热捧,上市8年多股价大涨近50倍(前复权),公司在“A+H”两地都是千亿市值俱乐部成员,妥妥的医药大白马。但高光之下,亦有阴影。常言道,无并购,不商誉。一系列并购扩张不仅增厚了泰格医药的营收和净利润,也让公司账面商誉节节攀升。但是泰格医药真的没有问题吗?
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公司账面商誉从0.12亿元大幅提升至11.58亿元,足足增加了96.5倍,占净资产比例高达27.41%。大举扩张也考验着泰格医药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资源整合能力,从并购标的随后的业绩表现来看,泰格医药的并购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此外,泰格医药收购的捷通泰瑞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未达成业绩承诺,且业绩完成率出现下滑迹象,但公司并未对其计提商誉减值,仅按合同约定少支付了0.6亿元的收购款。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泰格医药账面商誉高达15.25亿元,其中并购捷通泰瑞产生的商誉约为4.75亿元,是公司并购史上最大的一笔。大额商誉成了悬在泰格医药头顶的一把利剑。
并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泰格医药的财务报表,我们会从公司连续多年的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看到,该公司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2016年公司业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临床试验技术服务业务受到临床试验自查、核查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项目进度放缓、项目成本增加造成毛利降低造成的。
公司的投资收益科目,从2016年开始也保持着连续高速增长态势;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科目从2019年开始大幅增加,2020年半年报显示,大幅增长至6.3亿。
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都是投资获得的收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投资收益一般是已经实现的收益。而公允价值变动则只是在账面上体现的一种价值波动,还没有变现。
这两个科目大幅增长,说明公司基于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布局的生态投资,迎来了收获期。从人均创收指标来看,基本保持着年人均创收50万元的水平,收入规模的增长需要人力资源来支撑。
具体来看,2020年,泰格医药实现营收31.92亿元、净利润17.50亿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1.38亿元,占净利润的比重超过一半。公司解释称,主要是报告期内其他非流动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2021年一季度,泰格医药实现营业收入9.02亿元、净利润4.55亿元、扣非净利润2.29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占比超过一半,其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4.38亿元,几乎与归母净利润相当。公司延续了年报的解释。
2019年,泰格医药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85亿元,占8.42亿元净利润的22%。之前更是少得可怜。公允价值变动的出现与会计准则的调整有关。据相关会计准则,2018年之前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或者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
2018年年底,泰格医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为股权投资基金及非上市公司股权,账面价值为12.23亿元,大多数按照成本计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福建盈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观由昭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平潭泰格盈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金额分别为1.1亿元、9500万元、9500万元,三者合计占比接近25%。
据新准则,公司对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采用估值方法计量,泰格医药在2019年年报中对此的描述是,“以市场数据和估值模型相结合为基础,当可观察的参数无法可靠获取时,输入值基于管理层的假设和估计”。由此可以看出,对公允价值的评估涉及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重大估计,其随意性和主观性非常强。
而且,泰格医药给投资者呈现只是一个整体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各个股权基金和非上市股权的具体变动金额并没有列表,这增加了投资者判断的难度。而这也是投资泰格医药的一大隐患。
以2018年年底排名第一的盈科创业为例,据2015年12月公告,泰格医药以6000万元入股,占比为5%,为此,盈科创业承诺2016-2018年共计实现净利5.5亿元,每年分别为1.5亿元、1.8亿元及2.2亿元,自投资之日36个月内未实现交易所上市需要按照7%的收益率回购,但三年早已过去,泰格医药并没有要求回购,反倒再次追加了5000万元投资。
据统计,自2015年启动第一笔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开始,泰格医药在过去7年共计进行了超过50笔的投资,投出金额合计超过36亿元,在A股医药上市公司中堪称豪爽。
截至2021年3月底,泰格医药账面上有97.12亿元货币资金及1.47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有息负债为2.7亿元,在资金如此宽裕的情况下,公司在股权投资基金上的投资还将继续,而这些股权基金存续期大约是5-7年不等,那么泰格医药的游戏还能玩多久?
泰格医药的目前投资逻辑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中国CRO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是全球CRO增速最快的市场。临床CRO是占比最大的细分领域,在研发投入和渗透率双升的带动下,未来行业需求空间大。
第二是,泰格属于轻资产的公司,核心资源是人才,泰格现在90%的人才都是自己培养的。计划2020年底要达到7500人,现在受疫情影响,估计今年到7000人。公司的人才培养和管理能力能够支持公司主营业务产能的扩张,确保公司主营业务保持持续增长。
第三,主营和投资业务共同驱动未来增长。泰格医药利用在临床服务阶段发现优质初创药企的优势,给药企提供融资,扶持他们的成长,与他们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一方面建立高客户粘性,确保主营业务源源不断;另一方面公司在临床服务阶段就开始扶持优质初创药企的成长,介入时间早,投资少,药物研发成功回报率高。
公司凭借自己在临床服务过程中对被投资药企的公司和药物发展前景都熟悉的优势,保证了投资的成功概率。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模式,使得公司主营和投资收益同时增长,形成了强有力的生态闭环。
但是游戏能不能在玩下去就不得而知了,2021年7月2日,CRO板块上市公司股价大跌,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元的临床试验服务上市公司泰格医药(300347.SZ)在当天大跌6.13%;此后几个交易日,其他CRO公司稳住时,泰格医药却继续暴跌,成为当周A股最熊的CRO上市公司,并且此类事件并不只有这一例,所以对于泰格医药我们还是要谨慎一些。
关于我们alphalio:“FinTech, FunTech”,让金融变得有趣。智芝全智能科技是一家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金融数据公司。我们力争成为全球最普世化最前沿以智能量化为主题的投资研究机构。同时密切关注ESG监管要求和ESG投资动态,专注ESG和股票价值传播,提供最快、最新、最全的ESG和最新股票金融资讯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