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食同源等传统文化理念的熏陶下,中国人对于保健品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因为保健品行业乱象丛生,国人对保健品是既爱又恨,几乎每一代人都会陷入一个怪圈:抨击一种保健品的同时,又会追捧另一种保健品。
曾经,脑白金、中华鳖精等保健品是老一代的“至宝”,但年轻一代却并不买单,并将其贴上智商税的标签。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躲过了老一代“至宝”的年轻一代,却未必躲得过汤臣倍健。
不同时代的人捧起了不一样的保健品品牌,横跨两代的汤臣倍健是保健品行业内少有的常青树,但也并没有打破生命周期短的行业通病,与新时代水土不服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放大。
3月8日,汤臣倍健股价又一次下跌,当日跌幅达到了6.78%。戏剧的是,就在前不久的3月4日,汤臣倍健公布了2021年度报告,其2021年营收达到了74.31亿元,同比增长21.93%,净利润达到17.54亿元,同比增长15.07%。汤臣倍健的董事长梁允超还表示:“希望再用八年时间,初步完成向强科技企业的转型。”
为何业绩向好的汤臣倍健却不被市场买单?汤臣倍健的保健生意究竟还能做多久?
一、营销的三板斧,不能成为汤臣倍健长期的护城河
2010年的姚明,2018年的蔡徐坤,2021年提前押注的谷爱凌,汤臣倍健的代言人一直是顶流。除了蔡徐坤外,汤臣倍健的营销总能迎合大众的审美,踩在时代的风口上。
保健品向来是重营销的赛道,一定程度上,宣传力度决定了保健品企业的高度,在营销上几乎无短板的汤臣倍健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最为典型的就是姚明代言,2010年正是汤臣倍健快速发展的时期,姚明的代言极大的增加了汤臣倍健的知名度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度。可以说,汤臣倍健的成功离不开姚明,2016年姚明代言结束后汤臣倍健业绩和净利润大幅度下滑就是佐证。
保健品向来是一本万利的生意,据财报显示,汤臣倍健内地市场综合毛利率为66.80%,海外市场综合毛利率达到了60.16%。只要营销到位卖出货,汤臣倍健的盈利能力自然不用质疑。
但在企业运营的后半段上,汤臣倍健似乎拉下了后腿,并没有像选代言人一样,高瞻远瞩。
国内保健品行业竞争激烈,药企、奶企纷纷斥巨资进入保健品行业分羹,为了拓宽产品线,保持竞争力,汤臣倍健看上了益生菌这一品类。据天眼查app显示,汤臣倍健于2018年收购了澳大利亚品牌Life-Space Group Pty Ltd(简称“LSG”),当时的LSG只有1亿左右的净资产,收购溢价高达34倍。
本次收购不仅没有帮助汤臣倍健在短期内获得成效,还导致汤臣倍健出现了巨大的亏损,并因此造成了21.66亿元的商誉和14.14亿元的无形资产,汤臣倍健由此进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补救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汤臣倍健的本次收购还被广东证监局点名,并向其出具了警示函,其中一条就包括“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不完整”。
据财报显示,汤臣倍健的益生菌品牌“Life-Space”国内收入仅达到了1.84亿元,与其74.31亿元的总营收相距甚远。但汤臣倍健仍表示将把“Life-Space”作为战略品牌,在今年加大投入,推动其发展。
看重益生菌品类的高速增长空间而持续下注无可厚非,但为了开辟新业务导致整个企业承压,汤臣倍健的运营能力似乎还有待增强。
二、股东减持、产品质量“缩水”,基本盘不稳何以谈增长?
或许最先“看透”汤臣倍健的不是资本市场,而是其一众股东。自2019年4月开始,汤臣倍健就遭遇了股东和高管密集减持的风波,其中套现最多的是汤臣倍健实控人梁允超的亲戚(岳母)孙晋瑜,套现对应市值达到了1.36亿元。汤臣倍健的副董事长、副总经理也相继减持,对应市值合计近两亿元。
无论其高管和股东因何原因大量减持,内部人员减持这一举措足以在资本市场引发动荡,其产生的风波不亚于食品安全争议所造成的影响。
2017年3·15期间,央视曝光了部分企业将原产自福岛(核污染区)的产品篡改产地标签后引入中国,其中一家公司位于有棵树企业旗下,而汤臣倍健在当时就是有棵树企业的第二大股东。
在此之前,汤臣倍健公告称,深圳有棵树将成为汤臣倍健的战略合作伙伴,与汤臣倍健在供应链及进口健康产品、全新销售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大健康领域的跨境电商平台。有棵树事件曝光后,汤臣倍健也因此受到牵连,同年,汤臣倍健以2.94亿退出有棵树。
在有棵树暴雷后,汤臣倍健澄清并未参与运营,及时撇清了关系,但自身产品出问题,汤臣倍健则难逃其咎。
2018年,中消协发现汤臣倍健某款液体钙含量低于标准,其标注含钙量为2.5×105(mg/kg),但中消协实测值仅为2.27×105(mg/kg)。
作为一个保健品巨头,连较为基础的含钙产品都无法达标,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保健品是否也含有水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汤臣倍健的研发支出仅为1.5亿,而销售费用却高达24.78亿元,占总收入的33.35%,汤臣倍健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长期倒挂。
梁允超表示汤臣倍健将逐渐转型为强科技企业,但其研发投入似乎过低,其转型的成功率存疑。最为重要的是,转型的一大前提在于基本盘稳固,能够为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但汤臣倍健的营收真正还能长期增长吗?
三、药企、奶企跨行而来,内外承压的汤臣倍健如何面对未来?
保健品究竟是否见效,自古以来都是“薛定谔的猫”,不能立竿见效导致很难有标准去衡量保健品的真实作用,这也是“中华鳖精”全厂只有一只鳖却能够大卖多年的主要原因。
因此,营销才被保健品企业奉为圭臬,利用明星效应为品牌背书,提高产品效果的可信度。姚明、谷爱凌作为运动健儿,本身就传达了“健康”这一理念。
但为品牌背书不仅仅只有营销这一条路,相关企业可以利用首因效应,在其他领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后,再发力保健品,自然也有消费者愿意买单。
相对于简单粗暴的营销,利用首因效应为品牌背书过于繁琐,但一旦攻破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就能获得更具有粘性的客户群体。比如云南白药跨足牙膏行业后,“国家保密配方”的名头迅速帮助云南白药在牙膏行业的成为巨头,消费者坚信医生更懂自己的牙齿,尤其是药企的保密配方。
同理,当药企涉足保健品行业后,亦能获得大量消费者的拥趸,同仁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今,修正、白云山、益普等大量药企涉足大健康产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除了药企外,因人口红利消失而营收大幅度降低的飞鹤、澳优乳业、贝因美等奶企,也加快了进军大健康产业的步伐。
无论是奶企还是药企,似乎都比靠明星背书的保健品品牌更具权威,而且其渠道优势可以更快的触及消费者,在“连带率”的作用下打开市场。
内外承压的汤臣倍健,要想在新的竞争局势下保持竞争力,仍需要大量的探索与努力。益生菌赛道虽然尚处于蓝海,但短期内或许很难成为汤臣倍健的营收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