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东方日升(300118)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净利润翻倍,东方日升成功卡位光伏新技术

http://www.chaguwang.cn  2022-10-26  东方日升内幕信息

来源 :界面新闻2022-10-26

  归母净利润同比翻倍,东方日升(300118.SZ)三季报业绩表现突出。

  10月25日晚,东方日升发布了2022三季报,数据显示公司主营收入为210.22亿元,同比上升61.86%;归母净利润7.47亿元,同比上升111.08%;扣非净利润7.7亿元,同比上升434.07%。

  东方日升业绩出色的背后,是多年来超出同行的研发投入以及在行业新方向上成功的技术储备和探索。

  光伏一梯队

  东方日升主营业务以光伏电池组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同时围绕新能源产业从事光伏电站EPC与转让、光伏电站运营、灯具、储能业务产品、辅助光伏产品和晶体硅料等的生产、销售等业务。公司核心业务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中游位置,并涉足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

  

  东方日升一直以来都是光伏行业第一梯队。2018年以来公司的光伏组件出货量稳定居于世界前十位,其中2021年公司组件出货量为8.1GW,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4.63%,居于世界第六位,排名相较2020年上升了一位,体现出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力。

  从营收来看,自2019年以来公司营收一直呈现两位数增长态势,今年前三季度更是增长61.86%,创出五年来增长之最。

  盈利方面,自今年年初以来,受益于上游硅料价格涨势有所缓和,组件价格及利润回归合理值,东方日升盈利情况有所改善。此外,通过近一年的改造,公司旗下的硅料业务业绩开始放量,由此为公司创造不少的利润。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以回归至11.57%。

  产能方面,截止2022年年6月底,东方日升已拥有15GW的电池产能和22.1GW的组件产能以及1.2万吨的光伏硅料年产能。目前仍在建的电池组件产能主要是位于宁海的“浙江宁海5GW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0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公司募投项目),该项目已经开始动工,预计明年4月实现投产。随着核心产能的落地,未来东方日升出货量排名有望继续提升。

  研发上的不断投入更体现出东方日升盈利的含金量。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高达7.91亿元,占营收比例为3.53%。2019年以来研发费用占比一直保持在4%左右,在组件全球出货量前六的企业中排名第一。

  风口上的光伏

  乘着光伏行业的风口,东方日升未来将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连续九年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以54.88GW的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一。根据CPIA的数据,从规模上看,2021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占全球的产量占比分别为78.8%、97.3%、88.4%和82.3%,其中多晶硅产量约64.2万吨,同比增长23.2%;硅片产量232.9GW,同比增长38.9%;电池片产量223.9GW,同比增长37%;组件产量 220.8GW,同比增长34.9%,中国光伏行业已成为全球光伏集聚之处,且其规模呈持续扩张趋势。

  从技术上看,我国光伏企业在 PERC、TOPCon、HJT、IBC 等高效晶硅电池生产技术上先后取得突破。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作为光伏发电中起核心作用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从2014年至2021年,我国企业/研究机构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已打破纪录42次。

  整体来看,光伏行业呈现集中度提升的趋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 年全球组件前10名企业出货量总额为163.2GW,较2020年增加44.1GW,占全球组件产量比例为73.9%。随着行业技术迭代的加快、下游市场对于高效产品的需求增加、行业规模扩张等,行业集中度呈现进一步提升的迹象。

  锦上添花的是,近年来光伏技术革新最大的亮点便是光伏电池,这也正是东方日升核心业务所处板块及重点研发领域。

  作为P型电池的代表,PERC技术转化效率已接近极限。目前光伏电池中最主流的制备技术是PERC电池,2021年PERC电池市占率已高达91%。由于PERC电池理论极限效率为24.5%,和如今24%以上的转化效率非常接近,技术替代近在咫尺。

  因此,N型电池应运而生。N型电池和P型电池的区分点在于原材料硅片,其中N型电池是硅材料中掺杂磷元素,而P型电池是硅材料中掺杂硼元素。相对于P型电池,N型电池具有弱光性好、寿命长、适合双面电池设计(双面率90%)及效率高等特点,因此被视为未来主流的电池。

  在N型电池中,HJT电池备受关注。HJT电池为异质结电池的简称。相较于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技术路线,HJT工艺流程短、光电转换效率高且具备较高的提升空间,长期看具备着相应的比较优势。

  一方面基于其材料的特性与对称结构,异质结电池只需4步制作工序,流程较TOPCon 技术一般需要10步以上的工序明显简化,工艺步骤的减少在一定程度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不良率以及人工、运维等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根据中科院数据,目前异质结产线量产转换效率基本为24.3%以上,未来叠加微晶化技术有望达到25.5%以上,相较于其他电池技术提效路径更为清晰,并且异质结电池天然适合与钙钛矿叠层,未来最高效率可达30%以上。因此,异质结技术工艺流程简化、技术延展性佳、降本提效路径清晰,具有长期的发展空间,也更能满足光伏行业对未来电池组件转换效率持续提升的需求。

  HJT 作为单结时代的终结者和多结时代的开启者,将是未来电池环节的平台型技术。由于HJT电池各项性能最优、降本增效路径最为清晰,目前产业化进展顺利,预计5年后钙钛矿和HJT做的双结叠层电池的效率可提高到30%以上,是未来光伏电池效率大幅提升的重要技术路线。

  多环节技术储备丰富

  东方日升作为行业内率先布局异质结的企业之一,在异质结技术研发与生产方面有着领先优势。一方面,公司在异质结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在电池领域开发HJT电池的双面微晶参杂层、低银含浆料等技术;在HJT电池制造中开发等离子预清洗技术,减低硅片清洗等待时间的限制;在中试线验证兼容超大和超薄的HJT电池“前切半”技术;在生产中开发新型智能导线技术以及与斯威克联合开发胶膜封装工艺,目标降低Ag浆耗量到100mg以下,有效降低电池制备成本,并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和量产稳定性等,目前公司已掌握转换效率高达25.50%的高效HJT电池技术。

  另一方面,公司已经具备异质结电池组件的量产经验,为行业内为数不多实现异质结产品量产的企业。2020年公司便集结异质结“863”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等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异质结人才致力于高效异质结电池的研发,成为行业内首家实现158.75mm9BB异质结电池量产的厂家,公司在常州金坛基地开辟了异质结中试线项目,相关产品已开始销往海外用户及国内工商业分布式市场。

  东方日升两年多以来一直通过中试线获得实证数据,其未来规划新产能也将以HJT技术为主。目前公司异质结电池中试线首片已于今年五月中旬顺利下线,该线已产出210尺寸半片超薄异质结电池片,电池平均效率达25.2%,良品率达98.5%。与此同时,今年公司计划通过定增募集资金50亿元,主要用于5GW N 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0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33亿元)、全球高效光伏研发中心项目(5亿元)和补充流动资金(12亿元),该定增已获证监会同意。

  由于多年来东方日升一直从事光伏晶体硅电池片、组件的研发生产,因此除了HJT,公司在其他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领域也都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储备,具备业内领先的量产技术能力和产能优势。

  在PERC电池方面,公司通过在电池背面引入高钝化叠层钝化膜并结合激光开膜技术的背钝化工艺;通过膜层结构优化设计、增强表面钝化的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氮氧化硅\氮化硅叠层工艺;通过在磷扩散推结后增加低温沉源,降低自由载流子寄生吸收发的激光掺杂SE工艺;通过载流子浓度注入改变硅片内氢电荷状态后形成氢与缺陷态结合进而降低电池光致衰减的氢钝化工艺;升级版高阻密栅工艺;小绒面陷光工艺。

  在N型TOPCon电池方面,公司通过在电池背面引入隧穿氧化层/掺磷多晶硅薄膜的新型N型接触钝化工艺;通过独特非晶硅沉积工艺及载具,消除电池片正面绕镀的无绕镀掺磷非晶硅沉积工艺;通过在电池正面引入四叠层钝化膜,降低正面钝化区饱和电流密度的叠层钝化工艺。

  在210大尺寸高效组件方面,公司通过导入大硅片电池、MBB半片组件技术、高透玻璃、分段焊带、贴膜技术、高效汇流条及高反射率背板,无损切割等技术,提高组件功率,通过“三切大硅片半片组件”及“12BB 半片组件设计开发”等研发项目,使单晶组件大比例功率提升到700W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日升新推出的超低碳210 Hyper-ion 伏曦组件产品,在工艺上采用了独特的低温双面钝化接触、多主栅技术、双面微晶技术;在材料上采用了210半片薄硅片、低银含浆料、钢边框等等材料。在拥有高功率和高转换效率的同时,伏曦系列产品使用的多主栅技术、薄硅片、低银含浆料等降本手段控制其成本与传统PERC产品处于同一水平,使该产品的度电成本有着较大的优势。此外,公司针对住宅和工商业屋顶用户量身打造的超能系列产品,在功率、易安装、可靠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均具备明显优势。

  未来,伴随着行业内新技术的不断落地,东方日升有望在光伏领域更上一个台阶。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2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