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是颗雷,就看何时炸。
4月25日,爱尔眼科(300015.SZ)发布2021年年报。根据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50.01亿元,同比增长25.93%;净利润23.23亿元,同比增长34.78%。
与此同时,公司还公布了一季度业绩,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41.69亿元,同比增长18.72%,净利润6.11亿元,同比增长26.15%。
业绩如何?
相比于2021年一季度同期业绩,爱尔眼科一季度业绩增速大幅放缓,关于此,公司的解释是“三月份国内部分地区因严重疫情导致当地医院停诊或限流”。从这个角度说,公司一季度业绩似乎也符合预期。
不过,鉴于公司目前的市盈率仍然接近80倍,再加上公司不断通过并购增加营收和净利润的商业模式,使公司真实的内生增长没有账面上高,因此这种业绩增速很大程度上说是不及预期的。
根据介绍,爱尔眼科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眼科连锁医疗机构,主要从事各类眼科疾病诊疗、手术服务与医学验光配镜,目前医疗网络已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市场。
关于公司的风险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医疗纠纷。
2020年底,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爆料称,自己在爱尔眼科旗下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后,出现右眼视网膜脱离。
爱尔眼科曾发布声明称,艾芬视网膜脱离与手术无关联。但时至今日,此事并未平息,艾芬依然在通过微博等渠道维权。
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其实也是向市场表明,以营利性为目的的民营医院,医疗纠纷问题始终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永远不会有彻底解决的那一天。而一旦爆发,对公司信誉和股价将带来巨大的伤害。
第二、商誉。
相比于医疗纠纷来说,商誉主要体现在财务层面,更多反应公司潜在的经营风险。
截至一季度末,爱尔眼科的商誉已经高达46.34亿元,商誉净资产比接近400%。而2021年和2020年底,这两个数值分别为43.17亿元和38.78亿元。
也就是说,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公司的商誉在不断增加。
商誉来自哪里?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爱尔眼科高额溢价收购体外公司备受争议,被媒体质疑利益输送。
2021年8月份,爱尔眼科发布收购公告,拟3.27亿元收购日照爱尔、威海爱尔、河源爱尔、江门新会爱尔和枣阳爱尔部分股权。
其中,爱尔眼科拟用3367.5万元收购2021上半年净资产仅8.95万元的河源爱尔75%股权,溢价超500倍。
2021年12月17日,爱尔眼科公告拟收购14家医院部分股权,交易价格合计5.01亿元。标的中凉山爱尔和齐齐哈尔爱尔均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
这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一方面,商誉的本身就意味着公司在收购资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包括利益输送和徇私舞弊;
另一方面,高企的商誉意味着一旦资产的盈利能力不及预期,就需要对商誉集体损失,导致公司业绩变脸。
总而言之,在行业光景好的时候,大家对商誉的容忍度比较高,但一旦这种光景发生变化,商誉就可能随时成为一颗雷。
而且,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一家热衷于并购的公司,最终有可能陷入不断并购的陷阱之中。
这对于爱尔眼科的投资者来说,是必须要谨记和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