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场称为“眼茅”的爱尔眼科(300015),因被卷入了宿迁爱尔眼科的“回扣门”,再度冲上热搜。爱尔眼科的股价在事发后逆势而动,一路向下直逼一年低点,目前较其上市以来的历史最高价已是近乎腰斩。
事情的起因,是一份由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医生公布的宿迁爱尔眼科疑似“行贿”的表格;之后,宿迁爱尔眼科医院的一名自称高管的人员大言不惭的表态令事件急速发酵,也将爱尔眼科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此次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医疗行业“潜规则”与国家医疗政策方针的背道而驰,以及相关上市公司快速扩张暴露出的经营发展隐患。
“潜规则”遭诟病:有违医疗减负主基调
日前,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医生在个人微博上公布了四份表格,剑指爱尔眼科的疑似“行贿”行为。
艾芬在公布的资料中,详细罗列出联系人、金额、开户行、卡号、患者姓名、手术日期、病种、手术费等重要内容。外界可以从中了解到,在2017年-2019年期间,宿迁市多个县市区多名医生、公职人员、社会人员以“转介人”的身份收取“转介费”,每笔金额从几百元至2000余元不等,总金额在80万元左右。
上述材料被曝光后,1月8日晚,宿迁爱尔眼科医院的一名自称高管的人员向媒体大言不惭表示,所谓“回扣”在医院就是转介费,“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是行业潜规则”。
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抨击声四起。
为挽回“自己人”言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宿迁爱尔眼科医院在9日紧急发出声明称“于2019年已按照董事会相关要求进行了整改,严肃处理了违规员工,并撤换了管理团队。”
从艾芬医生公布的表格中可见,转介费占手术费用的7%-20%不等,这其实并不是一笔小数字。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转介费的本质其实是推高了医疗成本、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这显然有悖于国家降低医疗成本的主基调。
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的通知》明确严禁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经由网上或线下途径介绍、引导患者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而在2013年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通知》中更是明确要求“不准收受回扣”。
舆论普遍认为,宿迁爱尔眼科医院所谓的“转介费是行业潜规则”显然涉嫌违规,但是在个别人的认知中,却将这种违规现象习以为常,这反映的正是社会舆论所担忧的医院从业者的道德。
有评论就此直言,“潜规则”终究不是在阳光之下的规范,是在暗地里将“违规”演变成所谓的“行业规则”。这种为了利益违背公德的行为既败坏社会风气,也腐蚀了价值观的取向。
快速扩张留隐患:“眼茅”如何平衡质与量?
虽然爱尔眼科的2021年中报显示,宿迁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尚不是爱尔眼科参控子公司。但此次“回扣门”事件,再次将公众尤其是投资者的目光聚焦在爱尔眼科身上。
其实,早在2014年,爱尔眼科便开始通过基金的形式在体外设立或收购眼科医院,并授权使用爱尔眼科品牌。
此次陷入“回扣门”的宿迁爱尔眼科,正是属于爱尔眼科通过基金收购的机构,还未正式纳入爱尔眼科上市公司。
类似宿迁爱尔眼科这样的“体外孵化”医院一开始并不直接纳入爱尔眼科报表,待整体经营盈亏平衡后再以并购的方式纳入体内。这样的好处是既保证了爱尔眼科整体的扩张速度,又规避了业务新开拓阶段对净利润的影响。
爱尔眼科这种“引以为傲”的扩张方式,帮助其在上市以来实现高速扩张。公司官网显示,目前爱尔眼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眼科医院及中心达720家,其中中国内地611家、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89家、东南亚12家。这一数字显示,相较于2019年上市之初的19家医院,爱尔眼科的医院数量增长至近38倍!
对多数企业而言,“质”与“量”的平衡是快速扩张阶段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在严苛的专业度要求下,医疗行业背负着生死之下的“社会责任”,这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爱尔眼科创始人兼董事长陈邦曾说过,爱尔眼科的高质量发展不代表牺牲速度,不会牺牲业绩。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爱尔眼科在高速扩张过程中,“量”持续高光,从业人员的“质”却明显跟不上。
近年来,爱尔眼科为了加速自身扩张,在疯狂收购机构的同时也在不断扩编医院从业人员的队伍。但是,在过快的扩张速度之下,爱尔眼科旗下不同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对于爱尔眼科专业性的质疑是最主要的投诉原由。
宿迁爱尔眼科回扣事件发酵后,这种“质”上的缺漏不再局限于专业性,而是蔓延至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
营收与股价背离:市场用脚给“眼茅”投票
作为上市眼科医院的绝对龙头,爱尔眼科的业绩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一共实现营业收入115.96亿元,同比增长35.38%,实现净利润20.03亿元,同比增长29.59%。
然而在股价表现方面,爱尔眼科早已开始走下坡路。2021年7月1日,爱尔眼科触及最高价72.27元/股,此后股价一路下跌。
宿迁爱尔眼科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于爱尔眼科的悲观判断加剧。1月10日,爱尔眼科股价盘中重挫6%,最终收于37.29元/股,较最高价近乎腰斩。
在各大论坛中,不少爱尔眼科投资者爆发出悲观情绪,诸如“被埋了”“凉凉”等言辞不断出现,更有投资者直言“跌停、跌停、跌停,直接回到5块钱。”
陆陆续续的负面消息之外,爱尔眼科的高价收购也一直被投资者诟病。以爱尔眼科近期并购的医院情况来看,14家医院按股权比例计算,在2020年为爱尔眼科带来亏损775.67万元,在2021年1-10月带来盈利1229.38万元,销售净利率低至5.65%,远不及医疗行业的正常水平。
然而为了收购这14家医院股权,爱尔眼科却支付了高达5.01亿元的价格,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溢价成分,一直是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爱尔眼科一直在强化三、四线城市的布局,近期收购的14家医院也是处于这一目标。
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爱尔眼科在布局低线级城市客观存在的专业水平差距,以及类似宿迁爱尔眼科回扣等违规行的问题。或许,对规模和营收大增、股价却逆势重挫的爱尔眼科来说,注重“质”与“量”的齐头并进才是长久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