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间,被称为“眼茅”的爱尔眼科(300015.SZ)交出了2021年三季度成绩单,然而,令众多投资者没想到的是爱尔眼科竟出现了业绩下滑。
随之而来的是高瓴退出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股民的情绪开始波动。
在今年2月19日的时候,爱尔眼科曾创下92.69元/股的最高价,而截至10月27日收盘,其股价下跌4.42%至46.06元/股,几个月过去已跌去最高价的一半,“眼茅”已经不香了吗?
据财报显示,前三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收115.96亿元,同比增长35.38%;归母净利润20.03亿元,同比增长29.59%。
但从第三季度来看,爱尔眼科实现收入42.48亿元,同比减少3.48%;归母净利润8.88亿元,同比增长2.05%;扣非净利润9.48亿元,同比下降5.38%。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在业绩交流会上解释称“2021年上半年都比较正常,但从7月份南京疫情开始,广州、武汉、长沙等爆发了疫情,导致很多门店都不能营业,国内几个省的疫情对爱尔眼科的影响还是很大。”
不过,千亿机构投资者高瓴资本显然没有接受这样的说法,三季度高瓴已从爱尔眼科前十大流通股东“出走”。这也意味着,按十大流通股东门槛2158.42万股计算,高瓴原有的8200多万股至少卖出了6000万股。
而实际上,爱尔眼科第二季度净利润就已出现个位数增长的情况了,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32亿元,同比增长5.86%,其中包含了4-6月份新并表3家医院及1家产业发展公司的数据。
同时,市场上充斥着质疑声,作为国内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集团,爱尔眼科依靠不断收购医院来实现收入增长,这样的模式能维持多久?扩张速度与发展质量又该如何平衡?
爱尔眼科的并购基金可以说是十分出名,从2014年起,该公司开始参与成立并购基金,一般在基金中的份额为10-20%,由并购基金新建或收购眼科医院。
这种操作“妙”在何处呢?有业内人士称,爱尔眼科通过这种低风险“体外培养”方式,保证既定扩张速率。并购基金新建或收购眼科医院项目不纳入报表,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孵化失败,就当投资失败;孵化成功就纳入并表,优化上市公司业绩。
通过这种巧妙的运作模式,爱尔眼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级连锁”体系医院近年来数量激增。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境内医院共计155家,门诊部107家。相比于2009年上市时仅有19家医院而言,医院数量翻了8倍。
不过,问题也逐渐浮现,今年8月份的一次收购遭到了投资者的质疑,有股友质疑这样的高溢价收购涉嫌利益输送,存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8月,爱尔眼科发布两则收购公告,拟以3.27亿元收购日照爱尔、威海爱尔、河源爱尔、江门新会爱尔和枣阳爱尔部分股权。其中,爱尔眼科拟用3367.5万元收购2021上半年净资产仅8.95万元的河源爱尔75%股权,溢价超500倍。
而对于投资者的质疑,爱尔眼科回应:本次收购的五家标的医院均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五家标的医院的资产评估报告及现有的业务、人才和技术的基本情况,经交易各方协商一致,确认相关收购价格。
显然,爱尔眼科并不愿意就此停下扩张的步伐。
紧接着,爱尔眼科再次宣布拟收购5家标的医院。其中,收购鞍山爱尔55%股权、沧州爱尔51%股权、阜阳爱尔51%股权、廊坊爱尔72.72%股权和秦皇岛爱尔80%股权,合计收购价格2.7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收购的医院业绩并不乐观。2021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获取重大股权投资的7家公司中,汉中爱尔等3家亏损,7家整体投资也为亏损状态。
扩张带来的后遗症还显现在商誉方面,截至9月30日,爱尔眼科资产负债表中商誉金额达41.26亿元,高额商誉对于业绩的影响无法避免,商誉资产减值也会拖累净利增长速度。
不仅如此,“艾芬事件”也给爱尔眼科敲响了警钟,资本逐利,但作为医疗机构“利”字当先真的行得通吗?
2021年,是爱尔眼科开启“新十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一年。你会为爱尔眼科高质量发展起点之年的表现打几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