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扩张后遗症逐渐显露
高瓴又跑了,这次是从爱尔眼科跑的。
10月25日,爱尔眼科披露三季报。2021年三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收42.48亿元,同比下降3.48%;实现净利润8.88亿元,同比增长2.05%;扣非净利润9.48亿元,同比减少5.38%。
除了业绩没达到预期,爱尔眼科三季报最为突出,便是高瓴从公司前十大股东中消失了。
增速下滑,对于爱尔眼科而言属实罕见。对于这番业绩,爱尔眼科给予了回应:三季度的营收下滑,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去年同期营收基数太高;二是三季度湖南、湖北、广东、四川、重庆、江苏、新疆等地先后出现疫情反复,对所在地医院的业务开展造成较大影响。
成也疫情,败也疫情,疫情是这两年医药上市公司的最佳托词。但高瓴看的显然不是单季业绩下滑那么简单。
高瓴稳赚一倍
2018年1月,高瓴斥资10.26亿元,通过定增入手爱尔眼科。之后断断续续增持,至2021年中报,高瓴共持有爱尔眼科8216.83万股,占爱尔眼科总股的1.52%。
从爱尔眼科三季报来看,高瓴至少抛售了超6000万股爱尔眼科的股票。因为爱尔眼科前十大流通股东列表中已经没了高瓴,而第十名大股东的持股数量为2100万股。
而更可能的是,高瓴已经清仓了爱尔眼科。
今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的股价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幅波动:一季度整体下跌,二季度创出历史新高,三季度深度回调。显示出资本市场对爱尔眼科的分歧非常大。
高瓴资本几乎卖在了最高点上,按照爱尔眼科三季度的平均价60.09元推算,高瓴至少套现36亿元。如果已经清仓的话,高瓴套现总额接近50亿。
自从2018年初参与定增以来,高瓴累计入股爱尔眼科的总成本在20亿元左右,即使不考虑这3年间的高抛低吸操作,高瓴也稳赚了1倍左右。
抛弃爱尔眼科的不止高瓴,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也减持了爱尔眼科,至少抛出1300万股,但一些热门医药基金继续持有爱尔眼科,并未减持。
自从2020年三季度,爱尔眼科在疫情后大赚一票以来,市场对这家公司的观点就有严重分歧,尤其是2020年底,抗疫医生艾芬公开指责爱尔眼科违规违法之后,针对爱尔眼科的争议更是不断。
而爱尔眼科的经营,可能也从那时开始走向一个拐点。
爱尔眼科风险加剧
2021年以来,爱尔眼科发布了三次收购公告,对不同地区的13个带有“爱尔”字眼公司进行收购,耗资总额达7.43亿元。
这13家公司有个特点,都是爱尔眼科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所投项目,分别由湖南亮视长银、南京爱尔安星两家产业基金持有一部分股份。这两个平台分别是爱尔眼科和申万宏源、德邦证券联合设立的,两支产业基金的规模都为10亿元。
企查查显示,除了上述两个投资平台外,爱尔眼科还有多个投资平台,与交银信托、招商资管等金融机构深度绑定,目的就是在各地投资建立眼科医院,实现杠杆扩张。
这些投资基金大多确定了退出时限,大致从2021年开始,爱尔眼科将陆续把投资设立的眼科医院收入上市公司,让资本方实现退出。而爱尔眼科自己对外则称:公司可以实现快速扩张。
但这么多的“速成医院”,能否真的给爱尔眼科加分?2021年爱尔眼科半年报显示,投资的7家公司中,汉中爱尔等3家亏损,7家整体投资也为亏损。目前,几个投资平台手里还有上百个“速成医院”等待被爱尔眼科收购。
高瓴一定是看到了风险。
现在的爱尔眼科像极了几年前的美年健康。同起家于2000年伊始的两家公司,在发展路线上也是雷同感十足:均通过产业基金扩张门店来试图增加业绩。
2017年到2020年,美年健康通过杠杆方式设立大量体检机构,并让上市公司买单。美年健康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扩张,却也积累下大量的收购商誉。
如果公司业务持续增长,这些“商誉堰塞湖”可以一时无忧,一旦整体业绩下滑,商誉减值就会对公司业绩带来重大影响。
2017年开始,美年健康的营收增速下降,大量回购来的体检机构业绩不达标,商誉减值压力巨大。2019年,美年健康商誉减值10.35亿,当年业绩一改此前风光,直接亏损8.66亿元。但这还不是终点,2020年末,美年健康账上还有超40亿的商誉值。
2021年了,美年健康仍没缓过来。据美年健康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1月-9月,公司净利润亏损额达5.23亿元。
眼下的爱尔眼科,貌似走上了美年健康的老路。随着收购步伐的加快,爱尔眼科的商誉值也在不断叠加。
截至2020年末,爱尔眼科的商誉值在总营收中占比达32.56%;而截至2021年三季报,其商誉值在总营收中占比达35.58%。稍有变故,商誉就有可能致使公司业绩由盈转亏。
这样的风险,高瓴不可能看不到。提前跑路,或许是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