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昔日青岛巨头民企“巴龙系”企业流动性危机波及,青农商行1.42%股份现身京东司法拍卖平台,起拍金额合计超过2亿元。
或因总价较高、或因涉及“前青岛首富”旗下巨头企业,截至发稿,处于“预告中”状态的两则拍卖信息已吸引万人围观。
公开信息显示,“巴龙系”入局青岛农商行时间颇早,在2012年青岛农商行改制成立之时便通过旗下企业巴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龙集团”)、巴龙国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龙建设”)持有4亿股股份;并保持这一持股数直至2022年末。
但随“巴龙系”暴雷,其与青农商行间的股权、债务等问题也日渐暴露。
2023年初,“巴龙系”持有的青农商行部分股权遭被动减持,当前仍属“巴龙系”的其余全部股权也均处在质押/冻结状态;日前,因两起金融借款纠纷,青农商行向巴龙集团和巴龙建设追讨债务,本息合计近9.2亿元。
而经法院查证,巴龙建设、巴龙集团名下已无财产可供执行。故而青农商行能否收回上述9亿贷款,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不仅是股权与债权风险,近来,青农商行还因董事会与前行长间的矛盾、下跌严重的业绩、频频被开出的高额罚单等而颇受市场关注。
青农商行,怎么了?
大股东“巴龙系”陷危机、频减持,创始人“首富”变“老赖”
巴龙集团,创建于1991年,以制衣、地产起家,现为集置业、建设、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曾多次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
据悉,其创始人姜俊平曾在2009年以31.7亿元的财富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此后连续两年成为上榜的“青岛首富”。在2021年的胡润百富榜中,姜俊平身家仍有50亿元。
金融业也是“巴龙系”重要布局板块。天眼查显示,除青岛农商行外,山东多家农商行背后也有“巴龙系”的身影,如烟台农商行、潍坊农商行、济南农商行等,且持股比例大多超过5%。
数据显示,“巴龙系”的流动性危机暴露于2022年下半年,2023年持续爆发。
2023年内,仅巴龙集团这一主体累计被执行金额便有17.62亿元,涉及29桩案件。姜俊平也由“首富”变身“老赖”,累计被法院实施消费限制令16次。
作为重要关联方,青农商行显然难逃其波及。
2023年至今,“巴龙系”持有的青农商行股份已遭被动减持两次,总持股比例已有2022年底的7.2%降至7.16%。
而若上述1.42%股权成功拍出,则“巴龙系”的持股数量、比例将进一步降至3.19亿股、5.74%。
据起拍价计算,此次拍卖售出的青农商行股份折合每股2.86元。截至6月6日收盘,青农商行现价2.75元/股;其最新一期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5.66元/股。
“巴龙系”9亿借款难追回,房地产业不良高企
“巴龙系”暴雷对青农商行的影响不止股权。
4月29日晚,青农商行发布两则关于诉讼事项的公告,表示其香港中路支行就与巴龙集团、巴龙建设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向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从公告内容来看,两则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涉及的总借款本金为8.76亿元,逾期利息、罚息、复利总额约4244万元。
但5月30日,青农商行再度公告,终结了对巴龙建设、巴龙国际两笔贷款的强制执行,原因为“经对被执行人不动产登记、银行存款、工商信息、车辆登记情况进行了两次查询,被执行人名下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虽然青农商行公告中显示“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的,可以再次申请执行”,但在当前背景下,上述9亿元贷款本息被追回的希望似乎渺茫。
据最新年报,截至2022年末,青农商行对巴龙集团、巴龙建设及其关联方的总授信额度为12.45亿元。
在5月8日举办的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青农商行表示,“巴龙集团及其关联企业为在我行的贷款提供相关抵质押物,本行对涉及贷款已计提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除“巴龙系”,青农商行还有总价超11亿元的债务正在“追讨”。
3月,青农商行黄岛薛家岛支行就与中海外房地产(青岛)有限公司、中国海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向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偿还2018年发放的借款及期间利息及罚息、复利合计11.55亿元。
据最新公告,青农商行已与中海外房地产达成协议:中海外地产在2023年5月8日前偿还该行三笔借款,分别为1.1亿元、3.49亿元、6.6亿元,总计11.19亿元本金,以及相应利息、罚息、复利等。
上述“巴龙系”、中海外的风险事件正折射出青农商行在风控和贷款管理方面的问题。
4月28日,青岛银保监局因公司类贷款风险分类调整不及时、贷后管理不审慎等问题,向青农商行开出3087万元的大额罚单。
据最新年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青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2.60亿元、同比增长30.27%;不良贷款率为 2.19%、较上年末上升0.45个百分点,为上市银行中最高。
其中,2022年末,青农商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达15.19亿元,年增46%;不良率由3.44%飙升至6.10%;建筑业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同样近乎翻倍,不良率2.89%。
业绩“失速”垫底板块,“元老级”行长被评“不称职”
恶化的不止资产质量。
2022年度,青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99.44亿元,同比减少3.43%;实现净利润23.46亿元,同比减少24.1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17亿元,同比减少24.41%。
这是青农商行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润的波动。
从利润表来看,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增长或是致使青农商行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主因。
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青农商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7亿元,同比增长25.18%。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是信用减值损失最大组成部分。
2022年,青农商行计提“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为”45.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62亿元。青农商行表示,主要因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及处置力度,同时根据市场经营环境等因素,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或因2022年业绩表现不佳,在青农商行2022年度股东大会会议材料中,该行董事会、监事会评价其前行长刘宗波2022年履职表现“不称职”。
刘宗波,自2009年起便出任青岛市农村信用联社党委副书记;2012年青农商行成立,刘宗波成为其首任行长,并任职至2023年1月,期间成功带领青农商行完成上市。
1月18日晚间,青农商行发布了《关于执行董事、行长辞职的公告》,表示刘宗波因超过关键人员任职期限的相关规定及年龄原因,辞去青农商行第四届董事会执行董事、行长,以及董事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在公告中,青农商行董事会还曾“对刘宗波先生任职期间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除刘宗波,2022年8月离职的青农商行前风险总监姜伟也被评定为“不称职”;副行长贾承刚、王建华、丁明来被评为“基本称职”。
其中贾承刚、王建华2023年4月因年龄原因公告离任,丁明来仍为青农商行现任副行长。
根据青农商行相关章程,年度履职评价结果为不称职的,应扣减全部基本津贴;年度履职评价结果为基本称职的,应至少扣减剩余基本津贴。
2022年度,刘宗波、贾承刚、王建华、丁明来税前薪酬分别为140.64万元、104.84万元、104.84万元和109.06万元。
青农商行的下任行长为于丰星,其于2022年12月便已由华夏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一职赴任青农商行党委副书记;2023年1月起代为履行青农商行行长职责。
此外,青农商行董事、董事长王锡峰的任职资格已于年初获得核准。赴任该职位前,王锡峰为恒丰银行行长。
“新鲜血液”必然带来的新鲜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但出清地产风险、恢复业绩增长,青农商行新任班子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