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业内称之为“0001号”农商行的张家港行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可转债(即“张行转债”)转股结果暨股份变动公告。
根据公告内容,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张行转债”累计已有298.66万元转为公司A股普通股,累计转股股数为52.05万股,占转股前公司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额的0.0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未转股的“张行转债”金额高达24.97亿元,占发行总量的比例为99.88%。可见尽管“张行转债”已经有一定的转股,但未转股的金额仍然占据了绝大多数。
据悉,“张行转债”于2018年11月12日公开发行,发行总额达到25亿元,该可转债的初始转股价格为6.06元/股,后来转股价格历经多次调整。
具体来看,2019年6月,转股价格由6.06元/股调整为5.91元/股。随后,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转股价格分别调整为每股5.76元、5.6元、4.53元及4.33元。最后一次调整发生在2024年6月6日,转股价格进一步调整为4.13元/股。每股降幅达1.93元。
自2019年5月16日起,“张行转债”可以转换为公司股份。而其摘牌日期为2024年11月12日,距今只有4个月零一周的时间。
虽然转股价格经过多次调整,相比首次转股价格已减少了1.93元/股,但截至第二季度末,未转股比例仍然高达99%以上。通常情况下,当可转债成功转换为股票时,它能够为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提供支持。这对于满足监管要求、增强银行资本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果可转债未能成功转换为股票,即转股率较低,意味着银行无法有效缓解核心一级资本的压力,此外,当可转债到期时,如果转股未达到预期,银行将需要支付本金和利息,这会增加银行的偿付压力。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市场上银行类可转债的冷淡反应主要是由于投资者对转股后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未来股价走势的不确定性。这种担忧导致投资者对转股持谨慎态度,从而影响了可转债的转股率。
张家港行于2017年1月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发行价为4.37元/股。当年的4月冲上历史峰值30.51元/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家港行的股价逐渐萎靡不振。截至2024年7月5日,该行的收盘价为3.98元/股,与历史高点相比,股价下跌了约84%。
15只银行转债市场分析:银行如何平衡资本补充与偿债压力
随着2024年步入中期,上市银行可转债的最新转股情况已经全部披露。
当前市场共有15只银行转债,其中股份行转债3只,分别是兴业转债、中信转债和浦发转债;城商行转债7只,分别是杭银转债、上银转债、南银转债、成银转债、重银转债、齐鲁转债和苏行转债;以及农商行转债5只,为紫银转债、常银转债、苏农转债、青农转债以及张行转债。
截至6月30日,市场上的15只银行转债中,只有2只转股率超过一半,而多达10只的转股比例仅为0.01%左右。特别是张行转债未转股比例仍高达99%以上。
在所有银行转债中,中信转债的转股力度最大,累计转股金额约275.93亿元,剩余未转股金额占发行总量的31.02%。苏农转债和成银转债的转股金额分别为13.03亿元和28.04亿元,未转股余额占比分别为47.88%和64.96%。而其他10只银行转债的未转股比例均在99.98%以上。
对于临期转债,如苏农转债和张行转债将于今年内到期,中信转债和浦发转债也将在2025年到期,它们的转股压力和偿付压力尤为显著。
专家指出,为了实现转股目标,银行控股股东可能会转股,或者通过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来增持转债并转股。
例如,2023年光大银行引入中国华融实现光大转债的顺利退出,江阴银行也通过引入江南水务和高管集体增持等策略减轻了兑付压力。这为其他银行提供了转债退出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