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一家上市公司做出回购行为时,一方面意味着管理层和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和内在价值有更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上市公司现金流充裕的体现。
8月4日,凯莱英股价大涨。消息面上,昨日晚间,凯莱英发布了回购预案。
公告称,公司拟不低于4亿元、不超过8亿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290元/股,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后续实施股权激励及注销减少注册资本。
昨日收盘时,凯莱英报价159.1元/股,公司最高回购价溢价高达82%。凯莱英表示,该回购价格上限不高于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决议前3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150%。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购预案公布的前一天,凯莱英股价刚刚跌出近两年来的新低,最低报价154元/股,年内累计跌幅已经近50%。
01
年内回购额
已超675亿元
今年以来,A股公司回购股票的热度不断攀升,大额回购也频频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超过700家公司发布回购预案,二季度拟回购公司超过了450家。其中,有近80家公司回购金额上限达亿元。从行业分布来看,共有30个行业的公司发布回购预案,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板块公司数量居多,均超过70家。
通过回购稳定股价,已成不少龙头上市公司的“必选项”。一边是新的回购计划频频推出,另一边是公司拿出真金白银积极“护盘”。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8月3日,A股已有868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份回购,回购金额超675.57亿元。其中,顺丰控股、比亚迪、海尔智家、万科A、美的集团、荣盛石化等已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恒力石化回购额更是超过20亿元。此外,中国平安去年抛出的大额回购计划,截至7月底也已经回购超过50亿元。
具体来看,美的集团已回购2944.7万股,耗资约16.38亿元;顺丰控股累计回购3677万股,耗资18.99亿元;东方雨虹已回购1276.55万股,耗资5.44亿元;英科医疗已回购836万股,耗资约2亿元。国瓷材料、天赐材料、用友网络等今年以来回购金额也分别突破了2.50亿元、3.87亿元、8.03亿元。
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机械设备、化工这五大行业的回购热情最高,分别有45家、45家、39家、33家、23家企业在7月份实施股份回购。
从回购金额来看,医药生物、家用电器、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回购意愿强烈,已回购金额位居前三,累计回购金额分别达47.52亿元、37.72亿元和31.84亿元。
02
大额回购难逃
股价下跌
因此,在上市公司股价表现不甚理想时,回购成了管理者善用的一种提振股价、展示信心的手段。但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一种手段用得多了,市场也不会一直买账。
如中国平安、美的集团、东方雨虹、顺丰控股等,虽然在回购方面持续大手笔投入,但股价却是连连走低。其中,中国平安日前创下近5年新低;用友网络日前创下了近3年来的新低;美的集团、东方雨虹、顺丰控股、恒力石化等个股的股价也距离近两年来的低点不远。
究其原因,一方面或是市场风格转变,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赛道股更受青睐;另一方面或是投资者对回购有了“抗性”。
按照历史经验来看,不乏有上市公司将回购作为抵消公司负面新闻的手段,在公司爆出利空消息,比如业绩爆雷、公司实控制人涉嫌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等导致股价大跌时,火速推出回购方案“救急”。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回购“雷声大、雨点小”,如宋都股份、敏芯股份、正源股份、青龙管业等,都有“忽悠式”回购的嫌疑,还有不少公司已经“撤回”了回购计划。这就仿佛“羊来了”的故事,让投资者对“真假回购”更为谨慎了。
此外,有钱进行大额回购的多是“不差钱”的白马股,但是部分白马股的下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之前涨幅太大。
从这些越回购越跌的白马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家电、食品、日用品等大消费及医药行业,这些个股在此前疫情环境下业绩迎来爆发,股价也基本出现较大升幅,不少股票透支了未来2-3年的上攻动能,即使公司频频回购也难以令投资者看到短期内的上行趋势。
03
回购初心
有待甄别
总的来说,回购虽然向市场传递出了积极的信号,可以视为投资决策时的参考,但更多的还是应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及成长性。因此,股价回购方案是否能够起到提振股价作用还是值得商榷的。
归根结底,A股上市公司不能太着眼于短期,回购的功利性不能过强,总是发生在股价暴跌阶段。这样几乎是摆明了告诉投资者,回购目的就是为了拉升股价,想借此增强市场信心,让持股的投资者不要抛售,但越是这样投资者越担心公司股价未来的走势。叠加有些公司,回购计划与股东减持同时进行,又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消极情绪。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认为,质地良好的公司,在市场低迷时积极回购可以帮助股价走出低谷,但如果公司自身的经营出现较大问题,回购不仅无力挽回股价颓势,而且还进一步恶化了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因此,是否进行回购,也需要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能为了“蹭热度”而抛出回购预案,公司业绩、回购动机、回购价格、回购能力都合理的情况下公布的预案,才是市场真正认同的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