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顺威股份正式建立,初期注册资本金额达到7.2亿元。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公司在2012年5月份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高送转创造时机
始于2016年2月5日,该公司着手进行关于高送转预案的公告,通过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1元人民币、借助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15股的方案进行相应的股利派发。
与高送转方案同一天进行的对外披露为四位创始人制定的相关减持计划,明显不符合证监会的规范,所以该公司收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向其派发的问询函。
已经知悉涉及违规情况却依然进行,其原因是如若遵循规范,先进行股东减持计划披露的话,将致使中小股东形成较强警惕性,意识到大股东将要通过这种形式套现。
所以不难发现,大股东意在尽快实现减持套利的目的,经由对于披露高送转还有相关信息的时间进行操控达成。
处于大盘不景气状况中,该公司股价自高送转方案公布后,累计至股权登记日前10日,实现了16.39%的增长。
该公司股价形成与市场总体走向发展极不匹配的上涨,显然使包括麦仁钊在内的四位大股东借助减持的形式取得了高额收益。
大股东掐点套现
该公司的大股东通过直接减持的形式开始自己的套现行为。包括蒋九明在内的三人更是刚刚开始公司持股就要进行减持操作。
2016年3月22日,公司股东文细棠对外宣布,将在半年的时间里借助集中竞价交易以及包括协议转让在内的形式进行12.5%-17.5%股份的减持。
其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时间里共计进行了4.01%公司股权的减持。等到股权交割正好达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2016年12月20号,股东文菁华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减持计划的公布。
半年内的时间里借助集中竞价交易,还有协议转让方式的手段进行1%-25.06%股权的减持。
2017年3月2日发布的提示性报告显示,文菁华减持了个人所持有的全部25.06%的占股。
不过,证监会对于文细棠始于2016年3月22日进行的针对4.01%股权的减持操作进行了处罚。
2016年11月15日,深交所针对这种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了公开谴责处分。两年后,蒋九明也由于违规操作受到处罚。至此,顺威股份持续的减持事件就此结束。
公司外部,高送转制度的欠缺
2018年11月23日始,由沪深交易所对外正式进行《上市公司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的发布,在这之前的时间里,相关部门未围绕高送转内容及实际含义进行详细解释。
因此在之前一段时期,资本市场中出现了较多不合乎常规的高送转情况。顺威股份事件正是出现在这一时间点。
不过此次《指引》里做出了规定,上市企业若要施行高送转,要在最近连续两年里实现同期利润的持续增长,同时还需要注意每股送转比例应该低于上市公司近两年时间里同期净利润对应的复合增长率。
如果上市公司送转股方案提出的最近一个报告期净利润或预计净利润呈现负值,同时净利润出现超过50%的同比降低、送转后每股收益不超过0.2元的情况下,规定不可进行高送转方案的对外公布。
因此不难发现如若处于新规之中,顺威股份难以开展高送转行为。该公司两次推行高送转期间对应的每股收益依次是0.11元以及0.08元,全部都比《指引》规定的0.2元低。新规的推行,制止了许多大公司的减持套现行为。
基于《指引》规定,类似于顺威此类上市公司处于经济水平持续走低的状况下没有办法再进行高送转,如若想要进行高送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分别是业绩优秀,以及同时存在意愿进行公司扩张,高送转股利政策不再仅仅属于大股东开展减持套利活动的工具。
公司内部,股权高度集中
就国内证券市场来看,关于上市企业“一股独大”的情况比较常见。
于大股东借助高送转进行股价抬高实现利益输送的相关案件里,常见的便是大股东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因为大股东对于董事会具有完全形式的控制权利,因此可借助利好信息的披露配合自己完成减持套现。
假如在某一家公司里出现了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那么大股东将很难受到中小股东的制衡,整个公司完全由大股东掌控。
上市之初,顺威股份的“一股独大”问题便暴露了出来。自2012年该公司顺利通过IPO起,包括麦仁钊、黎东成、杨国添、何曙华在内的四名创始者对于顺威国际以及祥顺投资这两家公司完全控股,在顺威占有股份达到71.56%,上述四位创始人属于一致行动人。
等到麦仁钊顺利减持,后续的大股东依然占据较多股份。仅蒋九明一个人就占股29%,与之关联度的文细棠以及文菁华等,共计在该公司的持股超过了70%,这些人通过密切配合对于公司实现了完全的控制。
因为该公司的股权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因此先后两届大股东借助操控高送转在内的各种利好信息很顺利地便将股价进行了抬高,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权益。
中小股东盲目行为为大股东减持提供机会
等到顺威股份顺利对外公布了高送转预案,大量的中小股东做出错误判断,判断该公司的名义股价变低,同时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开始一步步陷入“低价格幻觉”。
因为中小股东盲目地追捧,该公司获得大量资本注入,因此股价持续走高,给大股东的套现提供了机会。
同时,因为很多中小投资者均具有一定的价格幻觉,所以极易出现羊群效应,也可以叫做是从众效应,具有盲目跟风的特点。
特别在如今信息交流十分便利的现在,此种乱象更是频出。
借助围绕国内知名股吧论坛的研究,发现该公司在进行定向增发预案以及高送转预案发布阶段,论坛中出现大量该公司利好的帖子,同时,越来越多的股民开始跟风附和。因此股价上涨,借此机会股东开始减持。
股价大幅波动
该公司于2016年2月5日开始了其首次高送转。
这一天,公司进行了2015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开始面向社会上的中小投资者传递利好消息。
公告正式披露的前四天时间里股价持续上升,始于2月1日,截至公告的正式宣布,短短几日就出现了5.94%的增长。
公司进行2015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公布时,与之一同进行的是关于持股超过5%的股东减持计划的公告。
作为其第一、二大股东的主体,均发布了减持计划。通常情况下,大股东的减持将向外界传递不好的企业经营消息。
如果施行高送转是由于企业的发展前景向好的话,通常对于内部信息十分掌握的大股东基本上不会着急进行股份的减持以及套现情况。
由于大股东减持所反应出来的利空信号将致使大量的投资者急于进行自有股份的减持,此因素将直接导致股价下跌。
不过待至春节股市休市完毕,该公司的股价一路上涨,代表投资者十分追捧企业的高送转行为,由于大量进行股票购买致使股票价格增高。
该公司进行的高送转与投资者持有的投资偏好之间较为匹配,成功给后续大股东减持巨额套现打下基础。
2016年3月11日,该公司股票经过除权除息,原有股本规模持续扩大,达到了原有的2.5倍之多。
然而,由于股价被摊薄,从42.33元直接下降到了15.3元。
在这里要指出,旨在解释除权除息围绕投资者主观判断产生的影响作用,不过就现实情况来看,除权除息日复权后的股价依然表现出不断上涨的态势。
通过高送转,导致投资者持有股票数大幅度上涨,即便股票总价值并未出现改变,但是由于股票价格摊薄,将严重导致投资者认为市场远远低估了股票的价值,因此致使投资者盲目追捧高送转股票。
同时,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通常观点是低股价的股票不存在较大的下浮空间,因此不具有较大的持股风险。
因为闲置资金的总数量是一定的,散户据此其将比较倾向于价格低廉的股票,于是致使顺威股份除权除息后股票换手率以及实际成交额持续增长。由于股价的抬升,大股东直接减持,最终完成利益输送,进行了围绕中小股东的“隧道挖掘”。
投资收益率异常
顺威股份采取的高送转股利政策对企业的中小投资者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能够借助股票投资收益率进行判断。
该公司2016年1月-9月股票投资收益率折线图不难发现,在相关方案公布的当月,以及后续几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的股票投资收益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下波动情况。
由2016年1月开始,该公司的股票投资收益率呈现显著上升的情形,发展到了3月份开始发展到“顶峰”状态。
不过,3月份恰恰属于顺威股份高送转后除权除息的当月。在这一月中,该公司息权同时被去除,处于除权除息的当天每股收益相对已经摊薄。
由于投资者持续进行买入以及卖出的频繁操作,导致无论是换手率又或者是成交量均呈现持续增加的状态,因此不难发现,投资者开始极度地对于高送转进行追捧。
当前月份,股价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所以获得了相当高的股价收益率。不过,由于顺威股份受到了深圳交易所的问询以及原大股东“清仓式”减持股权产生的影响,在次月,即四月份的股价呈现断崖式下降的情况。
此类利空信息将严重影响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经营的信心与积极态度,属于致使股票投资收益率出现减低的最具核心性的要素。
后续的五六月份,该公司对自有资金进行投资——设立子公司这一信息对外发布。通常进行全资子公司的设立是旨在适应公司多元化发展,祈求找到全新利润增长点,可使公司的行业影响力以及综合实力得到提高。
所以站在投资者角度进行分析,这一信息属于利好消息,使投资者信心显著增强,而且也展现了国内投资者比较依赖利好消息的投资倾向。投资者并未实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存在一定投机心理。
投资者盲目的对顺威股份的股票收益率进行追捧。所以如果没有良好业绩支持的话,高送转只是不顾客观条件地执着于对企业未来进行透支,等到大股东进行“清仓式”减持,就会出现严重的股票值下跌情况,导致小股东利益遭受严重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