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只是第一步,想要夺回以前的市场地位,加加食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戴帽”406天后,加加食品终于成功“摘帽”了。
7月26日收盘后,“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7月27日起停牌一天,自7月28日开市起撤销风险警示,公司股票名将由“ST加加”变更为“加加食品”。
按理来说,面对“摘帽”这样的大利好,股价大涨甚至直接涨停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加加食品却在“摘帽”的当日股价大跌了7.99%,后两日又下跌了10%,仅仅三天时间股价就大跌了18%。
此外,虽然成功摘帽,但对比业绩来看,加加食品的一季度营收也仅有5亿出头,仅为海天味业的营收的零头,也远远落后于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等同行,昔日的“酱油第一股”,往后还有机会追赶吗?“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的前世今生
提起酱油股,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等一些近年来股价表现比较优越的个股。然而,事实上,加加食品才是酱油行业里真正的“老大哥”。
1996年,时年34岁当时还是教师的杨振在“创业浪潮”的影响下,毅然辞去了教师这份“铁饭碗”工作下海经商创业,而他选择的方向,正是家庭调味品行业。
1997年,杨振怀揣着打造中国酱油第一品牌、做最高档酱油的理想,在当时的湖南宁乡县创办了加加酱油厂。
虽然当时的酱油厂不算大,占地只有3亩,工人也只有十来个,但杨振还是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了。在生产酱油时,杨振发现旋转式的酱油瓶盖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灌装时总会导致酱油瓶身沾上黑乎乎的酱油,后期还需要再进行清洗。
于是他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把瓶盖做成了孔装拉环式,一举解决了之前灌装的问题。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创新,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变革,也让加加酱油厂从全国数千家酱油厂里脱颖而出。
乘着这股东风,加加酱油厂开始高速发展,并在后来慢慢拓展了如食用油、味精等多种品类,不久之后,加加食品集团正式成立。
2012年,加加食品集团成功在中小板上市,“酱油第一股”就此诞生。盲目多元化,加加食品跌落神坛
上市之后,面对行业的天花板,多元化就成了多数企业的选择,加加食品也不例外。
2015年,上市三年后的加加食品业绩增长趋于停滞,于是便打起了收购、转型的主意,企图通过收购让业绩再度腾飞。
2015年5月,加加食品向云厨电商增资5000万元以获得其51%股权,想要转型鲜肉、冷却肉配送和零售日用品业务,但云厨电商却始终不能盈利;两年后的2017年12月,加加食品又以0元价格将云厨电商51%股权转让。
2018年,加加食品又“相中”了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专业从事超低温高端金枪鱼延绳钓的远洋渔业企业,加加食品拟斥资48亿对其进行并购。
不过当时的加加食品市值才50亿出头,这样的并购自然是阻力重重。其后,经过了两年多拉锯,并购都没取得过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直至去年12月21日,加加食品才发布公告称,终止100%收购金枪鱼钓的重大资产重组。
忙于转型的加加食品,将心思都放在了并购上,主营业务逐渐在市场上掉队,也错失了酱油行业消费升级的最好时机。随后,加加食品慢慢就被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等酱油企业超越,“酱油第一股”就此跌落神坛。“摘帽”只是第一步
2020年6月12日,加加食品发布公告称,在公司自查中发现控股股东及关联方违规对外担保本金余额合计4.66亿元,自6月15日开始,被实行风险预警,变为“ST加加”。
一番操作加转型的失利,加加食品也终于尝到了苦果。为了消弭因为自身而引起的负面因素,加加食品做了诸多的努力。
2021年7月27日,“戴帽”406天的加加食品终于成功“摘帽”,“ST加加”更名称为“加加食品”。
但是,从市场的反应来看,似乎资本并未有过多的关注,自7月28日摘帽到今天,才3个交易日,加加食品的股价已经回调了18.46%。
为何加加食品“摘帽”后股价不涨反跌?
可能是相较于头部酱油企业而言,加加食品实在落后太多了。
根据一季报数据显示,加加食品一季度营收仅为5.1亿,净利润为4353万,而海天味业一季度营收则为71.58亿,净利润为19.53亿,加加食品的营收和净利润相较于海天味业来说,都只不过是“零头”而已。
如今,酱油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行业内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加加食品想要重新夺回市场并不容易;行业外整个酱油行业都面临着社区团购的冲击,在没有渠道优势的情况下,加加食品前景无疑更加困难。
综合而言,加加食品“摘帽”只不过是第一步,想要重新夺回之前的市场地位,加加食品则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