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稞酒“走出去”的第一站是甘肃,但那里是金徽酒的“大本营!”
明明已经实现盈利,仍然得不到认可?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家区域酒企,青青稞酒正处于“省内遭挤压,省外进不去”的尴尬之中。而今年上半年能实现同比扭亏为盈,是因为去年亏的太厉害。
A
今年盈利是因为去年亏惨了
数据显示,2020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下降34.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506.64万元,同比下降256.2%。
需要大家注意到的是,分地区来看,青青稞酒的青海省内市场下滑幅度高达38.49%,省外市场下滑26.62%。
对此,青青稞酒当时给出的解释是,“市场下滑是受疫情影响,餐饮与婚宴消费受到抑制。”
2021年7月13日,青青稞酒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00万至80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两相对比,面对去年上半年的严重亏损,今年上半年的扭亏为盈确实缺少足够的“含金量。”
而对于这一次扭亏为盈,青青稞酒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一是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持续复苏,白酒行业趋势向好,公司整体业务逐步恢复,核心区域业务也得到了修复;
二是品牌宣发、广告投入、产品结构调整等工作收到了实效,公司持续聚焦白酒板块,核心区域业务得到了修复。
但这同样遭到了部分业内人士的质疑,他们认为,疫情得到控制确实是青青稞酒业绩恢复、上升的一大原因。
而青青稞酒自身的“投入、调整、聚焦”是否起到了作用,其实有待检验。
一方面,青青稞酒2014-2017年,连续4年业绩下滑。
数据显示:2014年,净利润为3.17亿元,同比降15.03%;2015年净利润为2.31亿元,同比降27.19%;2016年净利润为2.16亿元,同比降6.44%;2017年净亏损为9416万元,同比降143.57%。
青青稞酒在2018年扭亏,2019、2020年继续下滑。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青青稞酒对于市场开拓、业绩增长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自信。与众多企业宣布积极谋求全国化不同,青青稞酒似乎尚处于“立足大本营,主攻甘肃市场”的生存阶段。
B
为生存,青青稞酒“守不住,出不去?”
今年7月,有投资者向青青稞酒提问,公司是否有向全国市场推广计划?
对此,青青稞酒回答称,“公司首先在青海甘肃根据地市场做深做透,其次是立足西北,第三是全国市场布局。目前公司正在推进青甘根据地市场及西北市场战略布局,在全国局部市场也有一部分销量,目前正处于市场培育期。”
由此来看,青青稞酒尚处于“第一阶段”,也就是做深做透青海、甘肃市场。
但是,这两个市场都有“问题!”,按照青青稞酒总经理鲁水龙的介绍:“青海常驻人口约592.4万,虽然(青青稞酒)在省内市场占有率达65%-70%,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小,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不饮酒,这对我们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限制。”
与青海相比,甘肃拥有80亿白酒消费容量和2500万人口基数,市场规模大了很多。
鲁水龙曾明确表示,实现“全国化”,一直是青青稞酒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甘肃市场则是其“走出去”的第一站。
可是,甘肃省内有金徽酒坐镇,青青稞酒与金徽酒相比,即便不输品质、品牌,却也在资本加持上稍逊一筹。毕竟,金徽酒背后有复星集团。
此外,金徽酒的战略规划中也明确提及“布局全国,深耕西北,重点突破。”
在这种背景下,青青稞酒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完成对甘肃白酒市场的“渗透”,甚至还要时刻提防金徽酒的“反渗透”。
业内专家认为,青青稞酒是一家很踏实的企业,他们对自己要做什么有明确的规划。
痛点在于,即便没有好高骛远,他们的规划也不容易实现。而这,并不是青青稞酒一家酒企的问题,而是当前许多区域酒企共同的问题。
全国一线名优白酒品牌不断“下沉”,区域酒企省内市场份额受到挤压而减少,寄希望于“走出去”开拓新的市场,却又遭遇当地酒企的“阻击”。
省酒品牌怎么破局?现在来看只有“创新”,这个“创新”不是简单的借鉴,而是真正的做到“突破和颠覆”。
为此,区域酒企可以尝试与专业团队合作,发掘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卖点,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