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光启技术现场展示了应用于尖端航空装备、无人机、海洋航空装备等领域的相关超材料结构件,受到业界关注。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凭借多年持续不断的基础研究投入,公司如今已构建了超材料生产工艺制造全链条能力,打通了研究、设计、测试、批产各个环节,公司基于第三代超材料技术的结构件产品预计于今年底实现量产。
新一代超材料将实现量产
“超材料技术已成为当前的主流技术之一,从最开始大家对它的陌生、质疑,到现在万花齐放,各大研究机构、尖端装备企业等都开始针对超材料技术进行各个领域的研究。”刘若鹏表示,从最初只能展示超材料原理,到如今超材料大规模生产制造以及采用超材料技术新型尖端装备的集体亮相,每一届中国航展上都能明显感受到超材料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
“在尖端装备领域,超材料已成为当前的主流技术之一。”刘若鹏介绍,公司的超材料是通过人造微纳结构进行有序的排列创造出来的人工合成物质。同时,公司产品中融合了超级计算、集成电路制造、微纳加工、功能材料、装备结构、增材制造、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射频等领域的技术,通过吸收、透射、偏折等多种技术手段利用整个产品空间实现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的电磁性能。目前,公司超材料结构产品已经大量应用于我国航空与海洋装备中。
记者了解到,光启技术在超材料领域的产业化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也曾历经波折。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刘若鹏作为海归科学家和团队成员在深圳创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开始了在超材料技术这一“无人区”进行探索实践。十年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光启技术终于将超材料技术由实验室研究逐渐推进至产业化应用。
刘若鹏告诉记者,光启技术银星基地在2020年完成产能扩建,今年3月光启709基地一期已正式投产,标志着公司在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已形成大规模、批量化的超材料产品生产制造能力。今年,光启技术超材料技术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不仅其709超材料基地正式投产,可实现年产40000公斤超材料产品,而且基于第三代超材料技术的结构件产品也将于今年底实现量产。
确立新业务赛道
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光启技术登陆资本市场的时间并不长。2017年年中,光启技术通过“借壳”汽配企业龙生股份的方式实现重组上市。因此,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光启技术一度被划分为传统汽车产业链公司。
随着光启技术近年来在超材料领域实现规模化量产,公司的业务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记者注意到,自去年开始,光启技术超材料业务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先后与客户签订12亿元订单需求,并收到17000公斤超大型复杂航空结构件投产通知。据统计,截至目前,光启技术已经公告落地的合同订单金额超过5.8亿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今年上半年,光启技术超材料批产业务实现收入约1.4亿元,同比增长13.8%;研制业务实现收入2102.85万元,同比增长33.57%。整体新一代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在收入占比近六成。
“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已经从传统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转型成为超材料尖端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刘若鹏表示,随着超材料业务实现规模化量产,公司将把超材料作为核心赛道,超材料在未来公司业务结构中将处于主导地位。
今年6月,随着业务结构的变化,光启技术被正式纳入中证军工指数。在刘若鹏看来,将超材料应用于军工领域是公司业务逐渐成熟的一个开端,现阶段公司的发展重点还是集中火力把握市场机遇,实现整个超材料规模化生产,预计3年后光启技术会启动下一个阶段——拓展超材料的应用领域,尝试与不同的行业和市场相结合。
坚持自主研发创新
刘若鹏介绍,成立至今,光启技术凭借多年持续不断的基础研究投入,具备了超材料生产工艺制造全链条能力。不仅将超材料产业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之间无缝连接,还将超材料技术应用于先进飞机、大型无人机、海洋航空装备等尖端装备的产品设计、制造与交付。
截至今年上半年,光启技术累计申请专利5851件,获得授权专利3630件。在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实现了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此外,光启领衔起草并发布了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领域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打破了欧美对前沿科技的技术和标准垄断。
记者了解到,凭借在超材料领域的突出表现,光启技术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也在发挥重要作用。早在2011年,科技部便依托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做基础研究、光启技术为产业化应用单位,建立了我国首个以超材料技术为研究对象和应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过长期的科研攻关,光启技术的科研团队在四年前成功将超材料技术应用在尖端装备,量产成品率由早期的不足50%提升到如今的95%左右,不断提升我国尖端装备的性能。”刘若鹏介绍,超材料技术经过多次迭代后,性能也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每24个月跨一代的研发节奏。
刘若鹏透露,光启还在抓紧建设第四代超材料的制造和生产能力,预计明年基于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样机完成试制,争取2023年实现采用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结构件转入批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