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变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25秒变换14张脸谱。
中公教育25秒却可“变没”100多张百元大钞:2021年第三季度,中公教育亏损近7.9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5.54亿元,净利润相差23.48亿元,算起来每25秒相差1万多元。
2021年教育企业能活下来就殊为不易,亏损再正常不过,但中公教育突然“变脸”、由盈转亏的时间点,很蹊跷,很耐人寻味。
三年对赌超额盈利,承诺期满业绩爆雷
2018年,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实际控制人鲁忠芳、李永新母子等人当时承诺,2018年至2020年,中公教育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3亿元、13.0亿元、16.5亿元。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赌局,2015年至2017年,中公教育净利润累计也就10亿元。
但最终,即使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影响,2018年至2020年对赌期,中公教育仍然以11.23亿元、17.19亿元、19.03亿元的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业绩承诺。
然而,承诺期满后,中公教育业绩便开始爆雷,变脸为大幅亏损。2021年10月14日,中公教育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前三季度净亏损7.00亿元-9.00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3.21亿元;10月29日,中公教育发布财报,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亏损8.91亿元,同比下滑167.45%;三季度单季营收14.45亿元,净利润亏损近7.94亿元。
但与新东方、好未来不同,中公教育几乎一家独大的职教赛道,并不在2021年的“双减”政策管控范围内。因此,如此巨大而罕见的业绩滑坡,引发市场对中公教育“阶段性”亏损合理性的高度质疑。有媒体发问,过去三年高歌猛进的中公教育,对赌期在2020年结束后便业绩变脸,究竟是遭遇经营滑铁卢还是在业绩“洗澡”?
中公教育发布业绩预告不久,2021年10月18日,深交所迅速发出关注函,要求其对第三季度大额亏损的原因给出解释;29日,中公教育在发布三季度财报同时,回复深交所关注函并将原因归结为:2020年,省考联考笔试时间推迟,导致2020年第三季度确认的收入较高;而2021年省考招录人数下滑、考试提前,导致2021年第三季度确认的公务员序列培训收入较低,同时,编制内教师招录人数减少、报名条件提高,事业单位的参培人数下降,对其第三季度教师序列、事业单位序列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风波或许本可就此平息,但中公教育刻意隐瞒的行为,把自己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2021年11月30日,中公教育收到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警示函。经查,2019-2020年,中公教育与北京创晟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贝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吉安市井开区理享学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陕西冠诚实业有限公司等之间存在业务合作,相关交易金额达到应披露标准,但未按规定履行董事会、股东大会审批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2号)第四十一条相关规定。不久,2021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对中公教育立案。
在此之前两日,2021年12月13日,中公教育再次收到深交所关注函。中公教育被要求说明2021年公务员序列人数及收入均下滑的原因及合理性;在货币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持续大幅新增债务的原因、用途和合理性;以及学员贷款支付学费的具体模式等。
是在回吐虚增收入,还是商业模式的锅
在2021年12月28日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中,中公教育不得不公布了退费率、学员贷等相关数据。老底兜出,令人咋舌:2021年1-9月,中公教育的退费金额123.97亿元,退费率65.81%,第三季度单季度退费率更是高达近8成。
更为离谱的是,该季度现金流甚至出现了负流出:收到培训费52.24亿元,支付协议班退费57.25亿元,现金净流出5.01亿元。
退费率如此畸高,连破纪录,有媒体发问,是“追求高速增长之下难以承受的商业模式之痛”,还是“在完成三年对赌后,借巨额退费回吐虚增的收入”。
中公教育把锅安在了时间变化和商业模式头上。中公教育称,2020年省考联考笔试推迟到7-8月,部分录取结果公告延迟到2021年第一季度,抬高了该季度的退费率;而2021年第三季度退费率高达79.54%,是由于2021年度省考提前,笔试面试成绩公告早于过往年度,教师招聘公告高峰也已在上半年结束,三季度成为集中退费高峰期。
商业模式方面,中公教育的线下班主要分为普通班和协议班两种,普通班一般在培训服务结束的当月确认收入;协议班根据学员成绩收费,其收入确认分为四种:不可退费部分、笔试通过不退费部分、笔试不通过不退费部分、面试通过部分。回复函称,因为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公司推出的协议班高退费班次的占比有所上升,在招录公告和招录人数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提高通过率的难度增加从而导致退费增加。
上述所谓“协议班高退费班次”,即“理享学”。中公教育在回复函中表示,由于理享学贷款主要用于学员可退费部分,并且主要针对考试难度较大课程,实际操作中使用理享学贷款学员考试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其退费率高于公司整体综合退费率水平。
2019年下半年,中公教育在协议班基础上推出“0元入学”、“1元占座”的“理享学”业务。2020年,为应对疫情影响,中公教育加大了推广力度。理享学业务以中公教育为担保,由学员向金融机构发起贷款,所贷款项由资金方直接支付给中公教育;若考试通过,学员需在规定时间内缴清学费,无需支付利息;若考试未通过,规定期限内完成退费,学员无需支付本息。理享学,其实就是协议班的贷款升级版。
肆无忌惮拖欠退款,明目张胆诱导消费
但正是协议班的模式,成就了中公教育前几年的高歌猛进。协议班在吸引学员报班同时,中公教育通过拉长退费周期,不但得以保持现金流,还获取了额外的投资收益。
中公教育退款流程复杂,从收款到成功退款的时间最长可达近1年左右。有媒体梳理,“允许办理退费手续的时间是在报考职位及调剂、递补、补录职位的面试名单均公布后。从普通考生的考公周期来看,一般报名后,复习5个月左右;考完之后到出成绩公布一般需要2个月左右;面试及发布公告最终确定录取大约需要1个月;提交退费材料到正式退费需要3个月左右。”“办理退费手续后,学员需等核实材料真实、符合条件后30-45个工作日才能获得退款。其中,审核的时长,公司并未给予相关说明。这就导致,递交相关退费材料后,等待时间可能远超过45日。”
因此,中公教育经常被曝拖欠学员退款。图解教育工作室梳理黑猫投诉上投诉对象为“中公教育”的2021年所有1148条投诉发现,投诉要求包括“退款”的占比高达93.64%。
投诉要求仅次于退费的是贷款,2021年累计约72条,诱导消费、涉骗、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影响学员征信等是投诉关键词。图解教育工作室截图部分黑猫投诉如下:
关于学员贷,中公教育在回复函中称,合作的三方机构包括理享学、百度贷款、京东白条。回复函中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1-9月,中公教育贷款模式下的培训人数分别为0.37万人次、5.13万人次、20.39万人次、12.17万人次,预收款金额分别为6368.14万元、14.65亿元、59.72亿元、38.23亿元,结转收入分别为2734.72万元、1.76亿元、11.1亿元、7.64亿元。
实际上,在近期监管介入之前,中公教育从未披露过培训贷款相关业务信息。有媒体分析认为,这一“培训贷”模式,进一步加大了中公财务数据的不透明度,以及对赌压力下业绩虚增的可能。另有媒体指出,安徽监管局提到涉关联交易的上海贝丁与理享学金融为同一法人,据理享学官网,该平台为贝丁科技及其关联公司打造,在其主要合作伙伴中,除银行与信托机构外,服务对象只有中公教育一家培训机构。
结语
贷款的加入,增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训人数,但实际操作中却如此漠视学员的权益,又刻意隐瞒业务信息,中公教育的吃相未免太难看了。单凭这一点,中公教育成为2021年度A股跌幅最大的第一熊股,便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