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苹果造车的消息突然满天飞,对于一向保密工作做得极好的苹果来说,要么是进展得太顺利,要么是遇到了什么大难题。
今年上半年,宝马i系列之父Ulrich Kranz和奥迪的御用底盘设计师Manfred Harrer两位业界大咖加盟苹果。11月,特斯拉自动驾驶总监CJ.Moore也入职苹果。同时,苹果又斥资1.25亿美元买下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克莱斯勒的试车场。
不过对于苹果来说,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并非一切都可以用钱解决,比如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苹果就碰上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这两颗“钉子”。
一、苹果汽车为何如此神秘?
一直以来,苹果推出的产品都追求漂亮的设计、极致的体验、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需求的满足。通过汇总从2016年~2019年苹果申请的与汽车相关的专利,我们可以看到,苹果打造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发动机、刹车和外壳的混合体,而是一个架在4个轮子上的计算机。
其实,早在7年前苹果就已经开始着手汽车领域了,只是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在此之前并半点消息透漏出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消息才渐渐散开。而苹果进军汽车领域的第一步努力就是在2014年推出的Carplay软件。
Carplay专门适用于汽车,通过将iPhone与汽车仪表盘整合,使得Carplay完全成为用户的得力副驾,使用户在驾驶的过程中更智能、更有效地利用iPhone。但是苹果进军汽车领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由于过度地保密,没有展开行业之间的合作,导致技术在长期时间内没有任何突破。其次,苹果自恃在iPhone、iMac领域掌握的产业链优势,在利润空间上的让出少之又少,但却没有公司敢跟苹果“对着干”,比如作为苹果“御用代工厂”的富士康,2021年第三季净利率也仅为3.8%。虽然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其创始人郭台铭也说汽车就是“四个轱辘的手机”,但在动力汽车电池领域,富士康才刚刚入行。
为了尽快完成汽车的整个产业链布局,苹果来到中国,找到了全球第二大代工厂比亚迪和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第一的宁德时代。
不过,苹果这次“中国行”非常地不顺利。
二、不做第二个欧菲光
此前富士康能与苹果进行的深入合作,前提都是富士康愿意为苹果设计独立的生产线,适配苹果的产品,但其中的问题是这些生产线与安卓系列产品并不通用。这种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苹果“裹挟”,一旦斩断与苹果的合作关系,前期投入的上百亿建厂成本将化为乌有。
对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苹果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其一、要为苹果建立独立的生产线;
其二,必须去美国建厂。
很显然,对于这两个过分的要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拒绝了,而这也是苹果CEO库克没有想到的。
因为对比现在已经做到代工行业顶端的富士康,在苹果一声令下之后,就主动跑到了东南亚建厂,完美配合苹果的指挥,满足苹果一切的要求。目前不少的新品iPhone都产自在印度、越南的富士康工厂。
那么,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拒绝苹果的底气在哪里?
第一、掌握核心科技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拥有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可以实现100%整车制造,即便如今汽车行业正在闹“芯片荒”,比亚迪却丝毫不受影响。
而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厂商,研发的的NCM811三元锂电池电芯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和世界最强的松下NCA电芯不分上下,属于顶尖行列。同时,宁德时代也是特斯拉2022年1月至2025年12月四年间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供应商。
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无需担心拒绝苹果之后会遭到苹果公司的打压。
第二、来自欧菲光的教训
在苹果的“庇护”下,光学镜头生产商欧菲光曾是一家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2020年欧菲光的营收达到483.5亿元,苹果给欧菲光带来的利润就占了收入总额的28%。但是当欧菲光被苹果踢出去以后,其净利润直接损失了93%,2020年亏损了18.54亿元。对欧菲光来说,可谓是“成也苹果,败也苹果”。
近年来,不仅只有欧菲光遭遇了这种“天灾”,2021年又有34家国产企业被苹果踢出供应商行列。“欧菲光事件”也给中国企业敲响了一个警钟,要彻底地摆脱对苹果的依赖。同时央视也发出号召,称“中国企业应该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从根本上减轻对苹果的依赖。”
三、苹果汽车未来怎么办?
如今,为了解决电池问题,苹果将目标转向了日本,日本是老牌的半导体、化工强国,当年比亚迪也是打败了日本三洋集团,才实现在镍镉电池领域称霸。
苹果找到的合作伙伴是全球动力电池排名第三的松下。需要承认的是,松下在全球电池使用量占比13.3%,而且在美国也有自己的电池工厂,满足苹果的前提条件。但松下最大的客户是特斯拉,而且松下的产能尚不能完全满足特斯拉,比如前段时间有消息称,特斯拉就向比亚迪发出了10GWh(亿瓦时)刀片电池的订单。
苹果公司如果想要抢夺松下的产能,必须首先直面特斯拉。一个在汽车行业乳臭未干,一个已经创业18亿,成为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霸主,苹果想在特斯拉眼皮下抢资源,难上加难。
四、结语
俗话说,在商言商,面对未来可能上千亿的订单,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不可能没有动心,但被要求在美国建厂,为美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美国本土的产业链,这是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无法接受的。
其实苹果也大可效仿2019年时的特斯拉,来中国建设“超级工厂”,既能满足产能需求,又有很多优惠的政策、贷款支持,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