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从卖钢筋到经营眼科医院,光正眼科(002524.SZ)的转型似乎并不成功。
7月15日,光正眼科披露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5000万元~6500万元,由盈转亏,同比下降206.06%~181.5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为5000万元~6500万元;基本每股亏损0.10元~0.13元。
光正眼科对此解释称,一方面,部分子公司受疫情影响,收入有所下降,导致利润降低;另一方面,公司上年同期处置了子公司,产生较大的非经常性损益。
就在业绩预告披露的同一天,光正眼科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通知,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业绩补偿诉讼案已开庭审理。因新视界眼科业绩承诺无法达标,而光正眼科与新视界眼科原股东未能就业绩补偿达成一致,最终重组双方对簿公堂。“莆田系”大佬林春光作为新视界眼科的创始人,也出现在被告名单中。
就上述业绩预亏和业绩补偿诉讼案的相关情况,时代财经多次致电光正眼科和新视界眼科,始终无人接听。
财报数据显示,2013-2021年,光正眼科已经连续9年出现扣非净利润亏损的情况。虽然近年来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持续高速增长,但行业竞争也在持续加剧。内忧外患下,光正眼科将如何走出亏损怪圈?
业绩不善引发内斗
光正眼科前身为光正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在新疆成立,主要从事建筑钢结构设计、生产和安装,曾是新疆乃至西北以及中亚地区最大的钢结构综合性生产企业。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3年后跨界清洁能源行业,并更名为光正集团。
第一次转型并未给光正集团的业绩带来预想中的增量。直至2018年,公司涉足大健康业务,开始第二次转型。
当年4月,光正集团宣布以6亿元现金购买新视界眼科51%的股权,新视界眼科成为光正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时隔一年多,2020年1月,光正集团再次收购新视界眼科剩余49%的股权,交易金额为7.41亿元。两次交易后,新视界眼科成为光正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光正集团随即更名为光正眼科。
医疗行业内有句老话,“金牙、银眼、铜骨头”。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近视眼人数已经超过6亿,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3.6%。庞大的患者数量成为了支撑民营眼科医院扩张的底气。然而,这项从市场前景上看似稳赚不赔的收购,却给光正眼科带来了新的麻烦。
在2018年、2020年的两次收购中,光正眼科与新视界眼科全体股东签订了两次业绩补偿协议。首次收购议案中,业绩承诺方承诺新视界眼科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的净利润(承诺净利润均为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15亿元、1.32亿元、1.52亿元。第二次收购议案中,业绩承诺方承诺新视界眼科2019年度、2020年度的净利润(承诺净利润均为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不低于1.32亿元、1.52亿元。
但新视界眼科51%的股份对应的业绩承诺,除2018年完成外,2019年和2020年均未完成,其中2019年完成率为98.9%,而2020年承诺的1.52亿元业绩,最终也仅完成5265.91万元,完成率不足40%。
两次业绩未完成后,光正眼科向业绩承诺方林春光、新视界实业、上海聂弘及上海春弘提起诉讼,要求对方依照此前补偿协议的计算方法,分别补偿光正眼科约1.50亿元、2.35亿元,累计总额约3.85亿元。
时隔不久,新视界原股东又于今年3月对光正眼科提起反诉,指责光正眼科违反了《资产购买协议》中有关股权交易价款支付具体情形的相关支付约定,要求光正眼科支付拖欠的第三期、第四期股权交易价款余额,以及逾期支付股权交易价款的损失,累计金额约1.99亿元。
截至2022年3月末,光正眼科账面仍存5.23亿元商誉,其中主要为收购新视界眼科时形成。
除了业绩不善引发的纠纷外,新视界眼科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新视界眼科及其下属子公司青岛新视界曾先后多次因虚假宣传遭监管处罚。今年上半年,青岛新视界因其总经理李俊杰涉嫌违法犯罪、单位行贿,涉案金额为80余万元,已被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转型不易,业绩增长乏力
实际上,自收购新视界眼科以来,光正眼科的转型发展并未有明显成效。
2018年,即发展眼科业务当年,光正眼科在上海、呼和浩特、南昌、郑州、青岛、成都、重庆、无锡等9个中心城市开设12家专业眼科医院。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公司实现营收11.75亿元,同比增长112.15%,但归母净利润则为亏损7482.11万元,同比下滑1481.38%。对此,光正眼科解释称,是由报告期内公司对能源板块部分企业形成的商誉及公司部分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所致。这一年,大健康业务占据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为38.3%。
2019年,光正眼科在保持白内障专科、屈光专科优势业务的基础上,重点投入大视光业务发展,提高大视光业务营收占比,并成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新视界眼科中心。一系列动作拉动了公司净利润的增长,2019年,光正眼科实现营收12.85亿元,同比增长9.32%,归母净利润为7266.54万元,同比增长197.12%。
好景不长,2020年,光正眼科营收、净利润再次出现双双下滑,同比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8.32%、41.38%。尽管光正眼科在财报中称,2020年公司业绩下滑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时至2021年,其业绩仍显疲软。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光正眼科营收实现同比增长13.4%,但归母净利润仅增长0.17%,为4266.87万元。此时,大健康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已经高达72.73%,这意味着,历经3年,光正眼科的主营业务已经调整为眼科业务。
然而,与同赛道中的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光正眼科无论是在业绩还是市值上,仍有很大的差距。
2021年,眼科龙头爱尔眼科(300015.SZ)实现营收150.01亿元,归母净利润23.23亿元,2022年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也有6.11亿元;新晋A股选手何氏眼科(301103.SZ)2021年营收为9.6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636.43万元,远远超出光正眼科2倍,2022年一季度也实现归母净利润2608.86万元。相比之下,光正眼科今年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则为亏损3607.48万元。
资本市场上,截至7月16日,光正眼科的总市值仅为35.56亿元,而爱尔眼科和何氏眼科的总市值则分别为2376亿元、52.64亿元。
此外,2022年一季报显示,光正眼科的负债率高达82.61%,远超出同行。
眼下,眼科赛道已经成为新风口。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聚焦近视等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点眼病。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眼科服务市场规模已达到1595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长13%左右,在未来五年,随着患病人群的增加、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眼科服务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高毛利的视光与屈光业务成为眼科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时代财经以消费者身份致电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内部经营人士表示,公司也有OK镜配镜等相关业务,每副价格在7500元~13800元不等,产品多来自海外地区。
据光正眼科2021年年报显示,视光服务为公司第三大业务,占营收比重相对较低,屈光和白内障项目的占比较高,分别为24.56%、21.09%。
“目前的眼科赛道非常火热,尤其是在近视领域,一方面,小孩子中近视的人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家长也很重视,不过在OK镜业务上,国内相关企业多进口国外的产品,扮演一个经销商的角色,自有产品较少,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未来,相关的企业可能要在研发创新上加以努力,才能更好地占据这个市场。”医药行业分析师史立臣告诉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