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智能家居服务商萤石网络之后,全球安防龙头海康威视有望再收获一个IPO,旗下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康机器人)近日提交创业板招股书,计划发行最高2.4亿股份募资60亿元,发行初始估值将达240亿元。
背靠海康威视,2016年成立的海康机器人快速发展,2019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9.41亿元、15.25亿元、27.68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71%,去年前三季度营收达到28.10亿元;前述期内,净利润分别约为0.45亿元、0.65亿元、4.82亿元和4.28亿元。
海康机器人是海康威视内部孵化的创新业务之一,而海康威视近些年也热衷将这些业务分拆上市。去年底登陆科创板的萤石网络是第一步,如今轮到海康机器人,显示资本布局加速。
在海康威视自身核心的安防业务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包括机器人等在内的创新业务理所当然成为主要增长动力。但海康威视要想借助创新业务和分拆上市资本局来“拯救”所面临的颓势,目前来看还比较难。
机器视觉营收占比超60%,拟投入24亿元加强研发
海康机器人是面向全球的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聚焦于工业物联网、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从事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的硬件产品和软件平台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增值服务。
招股书显示,机器视觉业务和移动机器人业务营收合计比重为89%、93%、96%和98%,呈现逐年提高。其中机器视觉业务系第一大业务,2019年占比就达到53%,去年前三季度则达到61%。
在销量方面,机器视觉业务从2019年的29.97万台增长到2021年的87.59万台,去年前三季度则达到91.08万台;移动机器人业务销量从3240台增长到9503台,去年前三季度则卖出11053台,在销量规模上远不及机器视觉业务。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统计,2019年至2021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分别为80.06亿元、94.12亿元、138.16亿元;移动机器人市场的市场规模为40.13亿元、52.10亿元、78.12亿元。据此计算,海康机器人机器视觉市场份额为6.16%、10.12%、12.46%,移动机器人为8.30%、8.55%、11.76%,均呈现增长趋势。
海康机器人还在招股书中称,公司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投入。报告期内,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约为3.21亿元、3.83亿元、4.50亿元和4.79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4%、25%、16%和17%。
基于两大核心业务,海康机器构建了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技术平台,并表示在2D视觉、智能ID、3D视觉三大产品线布局基础上,将加速布局多光谱、AI技术质检和3D技术等新业务;同时将加强移动机器人通用技术及组件的开发、持续优化智能物流系统的机器人硬件产品以及系统软件产品。
此次募资海康机器人也计划大手笔加强研发,除投入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和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外,其中的24亿元将投入新一代移动机器人平台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新一代机器视觉感知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软件平台研发项目等。
现金流入不敷出,毛利率持续下降
虽然海康机器人产品销量和营收、净利持续增长,但经营性现金流却入不敷出。2021年海康机器人的经营现金流从2020年的1.03亿元降至-3.25亿元,去年前三季度依旧为负,且进一步扩大到-3.98亿元。
对此,海康机器人解释称,主要原因系随着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备货相应增加,应收账款也有所增加,上下游的付款及收款结算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所致,同时支付的职工薪酬也增加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据招股书,海康机器人前述期内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13、1.55、1.51和1.01,接近1的警戒线,呈现持续下降则意味着存货管理和销售能力越来越差。同时,该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分别为 4.78亿元、4.46亿元、6.81亿元和11.08亿元,且逾期1年以上的账款每期均有2%-3%左右的比例,这也影响了现金流的流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海康机器人在激烈市场中的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其毛利率近年来持续走低,尤其是移动机器人业务拖累更为明显。
报告期内,海康机器人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4%、45%、44%和44%,期内减少近10个百分点。这主要受到移动机器人业务影响,其毛利率期内分别为49%、43%、39%和35%,大幅减少14个百分点。由于自去年开始,该业务以解决方案形式向客户销售的比重上升,而该业务形式由于成本更高,毛利率低于产品销售毛利率,从而拖累了移动机器人业务毛利率。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行业加快智能化转型,移动机器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除新松机器人、汇川技术、埃斯顿等老牌产商,极智嘉、海柔创新等创新企业也入局争抢。为扩大市场占有率,海康机器人对潜伏系列产品进行了降价并加大了经济型产品的推广力度,拉低了整体均价,使得产品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招股书显示,移动机器人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从2019年的7.89万元骤降至2020年的6.60万元,去年前三季度回升至7.21万元,仍处于相对低位。与此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下的供应链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移动机器人单位成本有所上升,综合作用下影响了毛利率。
存高额关联交易,计划转让无人机业务
本次上市前,海康威视持有海康机器人60%的股份,而中国电科合计持有海康威视40.46%的股份,为最终实控人;另外40%的股份则由海康威视跟投计划平台青荷投资持有,因此海康机器人上市后最终受益的主要还是海康威视及其内部员工。
靠着内部孵化,与萤石网络一样,海康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海康威视的关联高额交易。报告期内,海康机器人向海康威视等关联方销售分别为1.02亿元、1.18亿元、1.41亿元和1.10亿元,占各期营收比例分别为11%、7%、5%和4%。
在海康机器人披露的前五大客户中,除中国邮政、圆通速递、极兔等物流企业,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晶盛机电、TCL集团等制造企业,海康威视及中国电科下属企业均位居前五大客户之列,且在2019年-2021年都是第一大客户,其中2019年占比近11%,2021年下降至近5%,去年前三季度则以3%的比重位居第二大客户。
此外,在采购方面,海康机器人早些年采用的是代工生产模式,主要向海康威视下属子公司海康科技采购其代工的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等成品,2019年和2020年关联采购金额分别达5.27亿元、10.08亿元,占比高达83%、66%。也就是说,这两年海康机器人主要扮演是研发、设计和销售的角色。
不过在2020年8月后,海康机器人开始自主生产,建立了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生产基地,关联采购才有所下降,2021年和去年前三季度关联采购2.47亿元和2.05亿元,占比分别为12%、10%,占比依然不低,在后续或成为监管关注重点。
为扫清上市阻碍,规避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海康机器人此前还把计算机软件业务划归到海康威视旗下公司,并拟将无人机业务部整体转让给海康威视,目前该项交易尚在进行中。
热衷分拆上市,创新业务难“救”海康威视
如此次海康机器人能够顺利上市,这将是海康威视第二家分拆上市的控股公司,也是其计划通过创新业务打造资本局迈出的又一步。
自2015年开始,海康威视鼓励内部员工创新创业,并建立内部创新跟投制度,先后成立了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海康微影、海康存储、海康慧影、海康消防及海康安检等8个创新业务,覆盖智能家居、机器人、汽车、医疗等多个风口行业。
海康威视则为这些创新业务打造了分拆上市的资本计划,其中萤石网络已在去年12月底登陆科创板,目前市值约190亿元。随后便开启了分拆子公司海康机器人的计划,并在去年变更为股份制后便开启上市进程,到如今迈出关键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分拆上市之际,海康威视自身业务却显出颓势。早先的2022业绩快报显示,海康威视期内实现营收约832亿元,同比仅增加2%,相较此前增速下滑明显;净利润为128亿元,同比下降24%,这是海康威视上市12年以来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
受疫情防控影响,海康威视核心的安防业务部分项目落地延迟,同时海外业务在部分地区受通胀影响较大,出现负增长。同时,在全球安防总体需求下滑的背景下,海康威视不仅有大华股份等传统安防厂商的虎视眈眈,还面临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以及商汤、旷视等AI独角兽的竞争,其营收持续放缓甚至进一步下降或在所难免。
因此,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就被视为第二增长点。2021年创海康威视新业务收入为123亿元,同比增长99%,占比约15%;去年上半年,创新业务收入达70亿元,增速放缓至26%,占比近19%,依然难以抵消安防业务下降带来的影响。
在创新业务板块中,发展最好、占比最高的两大业务板块就是智能家居业务和机器人业务,去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均在5%左右。但实现“独立”上市发展的萤石网络也出现业绩失速,去年营收43亿元,同比增长不到2%;净利润3.33亿元,同比也减少26%。
至于其他创新业务,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有的甚至还需海康威视“输血”,比如海康汽车业务的发展运营资金就主要依赖于股东增资、股东借款等,自身还难以造血。
对海康威视来说,对创新业务进行分拆上市更像是“自救”的一种手段,但在其还无法撑起未来大局的情况下,这样的资本布局难以让更多的投资者信服。目前,海康威视的总市值约为3652亿元,相较一年半前的峰值已蒸发2700亿元,短期内恐无望重回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