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掉3300亿市值后,安防监控龙头海康威视动态市盈率仅为18,仍在承受下行压力。
它的焦灼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大本营BG业务增长陷入瓶颈,二是第二曲线从扶摇直上降档为小步慢跑。
今年上半年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收入372.58亿元,同比增长9.9%,低于去年同期39.68%的高增长,规模净利润57.59亿元,下滑了11.14%,创下了2010年以来的首次中报利润下滑。
偶发性的季度利润同比下滑,在白马股中也屡见不鲜。只是哪怕海康威视去年三季报、年报以及今年一季报业绩喜人,仍然止住股价从去年7月份近70元的高点,一路下滑到如今31元左右,如今市值不足3000亿元。
至于原因,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因为美国的不断加码的制裁,只要锤子还未落下,海康威视利空就不算出尽,股价依然有下滑的预期。
耐人寻味的是,最近一年里,国内数10家机构不断给出增持/推荐/买入等评级,多次使用了“利空出尽”等字眼,以至于海康威视的股东户数从2021年6月底的21.99万,上升到如今的42.83万,而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基本上是浮亏的,不少散户以为已经筑底了,实际上还是下跌中继。
散户蜂拥而入的同时,机构却是撤离“进行式”。同花顺iFind也显示,2021年6月30日是机构持有海康威视的数量顶峰,持股机构高达1557个,持股比例为32.96%,其中基金的持股比例为17.91%,不过到2022年6月30日,相关持股机构只有391个,持股比例也下滑到了22.94%,其中基金的持股比例下降到仅为5.48%。
如今海康威视的动态市盈率仅为18,已经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未来市场真的还能撑起海康威视回归高估值吗?
放宽信用政策促销售
尽管海康威视的触角分别伸向多个创新板块,并逆势实现总营收9.9%增速,博得机构惯性唱多,但公共镁光灯之外,保收窍门也被财务逻辑暴露无遗。
从资产负债表结合盈利能力的各个指标来看,海康威视今年上半年能够实现收入保增长,似乎是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所实现的。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6月底,海康威视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达到304亿元,达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值,其中应收账款的规模达到了291.13亿元。
在对比去年同期的营业收入以及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计算销售获现比率,今年上半年只有101.97%,而去年的同期则是108.09%,2020年同期更是达到了112.25%,这表明海康威视的营业收入获取现金的能力正在逐年下降。
从营运数据也能显示出这一状况。
今年上半年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33.55天,而去年同期只有121.54天;现金循环周期167.54天,去年同期则是124.16天。这两大指标的大幅延长,意味着海康威视的出货难度升高,回款速度已大不如前。
结合海康威视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43.14%,少于去年同期的46.3%,这显示很可能海康威视为了促进销售,对下游客户采取了降价出货,并放宽信用期的情形。
这样的推断并非没有根据,相比于过去两位数的国内市场营业额增速,海康威视今年的同比增长只有4.5%,国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迫使海康威视不得不改变销售政策和市场策略。
不仅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的情况也类似。大华股份2022年6月底的应收款高达140亿元,来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今年上半年的净营业周期上升到117.13天,而去年上半年只有84.8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上升到201.23天,去年同期为174.17天。
放宽信用政策的迹象,不仅存在于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恐怕已遍及整个行业。
专业杂志《中国安防》今年7月份对安防企业的一份问卷就显示,2022 年二季度,我国安防行业景气指数为 130,与上季度相比下降 19 点,比去年同期下降 39 点,内销市场景气指数为 118,比上季度下降了 4 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35 点,反映资金“拖欠增加”的企业为 28%,比上季度上升了 7 个百分点。
被《中国安防》调查的不少企业反映,面临项目延期、项目和订单缩减、运营成本增加、回款难、利润低、融资困难等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情况,安防企业家信心指数回落,比上季度下降11点。
地产下行才是灰犀牛
过去十年,BG(事业群)一路高歌猛进,是撬动海康威视千亿市值的主力军,如今随着海康威视触角多向延伸,BG比重有所回落,上半年占据了海康威视收入的53%,仍是支撑海康威视增长的核心。
BG业务也分为三个板块,一个是面向公共服务事业群的PBG,另一个是面向企事业事业群的EBG,第三个是面向中小企业的SMBG,今年上半年营收总和200.92亿元,同比增长1.58%。
其中,PBG实现的收入只有69.8亿元,同比下滑1.4%,面向企事业的收入68.3亿元,同比仅增长2.6%,而面向中小企业市场的收入62.91元,同比增速只有4%。
虽然海外市场实现了23.7%的收入增长,创新业务同比增长 25.62%,但尚不足以弥合BG市场需求的低迷,维持过去的高增长。
表面上看,PBG、EBG、SMBG三大业务群泾渭分明、互不隶属,因此有人认为EBG和SMBG市场的增长,将对冲PBG市场的下滑,始终能稳住BG业务的基本盘。
但细究来看,三大业务与群增长势能,均植根于宏观经济孕育的财政收入和消费潜力,不可忽视的是宏观经济的支柱动能又来自泛地产行业,泛地产行业拉动的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24.5%。
然而,今年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扩大至23.1%,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49%,有些地区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80%,百强房企业绩同比降近五成,千亿房企数量减半。房企融资端和地方收入进项双双告急。
结果也不难预料。地方基建和项目投资难免不被影响,与房地产配套的交通、学校、公园、医院、绿地、行政中心等PBG业务范围的安防监控产品采购,无可避免会被推迟或放缓,“最低价中标”也会席卷而来,最终海康威视的高毛利难以维系。
而在EBG之中,商业地产又是核心板块,过去一直安防行业的核心增长点,地产销售和建设的迟缓,对安防产品采购也将萎缩,只是需求端萎靡传导到供应端存在滞后性,下半年倘若泛地产行业持续恶化,体现到海康威视业绩的数据变化将更明显。
在疫情反复,PBG和EBG的共振反应下,消费端的不景气,围绕大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中小制造业、以及商户店铺,也会遭遇收入承压缩减开支,SMBG更不可能独善其身。
宏观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影响,明确呈现于海康威视的收入增速。去年第二季度、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海康威视的收入同比增速是34.17%、22.41%和20.06%,今年一二季度分别是18.11%和4.13%,正相关性愈发显现。
倘若宏观基本面不能大幅改善,很难说当下海康威视已是利空出尽,甚至毫不讳言地说,海康威视刚踏上“西天取经”的“独木桥”。
创新业务承压明显
创新业务降档承压
除了BG业务、海外业务外,上半年创新业务实现收入70.08亿元,同比增长25.62%,已逐渐上升到海康威视18.81%的收入比重,被认为是海康威视的“第二曲线”。
从各大机构出的研究报告来看,主要把海康威视价值的增长点聚焦在创新业务,创新业务包含智能家居、机器人、热成像、汽车电子、智慧存储等新业务。
其中,机器人、汽车电子、热成像具备工业属性的to b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 45%、49%、64%。而智能家居和存储业务等to c业务增速略有放缓。
梳理创新业务的各个板块可以发现,海康威视面向B端的创新业务快速增长,主要行业性红利的普世性馈赠,并非置身于红海里的真功夫拼刺。
以机器人业务为例,去年行业规模增长22%,海康威视实现成倍增长,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凭借积累多年的B端渠道优势,哪怕产品竞争力不强,早期创造收入高增速,难度也不大。汽车电子和热成像业务也是同理。
并且,另一个侧面也显示出,这一波增长红利不可能持续太久,去年上半年创新业务同比增长122.18%,去年全年同比增长98.93%,而今年上半年增速25.62%,分别梳理各个小业务板块,均显示增速持续快速回落。
此外,智能家居和存储业务是to C业务,潜在市场需求规模不亚于B端,在资本市场,2C业务的价值远高于2B,B端企业延伸C端业务可优化估值,随着分拆萤石网络的IPO过会,为海康威视的价值逻辑增加了新注解。
然而,智能家居和储存业务难以建立市场壁垒,目前国内相关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并且高度分散,海康威视并不掌握排他性优势。
多
况且小米、华为、海尔、美的、OPPO等消费巨头都在借助渠道优势和品牌号召力杀入智能家居,价格竞争无可避免,关键是海康威视相较之下,缺少大生态链反哺。
海康威视的智能家居和存储业务,上半年增速分别只有5%、7%,增长势能乏力已经凸显,接下来,机器人、热成像和汽车电子竞争红海化也将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