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立泰投资者而言,5月是一场漫长的历劫。
从五一节后起,整个5月,信立泰盘面只有3天翻红,其余时间均在下跌,总共跌幅近16%。
浩劫起于节前一则交易消息:4月30日,信立泰发生1笔大宗交易,成交金额5.8亿元,成交价为30.17元/股,折价5.48%。公司并未公告出让方信息。市场根据信披规则及持股股东数据推测,卖方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中信里昂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背后是美国私募巨头凯雷集团。
2020年9月,凯雷集团以17.75亿元举牌信立泰,成交价33.94元/股,给了中小投资者不小的信心支持。还不到四年,凯雷就以低于买入价大手笔减持,让人不能理解。
5月29日,华创医药表示:凯雷此次减持主要系自身资金压力问题,与信立泰经营基本面无关,且短期内不会再次减持,不存在凯雷全面退出的说法。
但这番说法未能挽留人心,当日信立泰股价短暂翻红后,5月30日公司股价继续跌势。
外资机构离场
市场认为,这一个月来信立泰的股价走势,与凯雷集团的减持不无关系。
信立泰是老牌仿制药企,在集采开始前长期依赖“泰嘉”一款产品。泰嘉仿制的是赛诺菲和施贵宝开发的原研药氯吡格雷。当时国内专利制度尚不健全,泰嘉早于原研药上市并和原研一道获得八年保护期的待遇,与原研几乎平分国内抗血凝市场,成为公司近二十年的营收支柱。
2019年,泰嘉在集采意外丢标,对公司业绩影响惨重。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69%,交出上市以来最差业绩,投资者人心惶惶。
2020年9月,就在信立泰业绩陷入谷底的时候,凯雷集团出手了,以17.75亿元举牌信立泰。凯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之一,在医疗健康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其认可给了资本市场信心。
当时的中国医药行业中,外资机构在一级市场上投资biotech企业是很常见的;但在二级市场上投一家以仿制药闻名的企业,却不多见。
凯雷亚洲并购团队董事总经理杨凌曾表示:“信立泰是中国医药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是心血管领域的龙头。近年来,通过打造强大的自研团队、战略性并购和授权引进,信立泰在开发创新药和扩大产品组合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不过,投资不到4年之后,凯雷匆匆离场,甚至退出价还比买入价更低,信立泰股价随后崩盘。
凯雷集团应该还没有全面退出,原持有5230万股,4月30日转让1923万股后剩余持有3307万股,占比在3%左右。5月13日,信立泰再次出现大宗交易,成交1613.33万股,金额4.96亿元,成交价格为30.72元。目前尚不清楚这次卖方是否仍为凯雷集团。
除了外资离场,另有观点认为,股价跌势是出于市场对公司主力产品“信立坦”集采的担忧。
5月20日晚,医保局发布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提及将由河南牵头对可替代药品开展联盟采购,市场担心信立坦会被纳入联盟集采。信立坦是一款降压药,2013年上市,是信立泰开发的第一款创新药,信立坦这几年逐渐成为公司的营收主力。一旦又被集采,公司业绩很难翻身。
不过,河南所谓的“集采可替代药品”联盟采购还没成形。信立坦是1.1类新药,化合物专利2026年到期,被集采的可能性极低。
销售不及预期
从基本面来看,信立泰这两年一直没能走出集采的阴霾。在2022年业绩出现回温后,2023年,公司又一次经历营收、扣非净利润双降。公司对此回应称,业绩下滑原因是受泰嘉新一轮集采续标后单价下降,以及天津、福建等地区续约未中标的影响。
信立坦上市十年后,销售额一直在十亿元左右徘徊。公司并未在2023年年报中公开其销售成绩,外界推测为11亿元左右。信立坦的化合物专利过期还有两年,此前市场预期的20亿元峰值恐怕很难达到。
信立泰一直在追求创新,但创新产品营收没法快速提升。
恩那罗是公司第二款创新药品种,属于HIF-PHD抑制剂。由信立泰以2250万美元的首付从日本烟草公司引进,2023年6月获批上市,用于非透析的成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治疗,并于当年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
恩那罗获批前,这一市场被阿斯利康、珐博进合作研发的罗沙司它占据。罗沙司它2018年上市,次年进入医保,2023年实现了20多亿元的销售。
恩那罗是国内市场第一个二代药,公司认为其竞争优势很大。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管理层定下的销售峰值目标为20亿元以上,但公司对2024年的销售预期只有2亿元。
4月22日,信立泰发布一季报:一季度营收10.91亿元,同比增长22.92%;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5.06%,并未公布恩那罗销售额情况。投资者平台中,公司回应称:新产品的销售需要逐步爬坡,希望投资者给予更多耐心。
除了恩那罗,公司即将商业化的品种包括近期刚上市的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片、即将上市的复格列汀等,前者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为ARB/CCB类复方制剂,后者是一款DPP4抑制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二者在市场的竞争优势都不明显,很难贡献太多业绩。
信立泰可能还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业绩恢复期,看到曙光至少也要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