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了《取消2022年第四批107个药品挂网资格的通知》。此次撤网的107款药品均为药企主动申请撤网。
这107个药品多为日常用药,包括双黄连口服液、感冒灵胶囊、健儿消食口服、板蓝根颗粒等。其中,涉及的企业有科兴制药、石药集团、华北制药、信立泰等国内知名企业。除此之外,西安杨森、GSK、中美史克等知名外企也涉足在内。
按照规定,撤网后上述企业同品规产品两年内将不得参与贵州省的药品挂网。
这是今年以来贵州发布的第四批药品主动撤网药品名单。截至此次发布,贵州省今年主动撤网的药品已达1494个规格。在2021年,贵州省也发布了七批药品撤网通知。
贵州之外,湖北、甘肃、安徽等多地也都传出药品撤网的消息,中国医药行业的多散乱现象,似乎真的在集采之后得到了改善。
“传奇角色”逐渐平庸
在此次贵州发布撤网的107个产品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的“传奇产品”,如信立泰的25mg和75mg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泰嘉”。
“泰嘉”是一款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抗血凝药物,原研方是赛诺菲的“波利维”,1998年在美国上市,不到5年便创下了100亿美元的销售额。
信立泰依靠仿制氯吡格雷一下声名鹊起,在国内药企中立稳脚跟。在集采前的2018年,米内网数据显示,国内公立医院氯吡格雷销售额为122.39亿元,其中原研药企赛诺菲占58.47%,信立泰占29.25%。
不过,在最早开始的国家集采中,信立泰没认清形势,发家产品“泰嘉”站在了集采圈外。2021年年报中,为了提升“泰嘉”的市占率,信立泰信誓旦旦要开展“销售团队+药店+电商+商业合作”多渠道推广模式。
但到了2022年8月,“泰嘉”开始在贵州主动撤网,多渠道推广已经缺了一条腿。
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华北制药。在本次贵州省的主动撤网品种中,华北制药4个规格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1.0g/4.5g/2.25g/1.125g),2个规格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2:1/0.375g)以及规格为5ml:500的肝素钠封管注射液位列其中。
因在山东的集采断供,华北制药被明令禁止参与2021年8月到022年5月的国家药品集采申报。今年6月,华北制药被上交所下发监管函,要求其对账面上不翼而飞的36.75亿元做出解释,公司董事长、董事、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等管理层因此事被通报批评。这次华北制药在贵州收缩战线,可能也是因处罚影响。
集采政策几年以来,一些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公司逐步淡出市场竞争,即使跨国药企的产品也难以逃脱这一趋势。
在此次贵州公布的第四批撤网药品中,GSK的注射用头孢他啶、法国高德美的盐酸阿莫罗芬乳膏、西安杨森的硝酸咪康唑阴道软胶囊以及中美史克的莫匹罗星软膏均在其中。
动态进出,推动创新
去年以来,各地都出现了大批药企组团撤网的事情。
早在2022年2月、4月和6月,贵州省发布三批产品的撤网通知,共涉及产品规格1494个。这次发布不会是企业撤网潮的终结,毕竟在2021年,贵州省发布了7批主动申请撤网的产品名单。
8月18日,甘肃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公告称,32家企业的42个药品申请撤废药品;
7月份,宁夏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发布通知称,103家企业的申请撤网已获该地区同意;
4月份,山西省药械集中竞价采购网发布《关于公示部分企业撤销平台挂网采购资格的通知》……
撤网的原因包括盲目参与竞价、产能不足、生产线改造、成本上涨、原料短缺等,不一而足。
其实这些撤网背后,最核心的一点是药品供应的逐渐集中。过去中小药企数量多、药品批号庞杂,集采的确改变了这样的混乱局面,不少品种归到少数几家资质较好的大型企业来供货,这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趋势。
此次贵州省公布的撤网名单中,多为双黄连口服液、感冒灵胶囊、健儿消食口服、板蓝根颗粒等日常用药。这些品种生产厂家众多,而且极有可能面临下一步中成药集采的压力。品牌企业选择撤网,放弃医院市场,转而投向药店、医药电商的零售渠道,这是市场分化的表现。
未来的医药市场,普药会越来越集中到大企业手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两个方向,都不是中小药企能实现的。
市场转换过程并不会很快,很多人、很多企业需要赶在水全部退去前及时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