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进入年中,又是一个热点城市“双集中”供地季。
6月30日,杭州迎来今年第二轮集中供地,共有33宗地成交,一次性“吸金”进账364.45亿元。
当然,这笔巨额卖地收入要感谢那些不惧楼市风险而逆风行走的房企们。
其中,“最大赢家”花落滨江集团,一共摘得10宗地块,总金额约139.73亿元,其中有2宗为联合拿地。
滨江重仓杭州,在于试图巩固其大本营堡垒地位,不想让其他外来房企对它“霸主”地位构成挑战、威胁。
据克而瑞监测,今年前5个月,看杭州房企销售排行榜,滨江全口径销售133.8亿元,权益销售额83.16亿元,均名列第一,万科紧随其后,应是其最大威胁。
此外,杭州年内二次集中供地中,绿城19.51亿元竞得之江度假区单元XH1705-22地块,成交楼面价27316元/㎡,溢价率7.14%。联发以21.89亿元拿下上塘单元FG01-R21-01地块,成交楼面价31968元/㎡,溢价率2.82%。
据克而瑞统计,今年前5个月,滨江集团拿地耗血242.8亿元,排名第6位,前五位均为国企、央企或国企背景。
比如今年4月25日,杭州今年首轮集中供地,滨江集团豪掷逾184亿元高调鲸吞11宗地,5月初斥资57亿元收购阳光城浙江永康经开发6宗地块。
当前,总部位于杭州的滨江集团,在大本营为何如此豪横?
实际上,年初以来,滨江集团融资一直较为顺畅。今年一季度,滨江集团融资净现金流107.66亿元,同比暴涨937.7%。
5月26日,滨江集团披露公司董事会向公司股东大会提请“项目公司向合作方股东提供财务资助合计最多186.2亿元”审批事项。
杭州滨江集团竟然如此豪横、阔绰,真的“不差钱”?
实际上,6月29日,滨江集团对外披露拟发行9.7亿元超短融券,期限1年,募资全部用于归还存续期债券本金及利息。
2021年,滨江集团凭借“营收、归母净利分别同增32.8%、30.06%,房地产毛利率24.66%”,在房企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者。
在外界眼里,滨江集团业务布局较为集中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浙沪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被认为其投资安全边际较高。
然而,今年一季度末,滨江集团直接“趴窝”了,营收同比下降16.79%,归母净利同比下降42.69%,经营净现金流-115亿元,同比大跌1704.57%,其实就是拿地大耗血造成的。
据克而瑞统计,滨江集团年内销售压力也很大,前5个月销售额450亿元,同比下滑35.5%,按1500亿元目标只完成了30%,相比去年同样1500亿元目标及同期完成率,则下滑了16.5个百分点。
另一份权威机构统计显示,从权益销售角度看,滨江集团前5个月权益销售额289.3亿元,同比下跌近18.5%,在主流房企跌幅较轻,5月单月70.4亿元,同比增幅51.4%,环比却下跌10.66%,明显异于其他房企单月同环比变化。
截至今年3月底,滨江集团货币资金168.5亿元,比去年底减少43亿元,短期借款1.16亿元,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122.9亿元,比去年底增加23.8亿元。
这说明:如果没有融资净现金流入逾百亿元,滨江集团当前手上的货币资金将会明显“捉襟见肘”,考虑到受限资金,可动用现金就更别说了。
豪掷巨资高调拿地,以及背后的逆市举债,难说杭州滨江掌舵人戚金兴不是在豪赌“房地产政策会进一步宽松,楼市会很快回暖”。
据惠誉最新分析,“大部分二线城市的新房销售将适度复苏,而非强势反弹”,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也认为,从短期来看,市场已触底,但恢复是一个缓慢和温和的过程。
这背后原因,是购房者对房价下跌、项目交付延迟及个人收入减少担忧导致购买信心不足,或将削弱以放宽限购和降低首付为主的支持性政策对需求的提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