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渐渐成为一个标尺,尤其是在高新技术和投资领域,几乎成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投资机会和技术“纵向突破”的节点。而在移动互联网退潮后,硬科技大有“接棒”的趋势,并成为近年来产业圈和投资圈眼里共同的“宠儿”。
而伴随2023年国内经济重启,硬科技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逻辑却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前者体现在全球风投的大比例下滑,涉及募、投、退三个环节;后者反映在国资主导,这预示着以高风险博巨额回报的做法难以维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稳健、细水长流的风格。
近日,一家科创服务领域颇有心得的国资系上市公司---力合科创(002243.SZ)公布2023年半年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洞悉行业变化、感知市场冷暖的微观视角。
缘何收入平稳、利润大增?
首先,公司最新半年报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稳收增利”的高质量经营格局。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力合科创实现营收11.25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归母净利2.23亿元,同比大增94.58%;扣非后归母净利8918.93万元,同比增加60.28%。
尽管总收入保持相对稳定,但利润增长尤为引人注目。这样的增长格局,是由什么原因导致?对于力合科创又意味着什么?
公司深耕科创服务领域二十多年,依托控股股东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科研项目投资孵化经验,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为主业,有着行业“小清华”的美誉,又有深圳国资委加持。
发展至今,力合科创已形成“科创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并探索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全面赋能体系,孵化的大量科技创新项目保持着较高的存活率,并为公司贡献了稳定的核心利润。
所以,鉴于力合科创业务模式的特点和市场行情来看,尽管经济正走出低谷,但产业园尚未看到明显复苏迹象,公司相关的创新基地平台和科创运营服务增长承压也在预料之内;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收入大头,实现接近5%(同比)的平稳增长,达到8.16亿元。其中,来自数字经济产业收入同比猛增202%至3565.89万元,可见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蓬勃态势。
至于公司利润大增,投资孵化服务可谓功不可没,体现在“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至3.06亿元,同比大增约195%。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益于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加速了投资孵化企业的业绩增长和股权增值。
事实上,力合科创近几年来的投资服务收益呈持续增长趋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应在于:力合科创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体系保障项目的存活率、稳定性及成长性。
助力科创企业跨越“最后一公里”,力合科创优势得天独厚
中国的科创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有着政策和硬科技双重加持,且各方对科创服务行业规模的想象仍在持续,但目前相比海外成熟市场,国内科创服务行业发展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以科创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来看,2019年,德、日等发达国家该比重达到5%,美国更是达到7.6%,而中国仅为2.2%。
其实,这也正为力合科创这样领先的科创服务企业提供了确定性的发展机会。业内共识认为,硬科技成长羁旅艰难,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跨越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这“最后一公里”既关键,也面临各种现实困难和阻碍。
而在这方面,力合科创的优势可说是得天独厚。
首先是,底蕴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机构认为,公司“源于清华、扎根深圳”的独特背景,聚集了创新链条上的技术、人才、资金和载体四大核心资源,涉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及创新团队等多方主体,形成了一种“平台经济”模式,令力合科创能够吸附多种创新要素和资源,大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从而进一步反哺平台,并推动其寻找、吸引、培育下一批项目,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成长-创新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市场价值实现-转化新成果”的孵化链条闭环,最终形成创新价值的循环。
再者,加上二十多年的实战经验、以及对于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趋势的判断。另外,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公司也已形成了成体系化的服务方法论,并被公司管理层归纳为“四链”、“三跑”和“双一流”。其中“双一流”指以“提供一流的科创服务、培育一流的科技企业”作为整个公司的业务内核;“四链”涵盖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三跑”则指“陪跑”、“接力跑”、“领跑”,反映出力合科创在被服务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角色定位。
目前,力合科创已经投资孵化了3000多家企业,不仅在全国投资和运营了38个创新基地,而且在硅谷、波士顿、以色列等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建立了7个海外创新中心。这些都足以证明力合科创在国内外科创服务市场的优势地位和强大影响力。
结语
力合科创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科创产业变迁的缩影。随着各方日益重视科创驱动发展和构建美好生活,科创企业将进一步涌现,像力合科创这样背后的“力量”,也注定无法被忽视。尽管在中短期内会因为持续投入而面临业绩增长压力,但长远来看,天花板可想而知。而无数实例表明,做难而正确的事,也终会得到时代应有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