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最赚钱浙股前五强榜单揭晓,宁波银行超越浙商银行、杭州银行、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实现“五连冠”。
今年以来,在最受机构欢迎的银行股中,宁波银行是目前A股上市银行中接待机构调研频次最多的。不过从股价表现来看,宁波银行的表现相较于浙商银行、杭州银行略为逊色,截止今日收盘,宁波银行年内涨幅为5.47%,不及浙商银行的18.25%和杭州银行的13.59%。
从业绩表现看,宁波银行是城商行中的“尖子生”,但在资本市场去年总体跌幅在银行板块“喜提”第一。
业绩不错股价却低迷,宁波银行的表现为何没能换取资本市场的信任?
去年营收净利双增长
宁波银行目前还未公布2023年业绩报,从该行2月份披露的快报来看,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15.84亿元,同比增长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35亿元,同比增长10.66%。截至2023年末,宁波银行总资产为27116.56亿元,相较2022年增长3455.59亿元,增幅达14.60%。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0.76%,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61.36%,较上年末下降43.54个百分点;拨贷比3.50%,较上年末下降0.29个百分点。
从2019年至今的历年年报看,宁波银行的高光年份是2021年,当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8.37%和29.87%;2022年这两项数字则分别增长9.67%和18.05%。换言之,去年的这两项财务指标较2021年下降21.97个百分点、19.21个百分点;较2022年下降3.27个百分点和7.39个百分点。
增长空间压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鉴于该行目前还未披露详细的2023业绩报,我们先从已公布的2023年三季报着手分析。
2023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72.35亿元,同比增长5.45%为近几年最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49亿元,同比增长12.55%。单看第三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收150.91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1.88%;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4.02亿元,同比增长8.09%。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事实是,宁波银行第三季度营收同比、环比均出现下滑,其中环比更是连续两个季度增长率告负,而且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对比过往数据也出现了放缓迹象。从这个维度来看,宁波银行的业绩“高增长神话”已经被打破,业绩已迎来拐点。
去年三季度报显示,宁波银行录得净息差、净利差为1.89%、2.02%,而年中水平分别为1.93%、2.08%。2022年这两项指标则分别是2.02%、2.2%,2021年为2.21%、2.46%。
净息差反映的是银行生息资产赚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净利差衡量的是银行运用付息负债生成生息资产,从而获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可以看出,宁波银行也面临业内同行普遍面对的问题,净息差、净利差的下滑拖累了业绩表现。
个人消费贷业务迅猛增长藏“暗雷”
布局零售业务是很多商业银行的不二选择。多年来零售业务一直是推动宁波银行业绩增长的一大利器,宁波银行在业内素有“小招行”之称。2019 年、2020 年零售业务增速高达31.1%、45.61%,这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青睐有加的主因之一。
2020年,其零售业务收益率达7.79%,明显高于公司业务的5.09%。虽然零售贷款规模占全部贷款比重的38.05%,远不及公司贷款占比的53.78%,却贡献了58.02亿利润总额,与公司业务58.75亿相接近。截至2023年中期,宁波银行零售贷款占比约40%。
不过和其他银行押注房产不同,宁波银行选择“重仓”消费贷,该部分贷款甚至占据其整体零售贷款的60%以上,这也让该行近年来几乎没有受到地产行业调整的影响。财报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平均余额4088亿元,利息收入133亿元,平均利率6.53%,这个利率比宁波银行的对公业务高了近50%。
在其贷款结构中,个人消费贷占大头。2022年在公司的1.046万亿贷款总额中,个人贷款为3912.3亿,占比37.4%,而个人消费贷为2433.48亿,占个人贷款比重超60%。截至2023年6月末,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2681.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9%,占个人贷款总规模的61%。要知道在2017年时,这个规模还只是873亿元。
消费贷属于纯信用贷款,虽然收益更高,但风险同样非常高,会造成不良率的提升。与消费贷规模一起增长的是宁波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截至2022年末,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贷款金额占比高达69.22%,且个人贷款以1.39%的不良率居全行业第二,远超过房地产业。
2021年,宁波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为41.23亿元,2022年攀升至54.31亿元,增幅达31.72%;截至2023年6月末,个人不良贷款为65.41亿元,增长11.1亿元,增幅20.44%。与之对应的,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不良率也从2020年的0.89%上升到2023年上半年的1.48%,明显高于公司整体不良率。
押注消费贷款频繁被罚
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业务的推进,也暴露了管理层面的漏洞,各种罚单接踵而至。
就在4月7日(按披露日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宁波银行台州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股权投资;贷款管理不审慎,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购买土地;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被罚款90万元。
从被罚频率上看,2022年宁波银行是罚单上的“常客”,当年因“三查”不到位、资金被挪用、各类贷款管理不到位等多项违规行为频繁受罚,累计被罚金额约1500万元,被投资者调侃为是宁波银行的被罚“元年”。
去年1月,宁波银行因存在“违规开展异地互联网贷款业务、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不到位”等问题,被罚款220万元。10月,旗下宁银消金因提供个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被处以20万的顶格处罚。12月初该行又因多项违法违规事实被连续开出4张罚单,合计处罚金额约620万元。
与这些罚单相对应的,在关于宁波银行的投诉中,多起投诉提及在当事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宁波银行以当事人名义发放了消费贷款,造成当事人被录入征信不良记录。宁波银行核心产品之一的小额信用贷“宁来花”,贷款利率最高可达24%,达到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这也为宁波银行带来了较高的利差。宁波银行还长期通过各种线上途径推广“宁来花”,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宁波银行”及“宁来花”的投诉近2000条,内容涵盖虚假宣传、暴力催收、无故开通分期、利息高达23.5%等。
从财务角度来说,不论是资产质量还是不良贷款率的把控,宁波银行的基本面仍然非常扎实。但基于成长减速、零售优势藏雷,反馈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用脚投票,去年股价累计跌幅达37.06%,市值蒸发约750亿元,在A股42家上市银行股中跌幅排名第一,曾经的“城商行之王”有逐渐归于“平庸”的趋势。宁波银行正在暴露出业绩增长的疲态,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的问题与风险,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宁波银行这个实力选手需要做的还很多,毕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