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吊牌之王”南极电商(002127)的业绩与市值遭遇“双杀”。
9月5日,南极电商以下跌1.35%报收3.66元,公司市值跌至约90亿元,相对于三年前近600亿元最高市值,跌去了逾500亿元。
股价暴跌的背后,是南极电商业绩的大幅下滑。
2023年上半年,南极电商实现营业收入约13.12亿元,同比下降25.18%;归母净利润约0.54亿元,同比下降69.40%;扣非归母净利润约0.39亿元,同比下降74.50%。
在三年前,即2020年上半年,南极电商的营业收入达到16.2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3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也达到了4.01亿元。
今非昔比,究竟是什么导致南极电商的业绩下滑如此严重?卖吊牌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了?
净利润三年降了超八成
南极电商前身“南极人”是靠保暖内衣起家,该品牌创立于1998年,创始人为张玉祥。据公开资料,2008年“南极人”放弃实体零售渠道,开始向“品牌授权”转型。
品牌授权——所谓的“卖吊牌”,即公司将拥有的“南极人”品牌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权者使用,被授权者按合同规定从事生产、销售“南极人”品牌产品及提供某种服务。
自“卖吊牌”以来,“南极人”发展一直较好,旗下有卡帝乐鳄鱼、帕兰朵等众多知名品牌。2015年8月,“南极人”借壳新民科技上市,后更名为“南极电商”。
彼时,方正证券(601901)研报指出,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独特、 A股具有稀缺性、未来成长潜力大。
在借壳上市之后的八年时间里,南极电商至少有五年时间一直保持着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双增长的势头。
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南极电商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89亿元、5.21亿元、9.86亿元、33.53亿元和39.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42.30%、33.85%、89.22%、240.12%和16.52%;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3.01亿元、5.34亿元、8.86亿元和12.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58.37%、75.27%、77.42%、65.92%和36.0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2.90亿元、5.01亿元、8.41亿元和11.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61.40%、75.31%、72.59%、67.80%和36.46%。
在以往的年报中,南极电商也表示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对“南极人”品牌业务精耕细作的同时,也打开了丰富电商生态服务、柔性供应链平台服务的新局面,布局大数据、供应链平台、供应链金融等“互联网+行业”增长点。
另外,南极电商也在公告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南极人”品牌优势,积累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公司向电商行业转型较早,熟知电商运营模式,培养并集聚了众多熟知电商运营模式的专业人才。
但是,业绩转折点在2020年出现了。
南极电商2020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41.72亿元,同比增长6.7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1.88亿元,同比下降了1.5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05亿元,同比下降3.74%。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南极电商2020年净利润下降“主要系货币化率较低的拼多多渠道占比加大、新品类推广及标签去库存导致货币化率不及预期”,同时该券商预计2021年-2023年南极电商净利润分别为15.40亿元、20.90亿元和27亿元。
但是,南极电商在2021年和2022年迎来了更为“惨烈”的业绩大滑坡。
2021年,南极电商实现营业收入为38.88亿元,同比下降6.8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77亿元,同比下降59.8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46亿元,同比下降了59.61%。
2022年,南极电商实现营业收入为33.11亿元,同比下降14.8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98亿元,同比下降162.5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54亿元,同比下降了179.29%。
近日,南极电商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3.12亿元,同比下降25.1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54亿元,同比下降69.4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39亿元,同比下降74.50%。
从目前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南极电商过去三年的业绩下滑严重。
南极电商2023年上半年13.12亿元营业收入比2020年上半年16.26亿元少了3.14亿元,降幅约19%;0.54亿元归母净利润比2020年上半年4.31亿元少了3.77亿元,降幅约87%。
对于2023年上半年业绩持续下滑,南极电商给出的解释是,“从整体看,报告期内公司收入下滑一方面系时间互联优化收缩了部分具有不确定性的业务线,叠加部分媒体方代理类目的细分调整导致移动互联网媒体投放平台业务规模下降。另一方面公司本部处于业务结构调整转型期,品牌综合服务业务同比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滑主要系南极本部的利润下滑所致,因公司本部战略转型调整,上半年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收入出现一定的下滑,而公司成本费用主要为人力成本、房屋租赁等,相对固定,进而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滑。”
市值三年多蒸发超500亿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南极电商在承受业绩持续下降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股价的下跌,而股价下跌的拐点也几乎与南极电商的业绩拐点雷同。
近年来,南极电商的股价一直“跌跌不休”。
2020年7月10日,南极电商的股价最高涨至24.41元,公司市值最高曾一度达到599亿元左右。当日收盘,南极电商以上涨0.25%报收23.81元,公司市值约为585亿元。
在2021年初,南极电商曾经一度陷入了财务造假的质疑中,这导致该股开年第一个交易日就跌停。
南极电商为何出现毫无征兆下跌?原因来自一位兴业证券(601377)分析师发布于2019年的研报中关于“体外循环造假的识别”的分析,被市场普遍解读为指向南极电商财务造假,该质疑或是造成下跌的源头。
2021年1月12日晚间,南极电商公告称,关注到近期网上流传的质疑其体外循环造假的PPT。为避免对投资者构成误导,其对该PPT中的8项疑点予以澄清说明。
同日,南极电商还披露了回购股份进展的公告。
尽管南极电商积极回应了市场的质疑,但是其股价明显受到了影响,再叠加业绩下滑,该股在2021年当年的跌幅就接近50%,近乎腰斩。
距离最高市值的三年多之后,即2023年9月4日,南极电商以下跌1.35%报收3.66元,公司市值跌至约90亿元,三年零2个月的时间里,南极电商的总市值蒸发了500多亿元,令人瞠目结舌。
机构似乎也早就离南极电商远去,公开市场上能够找到的一份最新的南极电商研报,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年。
这份来自开源证券2021年10月30日发布的南极电商研报,题目为“南极电商:Q3库存去化仍持续,预计Q4电商旺季收入显著提升”,并非深度研报,仅仅是对南极电商2021年三季报的一次简单的解读研报。
公募基金在过去几年也大比例地减持了南极电商,例如2023年半年报显示,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已经没有了公募基金的身影,而在三年前的2020年半年报中,汇添富基金、中欧基金、全国社保基金等机构还曾占据着南极电商的前十大流动股股东行列。
业绩大幅下滑,市值蒸发严重,南极电商引以为荣的“卖吊牌”生意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也因此开始转型,在有线下销售模式的同时又兼顾线上销售模式,多渠道销售方式使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南极电商就是互联网的获利者之一,当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电商市场行列,电商市场的蛋糕不断被瓜分。同时,伴随着“南极人”品牌频频曝出质量危机,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誉度降低,公司面临业绩、市值双双萎缩的局面,南极电商的“贴牌之路”举步维艰。
2015年,南极电商授权供应商数量有422家,授权经销商有 1053 家;到了2022年,南极电商授权供应商总数为1752家,授权经销商总数为9143家,分别增长了315%和 738%。
一方面,不断扩充的品类,大量工厂贴牌,导致南极电商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比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通报2021年休闲服装等12种网售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羽绒服装产品发现40批次产品不合格,其中“南极人”品牌羽绒服的羽绒、绒子含量不合格。
另一方面,曾被寄予厚望的北京时间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时间互联”)并没有给南极电商带来应有的丰厚利润。
2016年8月,南极电商曾耗资9个多亿收购时间互联100%股份,支付方式为“40%现金+60%发行股票”。
资料显示,时间互联以移动互联网营销业务为主,为广告主提供营销策略制定、创意策划与素材制作、媒体资源整合、数据追踪分析、短视频定制、投放优化等一站式服务。
在“卖吊牌”之外,移动互联网业务也快速成为南极电商的营收支柱。2023年上半年,南极电商86.96%的收入来源于移动互联网业务。但是,时间互联的收入也明显“缩水”,该公司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总计完成11.50亿元,2022年上半年同期为14.97亿元。
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毛利率太低,2023年上半年仅为5.41%,这意味着11.41亿元只有约0.62亿元的毛利。
对于南极电商来说,下一步该如何转型,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呢?
在2023年半年报中,南极电商倒是信心满满的表示,“随着公司对时尚系列授权服务、战略合作授权服务及自营创新零售三大业务板块的调整完成,将在2023年下半年有所突破。”
一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