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纳影业布局影视行业全产业链。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1日,是国内首家从事电影发行业务的民营企业,同年开始影视制作业务并不断向下游拓展,自2019年取得院线牌照,完成覆盖投资、发行、院线、影院等影视行业全产业链。2014年12月,公司与林超贤导演合作“山河海”三部曲中的首部《智取威虎山》上映,是公司较早投资的主旋律商业片,此后逐渐加大对主旋律商业片的投资,2021年9月,公司主投主控的主旋律商业片《长津湖》上映,超过《战狼2》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2、投资和发行业务:预计未来将以每年3部主旋律商业片布局全年三大档期,持续巩固公司细分赛道地位。我们认为,公司在主旋律题材上的操作模式与漫威打造的系列英雄IP异曲同工,视觉特效呈现历史真实事件,提升影片吸引力,《红海行动》《中国机长》和《长津湖》系列频获高票房,公司投资电影在中国电影票房榜前15中占据5位,成为拉动中国主旋律题材票房市占率的主力。过往较好的商业化表现,以及与海政部电视艺术中心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等部门的良好合作经历,为公司后续获得主旋律故事资源提供基础,构筑主旋律商业片的竞争壁垒。
3、院线和影院业务:影院数量稳步增长,营收和毛利润率仍有增量空间。院线业务方面,自2019年获得院线牌照,截至2021年末,博纳院线旗下共108家加盟影院,905块银幕,其中自有影院92家,外部加盟16家。影院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底,公司共有自建并管理影院101家,841块银幕,其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和成都布局超过5家,2021年获得票房7.51亿元,市场占有率为1.60%,连续多年保持行业前十。
投资建议:
公司主旋律影片储备丰富,过往《长津湖》《红海行动》等多部主旋律商业片获得较好的票房表现,对业绩有较大拉动作用,同时主旋律市场的龙头效应显著,更易获得历史事件故事资源,看好公司在未来三大档期影片布局对业绩催化。
风险提示:主旋律题材电影需求不及预期风险、疫情反复造成影院经营波动的风险、电影项目资金回收风险、面临短视频及线下剧本杀等新娱乐消费的冲击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一、博纳影业:主旋律商业片早期布局者,现已成为该细分市场龙头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1日,是国内首家从事电影发行业务的民营企业,随着公司不断向上下游拓展,目前业务已经覆盖投资、发行、院线、影院等电影行业全产业链。公司此前曾在2010年12月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影视公司,2016年4月通过私有化完成退市,并于2017年5月开始上市辅导,拟于深交所上市,但此后公司遇到影视行业监管收紧、疫情等,最终于2022年6月20日获证监会核准上市。关于公司业务的发展历程如下:
2003年,博纳影业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从事电影发行业务的民营企业,并向上游拓展,开始影视制作业务。
2005年11月,北京博纳国际影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博纳影业开始向下游拓展并影院运营业务,完成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的产业链布局。
2013年,公司开始与林超贤导演合作,并于2014年12月推出了“山河海”三部曲中的首部《智取威虎山》,是公司较早投资的主旋律商业片,此后该类型影片的投资逐渐加大。
2016年9月30日,《湄公河行动》上映,为公司较早布局的以现代事件为背景的主旋律商业片。
2018年12月,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鼓励院线公司建设并收购影院,实行品牌、排片、经营等方面的统一管理。2019年2月,公司取得《意见》出台后的第一张电影院线牌照,4月底首家影院加盟博纳院线。至此,博纳影业完成目前的电影制作、发行、院线、影院四块业务的全产业链布局。
2021年9月30日,公司主投主控的主旋律商业片《长津湖》上映,获得票房57.75亿元,超过《战狼2》的56.94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width: 677px;visibility: visible !important;''>
于冬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直接和间接持有28.09%的股权,其中直接持有25.66%的股份,并通过西藏祥川、影视基地分别间接持有2.34%、0.09%的股份。此外,公司股东数量较多,包括东阳阿里、林芝腾讯、万达电影等机构股东,以及张涵予、黄晓明、章子怡、陈宝国、韩寒等艺人股东,但持续数量较少,均少于0.5%。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电影投资、发行、院线和影院业务。其中,投资业务指通过投资影片获取票房分账及版权收益,主要分为主投、参投业务;发行业务分为代理发行、买断/保底发行业务;院线业务是指对资产联结影院或签约加盟影院进行品牌、排片、经营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影院业务包括电影放映、影院卖品和广告及其他业务等。公司始终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在2018年《意见》出台前,政策对院线牌照不做要求,公司自2005年就已完成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的布局,院线牌照要求落实后,公司首批拿到运营资格,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
从营业收入看,投资、发行和影院业务为公司贡献主要收入,疫情导致收入结构有所波动。2019年,投资、发行、院线和影院业务占总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1.45%、30.84%、0.77%和37.13%,由于公司在2019年才取得院线业务牌照,因此该业务收入占比较小,疫情前其他三个业务收入占比均在30%以上,影院业务占比最大。疫情后,封控措施对院线和影院业务产生一定影响, 2021年,投资、发行、院线和影院业务占总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6.54%、32.55%、0.69%和27.48%,投资业务成为主导。
二、四大业务:投资和发行占领主旋律市场,院线和影院巩固下游
全产业链布局电影行业,上游领头主旋律细分市场,下游稳步扩张。自2019年取得院线牌照后,博纳影业正式完成目前的投资、发行、院线和影院四大业务布局。投资和发行业务方面,投资影片均由公司发行,同时也会协助华夏电影和中国电影发行海外影片,保持上游业务协同发展。近年来,《红海行动》《中国机长》《长津湖》系列等博纳影业主投主控的主旋律商业片获得高票房,市占率逐步提升,公司已成为主旋律细分市场龙头。疫情后影院业务营收规模减少,投资和发行业务合计为公司贡献超七成营收。院线和影院业务方面,近年来影院数量稳步增长,为公司巩固下游渠道。
2.1投资和发行业务:以主旋律商业片为主,布局全年三大档期,贡献过半营收
2.1.1投资业务:主投主控主旋律商业片,持续巩固龙头地位
主旋律商业片票房近年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题材之一。根据艺恩,主旋律题材影片自2013年开始增多,但票房表现一般,2013-2016年,平均单片票房在1亿元左右,此时多数主旋律影片的表达形式仍以还原历史为主。2016年开始以《湄公河行动》为代表的现代题材主旋律商业片开始增加,2017年《战狼2》的上映成功带动该类型影片崛起,上映后打破当时的中国票房记录,达56.85亿元,以视觉特效呈现激烈场景的表达形式逐渐沉淀,此后以2018年的《红海行动》、2019年的《中国机长》和2020年的《八佰》为代表的影片获得高票房。在截至2022年8月8日的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前20名中,有8部为主旋律商业片。
票房市占率方面,主旋律题材近年已成为主流题材。除2018年电影市场面临《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等高票房电影的激烈竞争,导致市占率小幅下滑至7.20%以外,整体市占率自2017年基本维持10%以上。2020年,主旋律题材影片的票房占比达到43.87%,为2013年后最高。
博纳影业是主旋律商业片早期布局者,以《长津湖》为首的多部影片进入票房榜前列。公司与林超贤导演自2013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于2014年12月推出“山河海三部曲”中的首部《智取威虎山》,为公司较早制作并发行的主旋律商业片,此后投资数量逐渐加大,包括该系列另两部影片《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骄傲三部曲”和“中国胜利三部曲”等。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主旋律商业片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中国电影票房榜排名前十五名中,博纳影业参与制作了其中5部,分别为《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除《我和我的祖国》外均由公司主投主控,在进榜总数和其中主投数量方面均处于民营影视公司前列。
与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影片相比,博纳影业的影片兼具历史的厚度和商业片的宽度。首先,公司的主旋律影片改变了故事的描写角度。以往多数主旋律影片均是以还原历史事件为主,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如2014年上映的《永远的焦裕禄》,累计票房仅为1,063.9万元,观影人次为46.6万人。但现在的主旋律影片多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一方面可为年轻人介绍中国发展历程的艰辛和成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观众的共情感,从而在保留历史厚度的同时提升影片吸引力,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均是以历史事件和国家发展为背景的普通人的故事,兼具社会和经济效益,综合票房分别为31.69亿元和28.29亿元,观影人次也较此前的传记类主旋律影片有较大提升,分别为8,317.9万人和7,301.7万人。
其次,公司采用与漫威打造超级英雄系列IP异曲同工的操作模式,推动主旋律商业片出圈。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之所以能在全球获得高票房,是因为将观众喜爱的激烈场景使用视觉特效进行呈现,同时再辅以“真善美”的主旨,间接达到宣传正能量的目的。我们认为,博纳影业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长津湖》为代表的部分主旋律商业片采用了相似的商业化策略,犯罪及战争题材配合较好的视觉特效可以有效提高影片的吸引力,提升主旋律影片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兼顾商业片的宽度。
历史事件故事资源形成主旋律商业片竞争壁垒。部分主旋律商业片题材存在一定稀缺性,且话题本身受到的关注度较高,如公司主投的《中国机长》是根据“5·14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改编,《中国医生》以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均获得了较高票房,这些影片在商业化上的成功为公司持续获得历史事件故事资源提供了一定基础。同时,根据猫眼,公司与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合作拍摄《红海行动》,为该部门唯一合作影片,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两部《长津湖》系列影片,均获得了较高的观众认可度和票房,因此过往良好的合作经历也为后续打下基础,成为主旋律商业片的竞争壁垒。
博纳影业对投资影片拥有高把控能力,保障影片基本符合大众市场喜好,从而构成公司的护城河。博纳影业投资的影片基本采用主投主控模式,由公司负责提供题材、确定剧本、选择导演和演员等团队成员、确定预算计划、监督制作质量等创作和生产的全过程。由于公司主要采用从影片承制公司采购影片制作服务的方式,因此称其为投资业务。因此,公司拥有对投资影片的高把控能力,过去已积累丰富的商业片制作经验,保障后续影片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基本符合大众市场的喜好,从而避免因导演的风格或制作团队的能力问题,影响商业片的票房表现。
自2019年,公司重点布局的主旋律商业片主要定档十一,配合节日氛围提升票房预期下限。2019年,公司主投影片《中国机长》和参投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全年票房榜中排名5名和4名;2020年,参投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在全年票房榜中排名2名;2021年,主投影片《长津湖》和参投影片《我和我的父辈》在全年票房榜中排名1名和4名,均获得较好的市场表现。公司布局的主旋律商业片以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艰辛和成果,配合十一国庆氛围,保证影片上映可以有一定票房表现。
公司与知名导演建立合作关系,成熟演员和青年演员并用,提升票房预期上限。林超贤、尔冬升、陈凯歌、徐克等知名导演或旗下影视公司与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约定为公司拍摄电影的数量,其他与公司合作的资深制片人还包括梁凤英、刘伟强等,为公司担任编剧、监制等工作,保证制作质量。演员阵容方面,公司除了会采用张涵予、章子怡和刘德华等较为成熟的演员,也会采用杜江、欧豪和王一博等青年演员,参演公司制作的影片,保证阵容质量,影片上映前,也能在社交平台形成一定讨论度,与知名制作团队一起共同支撑商业片的票房表现。
由于在主旋律商业片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和较好的演员及制作团队,公司的票房市占率维持较高水平。2019-2021年,公司主投和参投影片票房合计为101.17亿元、29.63亿元和90.39亿元,占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的15.77%、14.59%和19.22%,占比均高于10%且保持相对稳定。同期,光线传媒主投和参投影片票房合计为113.01亿元、62.80亿元和29.96亿元,占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的17.62%、30.92%和6.37%,同样是占总票房较高的民营影视公司,动画电影缺席2021年重要档期拖累公司票房总额和占比。
从单片平均票房角度看,公司投资影片同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2019-2022年,公司主投和参投影片的单片平均票房分别为9.20亿元、7.41亿元和18.08亿元,整体票房收益较好,其中2021年,公司投资影片总数较少,且目前的中国影史票房冠军《长津湖》对均值有一定拉动作用;同期,光线传媒的单片平均票房分别为8.69亿元、8.97亿元和4.28亿元,其中2021年出现下滑主要系该年无公司重点布局的动画电影上映。在单片平均票房表现方面,博纳影业和光线传媒均有较好表现,公司重磅影片上映均能拉动均值上升。
公司目前储备多部主旋律商业片,系列化趋势明显。根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在制作或审查影片,以及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情况,公司储备了多部主旋律商业片,包括《无名》《智取威虎山前传》《红海行动2》《少年时代》等,按以往重磅影片的定档时间看,预计这些主旋律商业片将会在今年十一及明后年三大档期上映。从内容上看,公司除了基于历史事件改编以外,也会将《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等获得较好口碑的电影系列化,一方面可以提升IP价值和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票房下限。
预计公司未来基本保证每年3部主投主控的主旋律商业片定档三大档期,持续巩固龙头地位。自2020年疫情后,公司上映影片数量有所下降,分别为4部和5部,其中主投影片数量分别为1部和2部。从近两年趋势看,票房大盘虽不及往年,但高票房影片频出,票房榜排名前20的影票中,有7部为疫情后上映的影片,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影视公司龙头效应凸显,在题材获取和制作投资方面均有优势,预计未来博纳影业将会着重布局主投主控的主旋律商业片。从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的影片上映节奏看,博纳影业基本保证关键档期均有重磅影片上映,因此预计公司未来也将基本保证在三大档期各上映一部主旋律商业片。
公司投资业务营业收入比例近三年逐渐加大。2019-2021年,公司投资业务营业收入分别9.80、7.51亿元和14.54亿元,同比-1.92%、-23.35%和93.50%,公司投资业务毛利润分别为3.54亿元、3.48亿元和4.91亿元,同比143.69%、-1.73%和40.98%,毛利润率分别为36.17%、46.37%和33.78%,其中2020年毛利润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版权授权收入。
2.1.2发行业务:与投资业务协同发展,完善影视产业链布局
发行业务方面,公司发行影片总票房占比同样位于民营影视公司前列。2019-2021年,公司分别发行影片18部、4部和4部,代理发行和买断/保底发行均大幅减少,疫情后专注于发行公司主控影片,公司发行影片实现票房85.12亿元、19.15亿元和75.62亿元,占当年中国总票房13.27%、9.43%和16.08%,2020年的疫情影响较大,2021年代理发行公司主投影片《长津湖》对占比有一定拉动作用。
发行业务收入主要反应票房情况,毛利润会随各影片参与方式有所波动。公司发行业务中的代理发行无对应成本,影片营销成本计入销售费用,因此该部分成本只包含买断/保底发行金额。2019-2021年,发行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9.61亿元、4.66亿元和10.17亿元,同比21.12%、-51.49%和118.15%,毛利润分别为6.88亿元、2.42亿元和9.12亿元,同比-4.71%、-64.86%和277.37%,毛利润率分别为71.57%、51.84%和89.68%,其中2020年疫情导致电影发行业务暂停,2021年虽无买断/保底发行的影片,但《拆弹部队2》于2020年底上映,因此一部分成本计入2021年。
2.2院线和影院业务:影院数量稳步增长,经营利润有望逐步恢复
公司自2019年开始院线业务,营收占比小于1%,院线和影院业务均受疫情影响较大。2019-2021年,公司院线业务营业收入分别0.24亿元、0.10亿元和0.22亿元,后两年同比分别为-59.92%和125.05%,发行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1.57亿元、4.05亿元和8.58亿元,同比13.35%、-64.99%和111.91%,作为大票仓的一线城市反复受到疫情影响,影院未全部开业,2021年,公司院线和影院业务还未恢复至疫情前的2019年。
院线和影院业务结构方面,影院业务广告收入占比下滑。院线业务主要为院线管理费,影院业务主要包含票房收入、影院卖品和广告及其他。其中,2019-2021年,影院业务中的广告及其他收入分别为1.56亿元、0.71亿元和0.80亿元,占影院业务比重分别为13.47%、17.45%和9.38%,在2021年有所下降,预计为疫情因素导致影院人流不稳定,广告主在影院投放广告的预算下降所致。
院线业务方面,公司于2019年获得院线牌照,完成目前的全产业链布局。2019年2月公司取得《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出台后的第一张电影院线牌照,正式开始运营院线业务。截至2021年12月末,博纳院线旗下共108家影院,905块银幕,其中资产联结型的自有影院92家,外部签约加盟影院16家。根据招股说明书,2021年博纳院线旗下影院的票房总收入为7.36亿元,放映场次151.15万场,以此计算,2021年市场占有率为1.56%,单银幕产出为80.95万元,场均收入约为487元。根据艺恩,2021年,全国平均单银幕产出为62.3万元,场均收入为383.2元,均低于博纳院线水平。
影院业务方面,博纳影投的综合票房在所有影投公司中自2015年保持行业前十。截至2021年12月末,公司共建成并管理101家影院,其中1家位于马来西亚,8家加盟幸福蓝海等其他院线,因此共92家加盟博纳院线,但公司均100%持有这些影院的股权。从影院总量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1.24万家在映影院,行业整体分散度较高,公司在其中的占比较小。从城市布局看,公司持股的影院覆盖全国50个城市和23个省份,布局范围较广;从数量上看,北京和深圳的影院数量位居前二,其次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为主。2021年,全国票房前10的城市中,公司在其中4个布局超过5家影院,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和成都。
按票房收入计算,市场占有率整体保持稳中有升,且影院经营能力位于行业前列。2019-2021年,公司建成并管理影院数量分别为79家、87家和101家,当年新增14家、8家和14家,影院数量保持稳步增长;同期,票房收入分别为9.57亿元、3.15亿元和7.51亿元,同比18.44%、-67.08%和138.41%,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9%、1.55%和1.60%,整体稳中有升且保持影投公司前十。按2021年底公司管理101家影院和841块银幕计算,单银幕产出为89.30万元,同样高于行业均值。
院线和影院业务随疫情影响缓解均有所恢复。2019-2021年,公司院线业务毛利润分别为0.24亿元、0.03亿元和0.13亿元,后两年同比分别为-86.48%和306.49%,毛利润率为100.00%、33.73%和60.92%,其中2019年暂无对应成本,院线业务成本主要为向加盟影院采购广告资源成本和在线选座接入费成本,随着疫情影响减弱,经营情况逐渐改善。同期,影院业务利润分别为1.75亿元、-1.31亿元和0.15亿元,同比-16.59%、-174.82%和-111.27%,毛利润率为15.08%、-32.23%和1.71%,由于公司在2019年新建影院的上座率较低,因此拉低毛利润率,此后两年疫情对线下观影影响较大,继续拖累影院业务毛利润率。
与万达电影相比,影院业务收入结构相似,其中广告收入占比均有所下滑。万达电影为目前的院线和影院业务龙头,2021年,按票房计算,旗下影投公司和院线公司均位于行业第1。根据年报,万达电影与影院业务相关的收入分别为观影收入、商品和餐饮销售收入、广告及其他收入,2019-2021年,合计分别为129.99亿元、44.44亿元和96.33亿元,同比-3.28%、-65.81%和116.74%。收入结构方面,观影收入占比最大,分别为70.18%、71.34%和73.45%,广告收入占比分别为13.47%、17.45%和9.38%,2021年占比下降的趋势与博纳影业相似,影院人流不稳定,广告主减少在影院的投放。
从单影院模型看,博纳影业的营业收入有一定上升空间。2021年,万达旗下共有744家影院,以此计算,平均单影院营业收入为1,294.74万元,而同期,博纳的单影院营业收入为849.98万元,仅为万达的65.65%。从营业收入结构看,博纳的电影放映、影院卖品、广告及其他业务均有增长空间。2021年,万达三块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50.94万元、201.98万元和141.83万元,博纳为705.44万元、64.84万元和79.69万元,仅为万达的74.18%、32.10%和56.19%,在三块业务中,博纳均较万达有一定距离。
预计博纳的单影院营业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其一为在总数较低的情况下,新增影院数量较多,拖累营收均值。2021年底博纳较前年新增14家影院,累计共101家,新增影院数量占13.86%,同期,万达新增76家至744家,新增影院数量占10.22%。博纳影业在低基数的情况下,新增影院数量占比较大,新影院客流尚未稳定,对均值有一定拖累。公司过去新增影院数量相对稳定,2018-2021年分别新增16家、14家、8家和14家,如公司未来无快速扩大影院规模的计划,新增影院占比将逐年减小,对单影院均值的拖累也将同步减少。
其二,万达电影的品牌效应那个更加显著。万达旗下拥有同名购物中心,影院业务旗下共有30家影院跻身全国票房前100,192家进入前500,而博纳有16家进入前500。因此,博纳目前票房领先的影院数量较少,较难抵消新影院对营收均值的拖累。但是,随着博纳影业新建影院的客流逐渐增加,预计未来将会逐渐接近万达电影水平,因此即使在票房大盘乏力的情况下,影院业务仍有一定增量空间。
博纳影业毛利润较万达电影有一定距离,仍有提升空间。2019-2021年,万达电影影院业务的毛利润分别为29.73亿元、-9.75亿元和18.01亿元,同比-20.99%、-132.81%和-284.60%,毛利润率分别为22.87%、-21.95%和18.69%,均高于博纳影业的15.08%、-32.23%和1.71%。从结构看,博纳影院业务中的电影放映毛利润率对整体有一定拖累,万达该业务的毛利润率分别为6.61%、-41.21%和4.87%,博纳分别为-5.89%、-70.90%和-16.20%,均低于万达,由于影院的票房分成等收入仍不足以覆盖员工薪酬、水电等运营费用、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因此出现亏损。但是博纳的新增及存续影院营收仍有一定上升空间,随着客流逐渐改善,以及票房大盘逐渐修复,该业务将恢复盈利。
目前,公司仍有较多影院因疫情影响而关闭。截至2021年底,公司布局超过5家影院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和成都,均为2021年票房前5的城市,今年先后因疫情出现封控措施,且常态化防控措施持续,导致影院营业率下降。根据艺恩,2022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约有36%的影院关停超过3个月,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关停超过1个月的影院数量占比达73%,同样高于其他线城市。截至2022年8月5日,博纳在北京布局的10家影院中,仍有2家尚未开业,分别是朝阳门悠唐购物中心店和亚运村店,在上海的6家影院中仍有3家尚未开业,分别为中原店、银兴国际影城我格广场店和UA梅龙镇广场电影城。据猫眼,截至2022年8月5日,全国影院营业率为83.98%,其中北京的营业率为78.00%,上海为58.79%,成都为44.09%,均低于全国水平。因此,由于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仍在,预计2022年公司影院业务仍有一定经营压力。
三、财务分析
尽管持续受到疫情影响,公司盈利情况整体稳中有升。2019-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16亿元、16.10亿元和31.24亿元,同比11.92%、-48.34%和94.05%,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外,整体较为稳定,2021年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比增长0.24%。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5亿元、1.91亿元和3.63亿元,同比19.26%、-39.44%和90.19%,净利润率分别为10.11%、11.85%和11.6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6亿元、1.26亿元和3.01亿元,同比12.96%、-28.32%和138.10%,净利润率分别为5.65%、7.85%和9.63%,尽管电影行业持续受到疫情影响,但公司费用控制情况较好,净利润率保持稳中有升。
疫情和影片发行节奏等因素导致各费用率有所波动,但整体控制情况较好。2019-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毛利润12.78亿元、4.56亿元和12.51亿元,同比19.71%、-64.31%和174.05%,毛利润率分别为41.03%、28.35%和40.03%,2020年的疫情导致电影拍摄、制作以及放映等业务暂停,毛利润随营业收入下滑较大。期间费用方面,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整体呈下降趋势。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6.91%、5.72%和9.52%,管理费用率分别为7.70%、9.03%和6.83%,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61%、-2.65%和4.60%,期间费用率整体为27.22%、12.10%和20.95%,2020年的下降主要系院线发行业务暂停,费用支出减少,以及人民币升值产生汇兑收益。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近年随着投资业务占比上升而有所下降,与光线传媒保持同一水平。2017-2019年,公司的投资、发行和影院业务占营业收入比例基本均保持30%以上,由于影院业务的客户主要为观影消费者,因此周转速度较快,应收账款周转率保持较高水平。2020年后,由于投资业务占比上升,回款周期随影片制作至上映的周期拉长,因此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与主营影片制作和发行的光线传媒保持同一水平。
投资建议:
公司主旋律影片储备丰富,过往《长津湖》《红海行动》等多部主旋律商业片获得较好的票房表现,对业绩有较大拉动作用,同时主旋律市场的龙头效应显著,更易获得历史事件故事资源,看好公司在未来三大档期影片布局对业绩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