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常态化情况下,我国制药企业面临洗牌,曾经在“同一起跑线”的企业如石药、复星、上药、中国生物等企业业绩如何?
01
头部制剂工业企业最新业绩比拼
集采不断扩面后,头部制剂企业在继2022年上半年业绩出现分化的基础上,2022年全年业绩进一步分化。
最新的信息显示,我国医药行业“一哥”恒瑞尽管目前尚未发布最新的年度业绩,但据18家投资机构预测,其2022年的业绩在221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在2021年首次出现下滑的基础上可能进一步下滑。
尽管如此,也有几家企业在集采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仍可“逆风飞翔”——尽管与上年度相比,2022年制剂业务增速有所下滑,但仍保持正增长。
目前已经发布2022年度业绩的企业中,初步预计至少有四家药企的2022年制剂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此外华润三九继2021年实现两位百分数的增长后,2022年继续大涨近17%,超过173亿元。
五家药企2021-2022年制剂营收、成长变化等基本情况如下:
注: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年报,本表仅为药品制剂收入;其中,复星医药是药品制造与研发收入剔除少量原料药和中间体核心产品数据推算。
02
药品制剂百亿药企:肿瘤和心脑血管用药均有涉足
从几家企业主要产品线分布来看,都涉及较多的治疗领域,但同时也各有侧重。
笔者通过总结对比发现,这些企业均涉足心脑血管和抗肿瘤两大治疗领域——这是由于我国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机会。
这两年国谈、集采等政策不断深入推进,有些企业以这两个制药领域的药品布局为主,有些药企在加大布局,营收虽然目前占比还不大,但在逐步提升。
注:根据年报/业绩报告整理,供参考。
收入分布:百亿制剂药企业务治疗领域收入贡献集中
除华润三九年报未按治疗领域/疾病类别明确统计收入贡献外,其余四家200亿级制剂药企均有统计。
百亿制剂药企治疗领域收入贡献集中度较高。前三治疗领域合计市场份额较低的上药也接近40%,最高的石药集团超过75%;中国生物制药和复星医药分别约为50%和60%。
通过整理的数据分析来看,有些企业业务收入的主要治疗领域的业务贡献变化不大,有些企业则出现了较大变化。
无论是2018年,还是2021年及2022年,上海医药始终以心(脑)血管系统、抗感染用药和消化及代谢系统为主——均排在制剂收入贡献前三位的治疗领域;
中国生物制药虽然消化系统用药(注:以肝病用药为主)仍占据业务收入贡献的前三位,但其占比从2018年的第一位下滑至第三位,份额不到15%,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则攀升至第一位,上升至30%以上;
复星医药过去主要以抗感染用药和消化系统疾病用药为主,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随着其几款重磅生物类似药上市后,在2021年上升至第二大治疗领域,且份额在不断上升。
石药集团在2021-2022年有明确的治疗领域分布,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和中枢神经系统贡献的收入均在30%以上。
注:数据根据各药企年报/业绩报告整理,供参考。
03
大环境不乐观,这些企业为何能“稳住”?
保持较大强度研发投入
所统计的几家企业中,除华润三九由于OTC类药物占比较高、研发投入在10亿元之内、研发投入强度在个位百分数外,其余四家的研发投入在25亿元以上,研发投入强度在10%以上,达到主流跨国药企的研发投入水平。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复星医药2022年研发投入接近60亿元;投入强度最大的石药集团达到16.30%,中国生物制药也达到了15.50%。
注:根据各企业年报整理,供参考;研发投入强度为研发投入费用占药品制剂收入的比例。
研发投入成果不断,形成良性循环
复星医药:研发人员超过3600人,其中超过1900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持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提升FIC(First-in-class,即同类首创)与BIC(Best in-class,即同类最佳)新药的研究与临床开发能力,加快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转化落地。
根据全球医药智库信息平台 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发布的《2022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白皮书,企业入选全球医药企业研发管线规模Top25。
2022年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及许可引进的多款产品陆续进入关键临床/审批阶段:
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于2022年先后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欧盟委员会(EC)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并已在美国启动一项对比一线标准治疗阿替利珠单抗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头对头桥接试验;
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的第三项适应症(用于治疗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r/rLBCL)于中国境内的上市注册申请于2022年10月获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
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多价结合体)于中国境内启动III期临床研究。
石药集团: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布局新靶点、新技术平台,继续增大研发投入,确保石药集团的竞争优势维持于行业领先水平。石药集团已建成一支逾2000人的国际化研发团队,以及五个位于石家庄、上海、北京及美国的重点研发中心,聚焦抗肿瘤、精神神经、心血管、免疫与呼吸、消化与代谢和抗感染六个重点治疗领域。
2022年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都按计划推进,研发效率持续提升,临床研究入组人数超越2021年。
在研新药中,超过50项处于临床阶段,其中9项已递交上市申请,16项处于关键临床试验阶段。
石药集团已建立多个创新研发平台,涵盖小分子、大分子、纳米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信使核酸(mRNA)疫苗及小干扰核酸(siRNA)药物等,为其的创新研发提供坚实的基础——其中纳米制剂技术平台的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已成功开发出4个纳米剂型的重磅产品,目前研发管线中多于5个产品都是具有全球专利及极具市场价值的重磅产品。
中国生物制药:研发方面,根据国家政策趋势优化了在研产品线和新立项产品结构,更加聚焦于临床优势明显及市场价值大的重点创新产品。中国生物制药专注于抗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和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的新产品研发。
截至报告期日,中国生物制药在研产品103个,其中抗肿瘤用药53个、肝病用药12个、呼吸系统用药26个、外科╱镇痛用药12个,共涉及I类创新产品58个。
截至2022年底,共有40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4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4个产品处在临床III期,7个产品处在临床II期,23个产品处在临床I期,2个产品处在临床申请阶段。
另外,中国生物制药还有15个肿瘤领域的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8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3个产品处在临床III期,1个产品处在临床I期,3个产品处在生物相等性(「BE」)实验中。
中国生物制药预计肿瘤领域未来三年(2023-2025年)将有8个创新药和11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
License in 与并购投资
引进许可及并购投资也是大型制药企业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手段。
石药集团:在不断提升内生创新研发能力的同时,加强业务拓展工作,打造国际化BD生态系统,已建立起了国际化的业务拓展团队,在全球寻找优质项目,并对外授权自研的创新产品。
在2022年完成产品许可引进及收购项目2个,协同石药集团临床开发、注册和商业化能力,将为未来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2022年10月,石药集团与和铂医药(上海)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独家授权协议,获得巴托利单抗(HBM9161)在大中华区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该产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取得积极结果,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及关键次要研究终点,并已提交pre-BLA会议申请,另有其余5个适应症亦处在不同临床阶段。该产品有潜力于大中华区成为治疗多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突破性疗法。
复星医药:依托开放的研发生态和国际化体系,以及多年的国内产业积淀和全球渠道网络,已形成全球领先的双向许可能力,通过海外子公司、投资的海外VC基金等渠道,高效触达新兴领域和领先技术,近些年已完成多项重磅品种的许可引进。
上海医药:在创新产品引进方面接连取得进展,2022年下属子公司还引进了NJ‐2022‐001(M)、NJ‐2022‐001(S)、HKS‐2021‐001等改良型新药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公司新品管线。
华润三九:新产品引进方面,2类新药“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复他舒?)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新适应症《药品注册证书》,用于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的示踪,其还获得国家药品监督局下发的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布洛芬混悬液等3个《药品注册证书》。
此外,2022年5月9日,华润三九公告收购昆药28%股份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华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和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两者合计持有的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的股份。总交易价款为29.02亿元,对应每股转让价格13.67元,通过本次并购昆药集团股权,将进一步补充“昆中药1381”等传统精品国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