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医药工业锚定创新,聚焦内分泌、肿瘤、自免三大板块
华东医药业务覆盖医药全产业链,近年来稳步推进创新转型,建立起以中美华东为核心的创新研发生态版图。公司通过自主开发、外部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在肿瘤、内分泌和自免三大领域进行布局。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医药工业板块收入89.94亿元,同比增长9.48%,扣非净利润18.35亿元,同比增长13.41%;直接研发投入达到10.22亿元,同比增长17.29%。
代谢领域:利鲁平?率先获批肥胖/超重适应症,抢占先发优势
公司在内分泌领域围绕GLP-1R靶点进行创新管线布局。①公司产品利鲁平已于2023年3月获NMPA批准上市,随后在7月获批肥胖或超重适应症,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GLP-1减肥药;②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Ⅲ期临床研究工作已开启,受试者入组已完成;③公司针对GLP-1R靶点的双靶/多靶、口服小分子等差异化产品陆续进入临床,江东生产基地提供产能保障。
肿瘤领域布局ADC高壁垒平台,FIC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获批在即
肿瘤领域,公司围绕ADC进行重点布局,与国内外ADC领域新兴技术公司开展合作。①公司引进ImmunoGen的卵巢癌ADC药物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的国内上市申请已获受理;②子公司Heidelbelg的ADC药物临床稳步推进;③公司积极寻求商业化合作,接连获得科济药业CAR-T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英派药业PARP1/2抑制剂塞纳帕利的中国大陆市场推广权益,进一步丰富肿瘤领域创新产品管线。
自免领域多适应症覆盖,引进品种与现有产品协同互补
自免领域,公司积极引进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与产品,同时持续提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①HDM3001:与荃信生物合作研发,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已提交国内BLA申请;②Arcalyst:自Kiniksa引进,用于冷吡啉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的国内BLA已纳入优先审评;③HDM3002:自Provention引进的双抗品种,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已进入Ⅱ期临床。在外用制剂领域,公司新引进罗氟司特外用制剂(乳膏剂ZORYVE?和泡沫剂ARQ-154)、Wynzora乳膏,进一步丰富创新产品管线。在药械组合领域,公司与MediBeacon联合开发的“肾小球滤过率动态监测系统”已处于审评阶段。
目录
正文
1.华东医药:综合性医药领军企业积极转型创新
1.1.医药工业聚焦三大领域,多维布局创新研发
华东医药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于1999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三十年来,公司以医药工业为主导,同时拓展医药商业、医美产业和工业微生物业务,多点发力、多维并举,已发展成为集医药研发、生产、经销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药上市公司,业务覆盖医药全产业链。
近年来,公司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瞄准前沿的创新技术平台与未满足的市场需求,进行前瞻性、国际化布局。公司通过自主开发、外部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重点在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的创新药及高技术壁垒仿制药进行研发布局。
公司体系完整、股权结构稳定。中国远大集团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先后投资了抗体研发生产公司荃信生物、ADC连接子与偶联技术公司诺灵生物、重组蛋白多肽药物研发公司重庆派金,孵化了拥有 ADC 药物毒素原料全产品线的珲达生物,控股了多抗平台型研发公司道尔生物,并和ADC领域全球新兴的科技公司德国Heidelberg Pharma开展基于股权投资的产品合作。至此,公司已建立起以中美华东为核心的创新研发管线。
高管团队任职多年,经验丰富。董事长吕梁先生自2019年6月任职董事长至今。多数高管在公司内任职多年。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能够更好地引导公司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重大决策的高效执行。
科研团队覆盖创新药研发全周期,商业化团队具备竞争优势。公司高度重视创新研发,成立了全球新药研发中心,组建了一支覆盖创新药研发全周期的科研团队,拥有研发人员超1500 人,硕博占比30%以上。商业化方面,公司拥有一支7000人的专业化的药学服务及市场拓展团队,在市场准入及网络覆盖方面具有综合竞争优势。在商业领域,公司具备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和专业能力,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公司战略实践的重要保障。2022年公司推出自上市以来的首次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为包括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在内的 113 人。公司坚持引进海内外人才,开展高潜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培训生项目、研发人员盘点与 IDP 培养项目、研发项目经理培养项目等持续进行人才培养。
技术平台体系较为完备。公司通过内部孵化和投资参股,在技术层面内修外化,搭建了新靶点筛选与验证平台、ADC 研发平台、CADD/AIDD 平台及 PROTAC 技术平台等药物研发平台。公司瞄准新技术、新平台、新赛道,以创新为导向,为中长期发展灌注动能。在此基础上,公司的新药研发工作快速推进,捷报频传。
公司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并已将 AI 应用于研发。目前公司重点布局 CADD/AIDD 平台,结合行业研究进展,加强算力和算法系统构建,对产生和积累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公司积累的丰富成药性质数据,可为不断优化、迭代成药性质预测模型奠定基础,助力公司拓展人工智能算法在多肽药物、ADC药物、蛋白类药物和核酸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截至2023年8月,此平台已提出专利申请近 30项,获得化合物近2000个。
1.2.自研+引进齐头并进,创新转型成效显著
业绩持续修复,转型成效显著。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03.95亿元,同比增长9.10%;扣非净利润21.6亿元,同比增长13.62%。其中,医药工业板块收入89.94亿元,同比增长9.48%,扣非净利润18.35亿元,同比增长13.41%。随着创新产品研发、临床和注册的顺利推进,医药工业板块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助力公司长远发展。2022 年公司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 113人以25元/股的价格共授予418.6万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各年度业绩考核目标为:以 2021 年净利润为基数,2022 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7%(达到25.02亿元);2023 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3%(达到28.77亿元);2024 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50%(达到35.08亿元)。我们认为本次股权激励计划彰显公司发展信心,有利于公司留住优秀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长远发展。
公司创新研发始终立足创新前沿,紧跟临床需求,积极投资布局。公司创新转型意志坚决,快步打造全链条、国际化、兼具商业化价值与临床需求价值的新药研发体系。2022年,公司医药工业研发投入26.81 亿元,同比增长44.8%,其中直接研发支出 11.96 亿元,同比增长 24.2%。2023 年,公司研发投入继续加码,前三季度直接研发投入达到 10.22 亿元,同比增长17.29%。公司BD动作不断,以“3年近20笔”的高频合作在创新布局的路上快步迈进。
坚持“自研+引进”相结合的创新研发思路,不断拓宽管线。与国内外生物科技或医药公司建立合作,快速推进现有临床项目的开展和早期研发项目的开发,并加速推进多个具有源头创新性(first-in-class、best-in-class)或差异化/迭代化开发价值的产品管线,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更多驱动因素。
截至2023年8月,公司已储备在研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项目50余款,其中6款产品处于Ⅲ期临床阶段,6 款产品处于Ⅱ期临床阶段。公司研发的药物类型涵盖小分子、大分子、单抗、多抗、多肽、ADC等,形成持续有创新产品临床推进和上市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中长期发展提供新动能。
2.代谢领域:深耕多年,GLP-1新赛道拔头筹
2.1. GLP-1:代谢领域新星,市场空间广阔
2.1.1.从糖尿病到减重,GLP-1展现代谢疾病领域潜力
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及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糖尿病患者生存所必须的药物都是围绕着胰岛素受体进行开发的。
GLP-1 控糖机制优越,日益获得关注。随着研究人员对胰岛素分泌调节机制的深入了解,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由于其能够增强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的特质而日渐受到关注。研究发现GLP-1通过CNS介导的机制抑制食物摄入,同时可以促进体重减轻并改善人体葡萄糖稳态。这种双重作用使GLP-1类似物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症的优越疗法。GLP-1 类药物的开发和应用随之展开,包括 GLP-1 受体激动剂和 DPP-4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增加GLP-1的活性,从而改善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抵抗,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从胰岛素的发现到GLP-1的发现,是一个逐步深入研究胰岛素功能和胰高血糖素调节机制的过程。GLP-1RAs 的应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同时因其出色的减重效果,我们认为该类药物市场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
肥胖症已成为重要健康问题,市场空间广阔:肥胖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常常伴随各类健康问题或严重并发症,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以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风险。根据WHO的定义,成人BMI在25至29.9之间被视为超重。BMI在30以上定义为肥胖。据世界肥胖联盟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超重人口约为26亿,占总人口的38%;肥胖人口近10亿,占总人口的14%。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人口达到40亿,占总人口51%;肥胖患者升至近20亿,患病率24%。在过去十年中,一些低收入国家的肥胖增幅最高。WHO关于“到2025 年肥胖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不增加”的目标在任何国家都难以实现。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解决肥胖问题对于实现全球健康目标至关重要。
肥胖症的药物治疗已获专家共识,但可用药物仍然较少。2018年《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建议,在采取了饮食、运动和行为治疗的前提下,如果3-6个月内未达到至少5%的体重下降,肥胖患者或超重合并并发症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物治疗。这为肥胖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根据。
近年来中国肥胖药物市场由2016年的2.6亿元增至2020年的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4.6%。随着利拉鲁肽等新药上市,中国肥胖药物市场有望加速增长,预计2030 年接近150 亿元。
GLP-1 不仅在糖代谢方面具有影响,还在其他领域展现出潜在的临床价值:GLP-1已被证实具有更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神经保护,调节血压(BP)和降低脂毒性。这些影响与阿尔茨海默病(AD),高血压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相互关联。
2.1.2. GLP-1 时代开启,蓝海市场百舸争流
GLP-1 全球在研项目近300个,8款已上市。当前全球约有300个在研GLP-1项目,中国参与数最多,约占1/3。全球已上市GLP-1药物8种(不含复方、已撤市药物),分别是利司那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替尔泊肽、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艾塞那肽、贝那鲁肽,以及阿必鲁肽(2018年撤市)。
长效/超长效GLP-1具有依从性优势,是当前研究突破方向。以GLP-1R为靶点的在研药物以多肽/融合蛋白为主,同时包括小分子(如礼来Orforglipron;华东医药HDM1002)、抗体(鸿运华宁格鲁塔株单抗,Ⅲ期)、放射性药物以及基因疗法。以作用时长区分,GLP-1可分为短效(艾塞那肽)、长效(利拉鲁肽)、超长效(司美格鲁肽)。长效与超长效GLP-1可减少用药频次,在患者依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口服药物体感优于注射,已上市口服GLP-1药物仅一款。从用药方式来看,GLP-1药物以注射为主,口服药无需注射、用药便捷,因此潜力较大。已上市GLP-1药物中仅诺和诺德Rybelsus为口服用药,该药物同时是上市GLP-1中销售额增长最快的一款。
国内多家药企争先布局,单靶赛道竞争白热化。GLP-1药物上市申报阶段的企业包括礼来(替尔泊肽)、诺和诺德(Rybelsus)、派格生物(维派那肽)和银诺医药(苏帕鲁肽),申报药物均为GLP-1R 单靶点激动剂,仅替尔泊肽申报了肥胖适应症。处在Ⅲ期阶段的在研中国企业包括石药集团、先为达生物、信达生物、鸿运华宁、常山药业等,其中仅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为双靶点。目前中国在研GLP-1药物竞争格局特点为:单靶点多肽药物为主,集中突破Ⅱ型糖尿病,且竞争者众多。在单靶点GLP-1已趋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下,布局双靶/多靶,拓展长效化、口服制剂以提高患者依从性等路径将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华东医药GLP-1管线即存在这样的特点。
全球GLP-1药物市场已超200亿美元。2022年销售额最高的GLP-1药物为Ozempic(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84.39亿美元),其次是Trulicity(礼来度拉糖肽,74.4亿美元);同比增长最高的药品为Rybelsus(诺和诺德口服司美格鲁肽)。GLP-1药物销售额最高的公司是诺和诺德,GLP-1已成诺和诺德公司销售额增长的最大来源。
2.2.利拉鲁肽抢占先发,差异化GLP-1管线积蓄后劲
代谢领域长期积淀、积极引进产品助力管线升级:公司在代谢与内分泌疾病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从研发平台的构建到生产工艺再到强大的商业配送渠道,经过多年运营已形成全产业链完整布局。近年来华东医药通过中美华东、道尔生物、重庆派金等平台布局研发和生产,同时接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形成了从早期到成熟期兼备的丰富产品管线。公司打造了以 GLP-1 靶点为核心的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目前,公司已建立了涵盖口服、注射剂等多种剂型包括长效和多靶点全球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相结合的GLP-1及相关靶点8个产品。
2.2.1.利鲁平?:减肥适应症已上市,蓝海赛道抢占先机
利鲁平?成首个国内获批GLP-1减肥药。利鲁平?是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与天然GLP-1具有97%氨基酸同源性,免疫原性低。利鲁平?已于2023年3月30日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随后在7月宣告获批肥胖或超重适应症,成为国内首个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也是首个获批的GLP-1减肥药。其他已提交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上市申请的相关企业包括联邦制药、正大天晴等。
原研产品专利到期,减肥适应症仍处空窗期。原研产品诺和力?(Victoza?)已于 2011 年进入中国市场,其肥胖或超重适应症于2014年获得FDA批准,但至今仍未在国内获批。公司的利拉鲁肽注射液采取与原研厂家不同的生产工艺,同时相关原研专利均已过期或处于无效状态,故不存在侵权风险。
诺和诺德利拉鲁肽:56周平均减重8%。诺和诺德利拉鲁肽治疗肥胖症的Ⅲ期临床试验在27个国家的191个地点展开,研究结果于2015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显示出每日皮下注射3.0mg利拉鲁肽体重减轻效果具有显著性。
安全性方面,利拉鲁肽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94%以上为轻中度。在该项Ⅲ期试验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94%以上为轻度或中度。胃肠道反应也是利拉鲁肽组患者退出试验的最常见原因,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 6.4%、0.7%。胆囊相关事件在利拉鲁肽组比安慰剂组发生比例高,分别为2.5%和0.97%。
国内两款已上市GLP-1减肥药,利拉鲁肽更长效。利鲁平?获批在国内打响了GLP-1减肥赛道的第一枪。截至目前,除利鲁平?外,国内已获批 GLP-1RA 超重/肥胖适应症的仅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商品名:菲塑美?),贝那鲁肽是全人源GLP-1,使用方式为每日注射3 次,而利拉鲁肽使用方式为每日注射1次,可能在患者依从性上存在优势。
利鲁平?上市将有望与公司现有的奥利司他胶囊实现院内外市场的协同互补,为公司的GLP-1 系列产品的未来商业化奠定良好市场基础。
2.2.2.司美格鲁肽:开启Ⅲ期临床,下一代GLP-1接力放量
公司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获等效性验证。2020年10月,中美华东与重庆派金就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产品达成合作,由中美华东负责该产品的全球开发、注册及商业化。截至2024年1月11日,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完成Ⅰ期临床并达到等效性研究终点,临床Ⅲ期受试者已入组,预计2024年内完成Ⅲ期临床。
司美格鲁肽与人GLP-1有94%的序列同源性,原研企业为诺和诺德。原研药的糖尿病适应症于2017年获FDA批准上市,2018年获EMA批准,商品名:Ozempic?,2021年4月获NMPA批准,商品名:诺和泰?。肥胖或超重适应症于2021年获FDA批准,2022年获EMA 批准,商品名:Wegovy?,截至目前该适应症尚未在国内获批,但因其出色的减肥功效已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第68周实验组体重平均下降14.9%。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治疗肥胖症的Ⅰ期临床试验于2021年发表于NEJM,这项试验评估了司美格鲁肽与安慰剂在超重或肥胖(无糖尿病)的成年人中体重减轻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第68周,司美格鲁肽组平均体重降低15.3 kg,安慰剂组降低2.6 kg。
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是全球最畅销的降糖药。该产品在全球及中国进行了多项适应症的临床试验。10月11日,Ozempic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二型糖尿病患者和患者的三期临床FLOW 试验因疗效优异而宣告提前终止。其“一针多治”的潜质已逐渐显现,也预示着这款重磅药物及其仿制药有望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2022年,Ozempic的全球销售额为87.77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92亿美元,同比大涨88%。
司美格鲁肽将有望在上市后接过利拉鲁肽的接力棒,借助利拉鲁肽的先发基础和公司强大产能保障,为下阶段营收贡献价值。
2.2.3. HDM1005:GLP-1、GIPR 双靶点,形成差异化布局
双靶已成GLP-1 赛道新趋势。礼来的热门GLP-1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是标志性的GLP-1双靶药物。替尔泊肽III 期 SURMOUNT-1 研究数据显示,在中高剂量组(10/15mg)中,过半受试者体重减轻≥20%。信达生物玛仕度肽的中国II期临床结果显示,24周后9.0mg组受试者相比安慰剂组体重下降15.4%,超越了司美格鲁肽的68周减重效果。这些数据验证了双靶点GLP-1的疗效潜力。
自研 HDM1005 进展迅速。HDM1005 是公司自研的用于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GLP-1R 和 GIPR 长效多肽双靶点激动剂。公司目前正在开展该产品的临床前研究,预计2024 年初提交IND申请。公司的HDM1005产品从立项到获得PCC分子不到一年,体现了华东创新速度,也标志着公司自主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
GIPR/GLP-1R 双靶点互补机制明确: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受体激动剂能促进β细胞的增生和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胃排空产生饱腹感。GLP-1 和 GIP 受体双靶点激动剂,将两种肠促胰素作用整合为一种新型分子,相比单一的GLP-1受体激动剂会有更强的临床降糖减重获益。糖尿病领域的双、三靶点药物临床开发中,该双靶点配合较为常见。
同类双靶点药物竞争环境良好。目前全球GIPR/GLP-1R双靶点药物仅礼来的替尔泊肽获批上市,国内在研进展较快的是豪森药业的HS-20094,已进入Ⅱ期临床。2022年替尔泊肽全球销售额4.83亿美元,目前该产品的中国上市申报已获受理。
2021年6月,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曾从日本SCOHIA PHARMA引进同类型产品SCO-094,而HDM1005的临床推进则彰显了华东医自研能力的快速提升。HDM1005顺利进入临床阶段,将进一步丰富公司在内分泌治疗领域和 GLP-1 药物的差异化布局。
2.2.4. DR10624:三重激动剂开启临床,差异化布局值得期待
DR10624具三重激动活性,多适应症走向临床:注射用DR10624是由公司控股子公司道尔生物基于其自主研发的MultipleBody?平台技术开发出的同时靶向GLP-1R、GCGR和FGF21R的Fc融合蛋白药物,全球首创。
2023年7月,DR10624在新西兰完成了治疗肥胖症的I期多次递增剂量给药(MAD)临床试验的首例受试者给药,同时其用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的中国IND申请获NMPA批准。DR10624糖尿病适应症的中国IND申请已于2023年6月递交,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适应症的中国IND已于8 月递交。
目前除DR10624外,全球在研的三靶点GLP-1药物较少,组合靶点多为GCGR、GIPR。DR10624是唯一同时靶向GLP-1R、GCGR和FGF21R的药物,如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临床验证,将成为公司未来在GLP-1赛道的又一助力。
2.2.5. HDM1002:自研口服小分子GLP-1,依从性优势明确
HDM1002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 GLP-1药物。
小分子GLP-1药物给药优势明显。目前所有可用的GLP-1R疗法都是肽激动剂,大多数需要皮下给药。而口服药物在摄取、依从性和持久性等方面存在优势。司美格鲁肽是目前唯一可用于口服的肽类GLP-1R激动剂,但给药前后有严格的空腹要求。小分子吸收特性可以确保更好的长期患者依从性,并有可能降低胃肠道负担。
自研小分子已进入临床,国内进度居前列。公司HDM1002产品的糖尿病适应症已于2023年5月首获中美双IND批准,并于2023年6月初实现首次人体试验(FIH)首例受试者用药;公司HDM1002产品的肥胖适应症的中国IND申请已于2023年9月获批,目前已完成Ⅰb期首例受试者给药。与公司引进vTv公司的同类型产品TTP273相比,HDM1002在药效、活性、生物利用度、生产难度和成本等方面存在一定提升潜力。目前全球小分子GLP-1药物在研较少,全球已进入临床阶段的仅十余项,公司的HDM1002产品研发进度较快。
2.3.未来以GLP-1为核心,延续代谢领域优势
中国糖尿病患者及人均治疗支出持续增长,市场扩容。中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据IDF统计,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达到1.41 亿,预计2045 年达到 1.7 亿以上。2021年糖尿病人均治疗支出,中国约 1100 美元,而美国同期超 10000 美元,约为中国的 10倍。中国糖尿病卫生支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随着人均支付能力提高、老龄化加速和GLP-1新药不断提供更多和更优选择,预计糖尿病市场仍将为布局企业带来更大收益。
华东医药 GLP-1 布局项目数量较多。据 PatSnap 新药情报库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在研GLP-1 项目数最多的公司是礼来;公司在GLP-1赛道布局全面,临床进度领先,有望依靠该管线延续其在内分泌领域的优势地位。
强大产能供应为GLP-1 药物商业化提供有力支持。全球热门GLP-1产品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都面临过产能紧张的情况。公司在生产端积极布局,在利拉鲁肽肥胖适应症获批之前,公司即已根据该产品的销售计划,基于现有场地及江东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预先制定了整体的产能规划。江东生产基地位于杭州钱塘新区,占地223亩,在2021年陆续正式投产,未来将逐步达到满产状态,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分子药物生产基地。在强劲产能的配合下,公司的GLP-1布局有望在中长期持续带来业绩增长。
3.肿瘤领域:持续发力,重点布局ADC高壁垒平台
3.1.抗体药物规模增速快,ADC优势明显备受追捧
ADC 药物市场空间有望快速增长: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s,抗体偶联药物)已成为近年来受关注度最高的药物类型之一。它结合了抗体的靶向选择能力和高细胞毒性药物的细胞杀伤力,从而改善不可耐受毒性,提高疗效。
2022 年 ADC 全球市场规模已达到79亿美元,预计2022到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0%。中国 ADC 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2年的8亿人民币增至2030年的662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到72.8%。
3.2.肿瘤管线建设日新月异,多个适应症快速推进
以 ADC 为核心的肿瘤药物开发是公司创新布局的重要着力点。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高价值抗体偶联药物相关技术,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新型技术平台合作,建设起免疫疾病抗体技术平台、微生物发酵细胞毒素技术平台及创新性连接子与偶联技术平台,联动合作企业不断夯实产品管线,接连取得进展。
3.2.1. ELAHERE?:全球首款FRα ADC,卵巢癌适应症国内获批在即
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位居妇科肿瘤之首。2020年全球超过31万名女性被诊断为卵巢癌,约20万女性死于卵巢癌。中国2020年约有5.3万名女性被确诊为卵巢癌,约3.3万人死于卵巢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到2030年中国卵巢癌新发病例将达到6.2万例,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1%。
铂耐药是卵巢癌治疗领域经典难题。根治性手术和铂类化疗是卵巢癌治疗的推荐疗法。极少数患者可经单纯手术而治愈,但绝大部分患者均需手术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尽管铂类化疗后观察到初始缓解,但约 85%的卵巢癌患者会复发。铂耐药卵巢癌为难治性疾病,生存期短,存在严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自2014年以后FDA连续八年没有批准用于该适应症的新疗法。E
LAHERE?成首款针对铂耐药的 ADC 药物。ELAHERE?是中美华东与 ImmunoGen,Inc.合作开发的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是一款针对叶酸受体α(FRα,一种在卵巢癌中高表达的细胞表面蛋白)靶点的全球首创ADC药物,由FRα结合抗体、可裂解的连接子和美登木素生物碱DM4组成。2022年11月,ELAHERE?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中美华东拥有该产品在大中华区的独家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权益。该产品的国内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10月获 NMPA 受理,同时依托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先行先试”特许药械政策,已于7月获批先行引入海南。
ELAHERE 疗效与安全性已获验证,有望改变临床实践:ELAHERE?的FDA加速批准是基于关键性单臂研究SORAYA试验的ORR和DoR数据。研究者评估的ORR为31.7%,中位DOR为6.9 个月。同时,ELAHERE的安全性已经在三项临床研究的汇总分析中得到了评估。
ELAHERE?如在国内获批,有望及时解决中国PROC 患者(FRα阳性的铂耐药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的用药难题。后续公司计划加入国际多中心 PSOC(铂敏感卵巢癌)临床研究推进该产品的卵巢癌前线治疗,支持将 ELAHERE?作为卵巢癌的首选联合用药。
3.2.2.迈华替尼: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期待解决罕见EGFR突变需求
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据GLOBOCAN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肺癌病例约220.7 万例,仅次于乳腺癌(226.1 万例),预计到2030 年新发病例达到290 万例;中国是世界范围内肺癌病例最多的国家。2020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81.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7.9%;死亡病例约71.5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23.8%。
EGFR 突变是NSCLC主要驱动,罕见突变仍存未满足需求。EGFR突变是NSCLC占比最高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其标准治疗以 EGFR-TKI 为主。EGFR 罕见突变 S768I,L861Q 和 G719X 阳性的患者分别占 EGFR 突变患者的 2.1%、1.7%及 4.4%。对于 EGFR 罕见突变患者,《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 版)推荐使用阿法替尼进行治疗,但阿法替尼并未在国内获批该适应症。化疗仍是 EGFR 罕见突变肺癌唯一被批准的晚期一线治疗手段。晚期肺癌患者一线化疗后ORR约15%~57.7%,PFS约4.4~8.5个月,OS约两年。
迈华替尼有望成为罕见EGFR突变治疗的更好选择:迈华替尼是一种不可逆 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强效小分子抑制剂,可与 EGFR(ErbB1)和 HER2(ErbB2)的激酶区域共价结合,不可逆地抑制酪氨酸激酶自磷酸化,导致 ErbB 信号下调,从而抑制肿瘤生长。2023年5月,迈华替尼片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EGFR罕见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迈华替尼Ⅱ期数据:PFS达20个月,TRAE均可逆。本次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是基于一项治疗EGFR 罕见突变(S768I,L861Q 和 G719X)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Ⅱ期开放、单臂、多中心临床试数据,ORR为 85.7%,mPFS为20.6个月,mDoR为22.15个月。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皮疹(95.24%)、腹泻(90.48%)、口腔炎症(71.43%)和全身炎症(42.86%)。47.63%的患者发生了 3级TRAE。未出现4级TRAE或治疗相关SAE。所有TRAE均为可逆性,减量后保持稳定或恢复正常,无后遗症。无一例患者因TRAE停止治疗或死亡。该Ⅱ期单臂研究数据提示,迈华替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现有治疗手段(阿法替尼和含铂双药化疗)相比,迈华替尼有提高一线 EGFR 罕见突变晚期肺癌患者的ORR并具有持久的DoR及PFS的潜力。
另一项正在开展的用于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Ⅲ期临床试验,已于2023年7月完成III期研究PFS事件数,即将递交上市申请。
3.2.3. HDP101 103:引自德国明星ADC企业Heidelberg Pharma
与德国HP公司合作,进一步丰富肿瘤领域管线:2022年2月,中美华东与德国ADC药物研发公司Heidelberg Pharma 公司签署股权投资协议及产品独家许可协议,以6.44欧元/股的价格认购Heidelberg Pharma 公开增发的股票并从交易对方收购部分股权,最终取得Heidelberg Pharma 共计 3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股权投资金额1.05亿欧元。正式引进2款在研产品HDP-101、HDP-103。
独特ATAC平台配合自身ADC研发技术积淀,打造差异化ADC药物:Heidelberg Pharma专注于肿瘤ADC药物研发,拥有专有的ATAC?(Antibody Targeted Amanitin Conjugates,抗体-鹅膏蕈碱偶联物)技术平台,是全球首个成功将鹅膏蕈碱及其衍生物开发用于癌症治疗的公司,并成功利用该毒素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存在未满足临床需求,HDP101研发进度靠前。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 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存在较多未满足临床需求。BCMA是MM细胞系上最具选择性表达的受体,目前全球针对BCMA靶点的ADC在研药物仅10余项进入临床。HDP-101研发进度靠前。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前研究中,HDP-101显示出优秀的抗肿瘤活性,耐受性好。目前该适应症正在开展海外I/II期临床。在2023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Heidelberg Pharma介绍了HDP-101 临床试验进展,根据现有数据结论,HDP-101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临床前观察的预期。
HDP-103,是一款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 ATAC?药物,目标适应症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PSMA 在几乎所有的前列腺癌患者中过表达但在正常组织表达受限,是开发ATAC?药物的理想靶点。该药物正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3.2.4.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淫羊藿素软胶囊:深厚商业化基础助力创新疗法惠及临床
CAR-T 细胞疗法可带来长期获益,价值日益凸显。CAR-T细胞是经基因改造的T细胞,配备有嵌合抗原受体(CAR),它能使 T 细胞识别并消灭表达相应抗原的细胞。CAR-T 细胞疗法以非 MHC限制性的方式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不需要抗原递呈,靶向性克服免疫逃逸,通常仅需单次给药即可带来长期疗效。当前,细胞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市场规模将有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2023 年1月,公司子公司与科济药业子公司恺兴生命签订产品独家商业化合作协议,获得恺兴生命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于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权益。
泽沃基奥仑赛产品趋于成熟,已纳入优先审批。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CT053)是一种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全人抗自体 BCMA CAR-T 细胞候选产品,于2019 年获得FDA的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及孤儿药称号,以及先后于2019年及2020年获得EMA的优先药物(PRIME)及孤儿药产品称号。2024年3月1日,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赛恺泽?,研发代号:CT053)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既往经过至少3线治疗后进展(至少使用过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
CT053 三年随访疗效符合预期,安全性良好。在2023年美国ASH年会上,科济药业展示了CT053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中国I/II期注册研究(LUMMICAR-1,NCT03975907)I 期部分的疗效和安全性的3年随访结果。截至2023年7月17日,ORR为100%,其中78.6%的患者达到CR/sCR;所有达到CR/sCR的患者均达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所有患者的mDOR为 24.1 个月,达到 CR/sCR 的患者为 26.0 个月。mPFS为25.0个月。mOS尚未达到,92.9%的患者在第36个月时仍然存活。安全性方面,没有≥3级CRS事件。未发生任何级别的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事件。2 例死亡事件与药物无关。
血液疾病管线进一步丰富,成熟商业化能力形成协同。公司在血液疾病领域深耕多年,现有重要产品环孢素软胶囊、吗替麦考酚酯胶囊/分散片、他克莫司胶囊、注射用地西他滨、西罗莫司口服液等均在血液疾病领域应用广泛。凭借领先的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服务经验,在血液疾病领域已形成了完善的市场服务人员配备、完备的营销管理体系及广泛的市场资源。作为一款极具潜力的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将进一步丰富公司血液疾病领域产品线,与现有重点品种共享专家网络、研究及临床资源,形成有效协同。
除细胞疗法外,公司在肿瘤领域同时涉足中药创新药领域。2022年1月,华东医药与北京盛诺基医药签署协议,获得其中药创新药“淫羊藿素软胶囊”于中国大陆27个省份的独家市场推广权。盛诺基正同步开发淫羊藿素新制剂,以便扩大淫羊藿素应用范围,提高药物疗效,拓展全球市场。华东医药拥有新产品市场推广的优先签约权。
淫羊藿素软胶囊填补晚期肝癌临床治疗空白,已纳入医保。淫羊藿素软胶囊是全球第一个基于生物标志物富集人群的肝癌一线治疗用药,填补了晚期肝癌临床治疗空白。对预后差、复合生物标志物富集的晚期肝癌患者,淫羊藿素软胶囊一线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总生存期显著延长、死亡风险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该产品已纳入2023国家医保目录。
通过与科济、盛诺基等特色创新药企的商业化合作,公司创新版图拓展至细胞治疗、中药创新药领域。公司接连与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在研及引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有望强化公司在肿瘤领域领先的市场竞争力。
3.3. ADC 领域纵深布局,独特技术平台助力弯道超车
荃信生物“兔抗体开发平台”易于获取更“人源化”抗体。2020年中美华东通过增资形式出资3.7 亿元对荃信生物进行股权投资,成为荃信生物第二大股东。荃信生物拥有特色一体化研发平台“兔抗体开发平台”,采用先进的B细胞克隆技术,大幅增加获得更广泛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的机会,并实现高通量筛选。不仅有助于筛选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兔单抗,还有助于评估其进一步开发为商业级生物药物的可行性。
子公司珲达生物具备ADC毒素领域开发经验。珲达生物已经完成了现有主要 ADC毒素的商业化开发,在国内 ADC 毒素领域位于前列。同时进一步拓展新型毒素和连接子(linker)的开发,并向下游拓展 ADC 药物小分子部分(毒素-Linker)的生产业务,未来将形成毒素开发生产和 ADC 药物小分子生产业务并行前进的格局。
持股公司海德堡拥有专一ADC技术平台。海外持股公司Heidelberg Pharma 是全球首个成功将Amanitin(鹅膏蕈碱)及其衍生物开发用于癌症治疗的公司,并成功利用该毒素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公司通过与国内外ADC领域新兴技术公司开展股权投资及产品合作,进一步丰富肿瘤领域创新产品管线,并在ADC领域实现差异化纵深布局。
4.自免领域:加快投入,蓝海市场继续领军
4.1.自免病潜在需求大,千亿市场亟待开疆
自身免疫病与过敏疾病治疗为仅次于肿瘤的全球第二大治疗领域。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市场空间大,当前仍是一片蓝海。2021年,自免及过敏性疾病的市场规模为1788亿美元,在所有合并药物中的占比为12.8%。2022年全球销售额前100的药品中,自免及过敏性疾病药物约占1/5。
中国自免/过敏药物市场潜力亟待释放。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中国自免及过敏性疾病患者总数约420百万人,是美国总患者数的四倍,但2020年中国自免及过敏性药物市场规模(72亿美元)仅约为美国(956亿美元)的7.5%。随着药物可及性、支付方式多样性和居民经济能力等的提升,以及更多的高价值新药陆续上市,自免及过敏性疾病的未满足需求有望快速释放。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将不断扩大,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1760亿美元,中国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31亿美元,其中生物制剂预计将从2019年6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166亿美元,占总自身免疫药物市场份额从22.7%增长至71.8%,占据主导地位,潜力较大。
4.2.深度布局自免病,积极合作构筑高价值管线
自免及过敏性疾病领域是华东医药近年医药工业创新转型中重点发展的核心治疗领域之一。公司不断引进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与产品,同时持续提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
公司的现有产品及在研产品适应症涵盖移植免疫、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复发性心包炎、冷吡啉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等适应症,覆盖皮肤、风湿、心血管、呼吸、移植等疾病种类。目前公司已拥有生物药和小分子创新产品 10 余款。公司自主开发的多个全新靶点和生物学机制的免疫疾病早期项目均顺利推进。
4.2.1. HDM3001: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
银屑病(P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斑块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据荃信生物招股书,中国银屑病患病率总体保持稳定,由2017年的650万人增至2021年的670万人,预计2030年该数字将达到690万人。20%至30%的患者患有中重度银屑病。中国的银屑病药物市场由2017年的510.3 百万美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111.6百万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5%,估计于2030年将增至9,460.1 百万美元,2021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1%。2021 年生物药占中国银屑病市场的29.3%,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该数字将于2030年上升至50.3%。
银屑病目前没有治愈的手段,主要的治疗手段有外用药治疗、物理治疗、系统治疗(传统药物、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等。卡泊三醇和倍他米松外用复方制剂是目前银屑病局部治疗的常用复方药物之一,与单药治疗相比,可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HDM3001是原研产品Stelara?(喜达诺?,乌司奴单抗注射液)的首款国产生物类似药,为公司与子公司荃信生物合作开发的在研产品,该产品的上市许可申请已于2023年8月获得 NMPA受理,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HDM3001产品的作用机理为阻断IL-12和IL-23共有的p40亚基与靶细胞表面的IL-12Rβ1受体蛋白的结合,从而抑制IL-12和IL-23介导的信号传导和细胞因子级联反应。
HDM3001 的Ⅲ期临床试验已于2022年10月由独立数据监管委员会(IDMC)评估后达到了主要终点,其用于斑块状银屑病的BLA申请已于2023年8月获NMPA受理,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
HDM3001 参照药物乌司奴单抗显示长期使用的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针对903名中重度斑块型Ps患者的头对头研究显示,在第12周,接受45mg及90mg乌司奴单抗治疗的患者PASI75 分别为67.5%和 73.8%,而接受依那西普(一种 TNF-α抑制剂)治疗的患者PASI75 为 56.8%,显示乌司奴单抗的疗效更好。另一项临床研究则显示了乌司奴单抗亦有更高的药物留存率及较低的停药率,该等结果显示乌司奴单抗可能更适合用于 Ps 患者的长期治疗计划。
在针对HDM3001 的临床前研究及I期临床试验中,其显示出与乌司奴单抗等效的安全性及PK特性,显示其有望成为适合长期使用的Ps有效治疗。
4.2.2. HDM3002:购自美国Provention,稳步推进SLE适应症临床
中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人数约百万,市场有望迎来快速释放。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反复的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预测,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市场从2017年的2亿美元增加至2021年的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7%;预计于2030年将达到34亿美元,2021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6.8%。
已上市SLE生物制剂或对某些患者无效。SLE的生物药开发,主要围绕着旨在抑制自身应答性B细胞活化及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耗竭疗法,以及IFN受体抑制剂。截至目前,中国批准了两种用于治疗SLE的生物制剂(均为B细胞耗竭疗法):贝利木单抗和泰它西普。贝利木单抗能抑制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该因子是影响 B细胞分化和存活的重要因素。而泰它西普则针对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两种关键细胞信号分子。但研究显示,BLyS或APRIL抑制剂可能对某些SLE患者不甚明确,这可能是由于参与自身免疫的某些B细胞的存活与该两种分子无关,以及SLE的异质性。
HDM3002狼疮适应症已进入Ⅱ期临床,研发进展顺利。HDM3002是一种人源化的双特异性抗体,靶向B细胞表面蛋白CD32b和CD79b,可以抑制B细胞功能和自身抗体的产生,但不引起 B 细胞耗竭,耐受性良好。中美华东于 2021 年从美国 Provention Bio,Inc.购得HDM3002 的两个临床适应症(SLE、用于预防或降低基因治疗的免疫原性)的大中华区权益。HDM3002 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ND申请已于2023年4月获得CDE批准,正式加入IIa期MRCT试验(PREVAIL-2)。
4.2.3. Arcalyst Mavrilimumab:大手笔引进FIC,BD出手依旧精准
2022年2月22日,中美华东与美国Kiniksa签订了产品独家许可协议,获得两款自身免疫领域的全球FIC创新生物药Arcalyst?及Mavrilimumab在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24个亚太国家和地区(不含日本)的独家权益。
? Arcalyst
Arcalyst用于CAPS申报已获受理,填补该类罕见病治疗空白。Arcalyst(Rilonacept)是重组二聚体融合蛋白,可阻断白细胞介素-1α(IL-1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信号传导。最早由再生元公司研发,并于2008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冷吡啉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CAPS),特别是家族性寒冷型自身炎症综合征和穆-韦二氏综合征。2020年,FDA 批准其用于治疗 IL-1 受体拮抗剂缺乏症。在 Kiniksa 的开发下,Rilonacept于2019年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复发性心包炎,于2020年获FDA和欧盟委员会的孤儿药认定。
2023年11月,该产品用于治疗CAPS的中国注册申请获NMPA受理(商品名:注射用利纳西普),并拟纳入优先评审。如成功获批,将有望解决相关患者用药可及性的长期难题。
? Mavrilimumab
Mavrilimumab 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可靶向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α(GM-CSFRα),并抑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信号传导。Kiniksa 于2017 年从 MedImmune Limited 获得了 Mavrilimumab 的全球许可。Kiniksa 正在准备开展Mavrilimumab 用于GM-CSF 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海外Ⅱ期临床试验。
引进Kiniksa 的 2 款自身免疫产品除已有适应症外,还具备开发其它潜在自身免疫适应症的潜力,可与公司现有免疫产品形成互补,有望在研发、临床、销售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释放公司研发和技术优势,提升公司在免疫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4.2.4. ZORYVE ARQ-154 Wynzora?:实现银屑病全覆盖
2023 年8月,公司完成涉及三款高价值产品的合作交易。
2023 年 8 月 10 日,中美华东引进 Arcutis 的罗氟司特外用制剂(包括罗氟司特乳膏剂ZORYVE?和罗氟司特泡沫剂ARQ-154 )。8月30日,中美华东与MC2 Therapeutics Ltd.(简称“MC2”)签订协议,获得其全球创新产品 Wynzora?的大中华区权益。
? ZORYVE?(罗氟司特乳膏剂型)
Roflumilast(罗氟司特),是一种 PDE4 抑制剂。PDE4 是一种细胞内酶,可增加促炎介质的生成并减少抗炎介质的生成,抑制PDE4可减轻炎症反应。PDE4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关,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专有Hydro ARQ技术提高ZORYVE产品外用便利度与患者依从性。ZORYVE?乳膏(0.3%)于2022年7月获FDA批准,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患者的斑块状银屑病(包括间擦区域)。作为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批斑块状银屑病(包括间擦性银屑病)的局部外用PDE4抑制剂,ZORYVE?可以快速清除银屑病斑块并减少身体所有受影响区域的瘙痒症状。采用专有HydroARQ技术?,可生成一种不油腻的保湿乳膏,易于涂抹并迅速吸收。其不含激素,可连续、长期使用,并可用于面部、腋下、乳房下方、腹股沟或臀部等特殊部位,且用法为每日一次,使用时间无限制,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ZORYVE?乳膏的批准是基于两项关键性Ⅲ期临床试验DERMIS-1和DERMIS-2的综合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ZORYVE?乳膏治疗的受试者在第8周研究者整体评估治疗成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DERMIS-1 试验为 41.5%(治疗组)vs 5.8%(安慰剂组),DERMIS-2 试验为 36.7%(治疗组)vs 7.1%(安慰剂组))。同时,在上述两项试验中,ZORYVE?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优异的数据体现较高临床价值,上市一年销售额快速增长。根据 Arcutis 公司财报,2022年7月在美国获批上市后,ZORYVE?乳膏的当年产品净收入为370万美元,2023年前三季度产品净收入1570万美元。
ZORYVE?乳膏(0.3%)用于2至12岁儿童斑块状银屑病的sNDA已提交。预计有望在2023年第四季度获得批准。此外,其用于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也正在开展。Arcutis 已公布两项ZORYVE 乳膏用于 6 岁及以上患者特应性皮炎的Ⅲ期临床 INTEGUMENT-1 和INTEGUMENT-2 的积极顶线结果。
截至2023年5月, ZORYVE?乳膏(0.05%)的另一项用于2至5岁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INTEGUMENT-PED 已完成入组,如结果积极,将有望支持提交新的sNDA,进一步扩大适用年龄范围。
? ARQ-154(罗氟司特泡沫剂型)
泡沫剂型克服传统剂型局限性,有望年内获批。ARQ-154是Arcutis开发的每日一次的0.3%罗氟司特泡沫剂型,拟开发适应症为脂溢性皮炎、头皮及身体银屑病。其采用独特配方,是一种有效的水性保湿泡沫,可用于头皮或身体,同时治疗身体有毛发和无毛发部位,克服传统霜剂和软膏的局限性。
成首个新作用机制的脂溢性皮炎外用药。2023年12月,公司公告宣布FDA已批准ARQ-154泡沫剂(0.3%)用于治疗9岁及以上患者的脂溢性皮炎的NDA申请,其为二十多年来首个获批的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此次获批是基于是基于其临床Ⅱ期试验(203 研究)和关键性临床Ⅲ期试验(STRATUM研究)的积极结果。
此外,Arcutis 还开展了ARQ-154(0.3%)用于治疗头皮及身体银屑病的关键性Ⅲ期临床试验ARRECTOR。研究结果显示,其显著改善了头皮及身体银屑病症状,每日一次的ARQ-154也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基于该试验的积极数据,Arcutis 计划在脂溢性皮炎适应症获批后向 FDA 提交 ARQ-154(0.3%)用于治疗头皮及身体银屑病的sNDA。
? Wynzora?
Wynzora?是全球唯一每日一次的 CAL+BDP 的水性乳膏。Wynzora?乳膏是一种乳膏状的固定剂量组合,由卡泊三醇和二丙酸倍他米松组成,用于斑块型银屑病的局部治疗。已于2020 年 7 月被 FDA 批准用于治疗 18 岁及以上的斑块型银屑病。Wynzora?是全球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每日一次的卡泊三醇和二丙酸倍他米松固定组合的水性乳膏。
耐受性高、便捷性强,对比现有复方制剂有明显优势。除Wynzora?外,目前全球已上市复方仅限于非水性油或石蜡基配方,质地油腻粘稠,不易干燥,容易干扰衣物和其他日常活动,患者依从性低。Wynzora?乳膏采用 PAD?技术,该技术独特地使卡泊三醇和二丙酸倍他米松在水性配方中保持稳定,所需乳化剂更少,目标组织的渗透性高,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提升,耐受性高,治疗更便利。
Wynzora?乳膏兼具有效性、安全性和高度便利性,有望在真实世界中减少治疗中断,并提高患者对斑块状银屑病局部治疗的整体满意度。Wynzora?乳膏获FDA 批准是基于一项美国Ⅲ期试验,该研究结果表明,与Taclonex?混悬液(复方卡泊三醇倍他米松)相比,接受Wynzora?乳膏治疗的受试者在第 8 周 PGA 的治疗成功率较阳性对照组和安慰剂显著增加(37.4%(治疗组)vs 22.8%(阳性对照组));第 8周的PASI-75较阳性对照组显著增加(41.7%(治疗组)vs 29.5%(阳性对照组));第8周较阳性对照组瘙痒明显改善(60.2%(治疗组)vs 55.8%(阳性对照组))。
另一项在欧洲进行的头对头比较 Dovobet/Daivobet?凝胶(复方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与Wynzora?乳膏的临床Ⅲ期研究结果表明,接受 Wynzora?乳膏治疗的受试者在第 8 周mPASI 指数不劣于阳性对照组,都显著优于安慰剂(67.5%(治疗组)vs 63.5%(阳性对照组)vs 5.1%(安慰剂组));第 8 周PASI-75指数不劣于阳性对照组(47.6%(治疗组)vs 40.9%(阳性对照组));第 8 周研究者整体评估(PGA)的治疗成功率(终点 PGA 改善至 0、1 分且较基线至少改善 2 分)较阳性对照组显著增加(50.7%(治疗组)vs 42.7%(阳性对照组))。
同时,在上述试验中,Wynzora?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4.3.从适应症到制剂类型,慢病领域将实现多样化覆盖
公司自免药物适应症广泛,覆盖人群全面。在自免领域,公司现有产品及在研产品适应症涵盖移植免疫、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复发性心包炎、冷吡啉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等适应症,覆盖皮肤风湿、心血管、呼吸、移植等疾病种类,是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种类覆盖较为全面的医药公司之一。
公司创新药械同时涉及慢性肾病,丰富慢病管理领域。中美华东与参股子公司美国MediBeacon 合作开发的“肾小球滤过率动态监测系统”的注册申请已获NMPA受理,其配合药物MB-102 注射液(Relmapirazin)亦已进行中美双报,并率先获得NMPA受理。产品性能及安全性与同类产品比较有根本性改进,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早期急性肾功能损伤临床诊疗方案的指导、肾功能不全的诊断具有突破性的临床意义。该组药械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华东医药创新药械在慢病管理领域的管线布局。
引进产品进一步丰富公司外用制剂产品管线。公司引进的 Wynzora?乳膏、ZORYVE?乳膏和 ARQ-154 将进一步丰富外用制剂创新产品管线。同时,公司结合项目实践,在自身免疫领域搭建了外用制剂研发研发平台,稳步推进外用制剂、复杂制剂等研发创新,重点包括外用溶液剂、软膏剂、凝胶剂、乳膏剂等项目的开发、提高体外释放和透皮实验方法开发能力、生物药生化检测能力、原料药及中间体杂质谱分析及结构确证水平等。
目前公司控股子公司华东医药(西安)博华制药有限公司已建成三条外用制剂生产线。可保障产品快速、高效的研究,生产转化及注册申报,并可满足研发+生产+销售的一体化产业发展链条。
我们预计在2030 年之前,在外用制剂领域,公司有望实现10 多款产品陆续上市,多样化的药物剂型、多适应症的全面覆盖,将助力公司在自免等慢病用药领域筑牢护城河。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及市场经营风险,BD管线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在研管线临床与注册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境外业务面临国际关系不确定性与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