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广州日报2024-08-10
日前,由广州富豪邵氏三兄弟控制的海印股份,最终面临退市困境。记者留意到,连日来此事迅速发酵,不仅引发业内关注,也受到广州市民的热议。对于这位“广州最成功二房东”的黯然离场,背后究竟有何因由?截至发稿前,海印股份针对此事件仍未有回应。
事件回放:海印股份公告深交所《事先告知书》
8月6日晚,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称,收到深交所《事先告知书》,因公司股票在6月25日至8月5日期间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公告截图
昨晚(8月9日),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在申请听证的期限内向深交所提交了听证申请,若公司参加了听证但深交所最终仍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告截图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海印股份股东总数达到7.52万户。海印股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最初以单一租赁运营业务起步。1998年,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整体上市,标志着正式跨入资本市场。
原因猜测:曾创造的“海印模式”逐渐失效
正如广州市民所熟悉的海印电器总汇,这是广州乃至全国第一家电器专业市场。当年时任海印电器总汇经理的邵建明,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中国家电市场的前景,凭借“只租地,不买地”,将公司发展成为“广州最强二房东”,并成功通过借壳跻身A股市场。
此后,通过将现成的商铺再度包装出租赚取租金差价的模式,海印集团一步步做大,先后开发了流行前线、东川名店运动城、中华广场、海印缤纷广场等数十个专业市场、主题商城,海印集团的发展模式也被总结为“海印模式”。
2003年,海印集团发展的转折点。当年,通过收购A股上市公司茂名永业26.33%的股份,海印集团跃升为其第一大股东,从而成功实现借壳上市。随后,公司改名为海印股份。2008年,海印股份向海印集团收购旗下11家公司,次年又向海印集团收购总统数码港、海印置业。由此,海印集团实现整体上市。
经营业绩数据显示,200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亿元、净利润615.72万元。到2009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8.51亿元、1.44亿元。2010年至2012年,公司经营业绩延续增长,到2012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1.36亿元、4.28亿元。
自2014年起,海印股份开始尝试跨界转型,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金融、文化娱乐及商业物业运营。
财报显示,2014年至2023年,海印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19亿元、16.52亿元、19.94亿元、25.61亿元、25.07亿元、24.36亿元、13.02亿元、12.20亿元、11.60亿元和9.32亿元。2017年起公司走下坡路,2017年-2023年海印股份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30亿元、1.38亿元、1.39亿元、0.32亿元、-6.23亿元、-3.83亿元和-1.56亿元。
尽管海印股份亦试图扭转业绩颓势,但2024年半年报预告显示,全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006.51万元至1.35亿元,同比增长201.13%至251.59%;预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3862.40万元至5793.60万元,亏损规模缩小,但退市已成定局。
集体回忆:曾经辉煌的潮流胜地正在消逝
值得一提的是,此事件勾起的集体回忆杀是,广州人曾经辉煌城市生活圈。
提起“海印模式”,广州市民也许未有反应,但提及流行前线、东川名店运动城、中华广场、海印缤纷广场等数十个专业市场、主题商城,广州人如数家珍。记者了解到,这些地点不仅拼凑起属于广州城市生活的消费地图,也积攒了属于广州市民不同年龄阶层不同人群的共同回忆。
“我读书的时候就经常逛流行前线和地王广场,当时简直就是型男潮女集散地,还时不时有明星踩点!”市民晓婷是“80后”的“老广”,她告诉记者,自己的青春回忆基本都集中在中华广场片区,从街头小店到地铁商圈再到商场潮店,近年来看着商圈商厦逐渐凋零,总有种不舍与失落。
“时代在进步,以旧换新也不错啊!”李先生是住在海珠区的“85后”,同时也是海印缤纷广场的资深租户,经营着与服装相关的生意。李先生告诉记者,曾经的经验不会浪费,旧可以成为未来改变的好基础,城市发展是大趋势,拥抱改变就好。李先生透露,他正准备换赛道专攻跨境电商,自营品牌从内销转型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