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海印股份(000861)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广州海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印实业”)拟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不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增持计划未设定价格区间。
据了解,本次增持计划实施前,海印实业自身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5.83亿股,持有公司股份比例为23.25%;海印集团与一致行动人邵建明先生、邵建佳先生合计持有6.42亿股,合计持有比例为25.62%。
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原本应当为市场注入积极的信号与正面效应。然而,在海印股份控股股东的此次增持行动中,面对质押股平仓的沉重压力,控股股东却出现了拖欠上市公司款项的行为,并采取了高位减持、低位增持的策略。这一系列操作使得此次增持行动变质,更像是一场控股股东的操作“秀”,而非真正意义的增持。
拖欠上市公司款项6年
根据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海印实业仍欠海印股份6075.61万元的股权转让款。而该笔款项本应该在2018年支付,如今已经过去6年海印实业却仍未支付该笔款项。
据了解,海印实业拖欠款项是海印股份转让子公司“湖南红太阳(000525)演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红太阳’)100%股权及其附属权益”的尾款。该笔款未支付的理由是海印实业获悉标的公司湖南红太阳原实际控制人施杰涉嫌刑事犯罪进而发现施杰等人在标的公司湖南红太阳的股权转让中存在造假等行为,故对相关人员提起股权转让纠纷诉讼及申请仲裁。
值得关注的是,湖南红太阳的股权收购事宜,是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由海印股份主导并完成的。在此期间,海印实业对海印股份的持股比例超过50%,而实际控制人邵建明对海印股份的持股比例更是超过60%。鉴于湖南红太阳的投资与入股事项仅需经过董事会审议,无需提交股东大会讨论。因此,在湖南红太阳收购的过程中,海印实业拥有绝对的决策权。简而言之,湖南红太阳的收购决策是由海印实业主导的。
海印实业作为海印股份的控股股东,在湖南红太阳股权的收购与转让过程中均扮演着主导角色。然而,目前湖南红太阳股权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由上市公司海印股份来承担,这显然违背了公平合理的原则。鉴于这一情况,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在2022年年度审计报告中,特别出具了带有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
然而面对该笔款项,海印股份却与控股股东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之补充协议》,再度延期该笔欠款。根据签订协议约定,控股股东应于《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标的股权”有关的诉讼或仲裁案件取得终审判决或裁决之日起2年内向贵公司支付第三期剩余股权转让款17,425.61万元。
截至2024年4月30日,海印实业仍欠上市公司2,865.61万元的款项。对于剩余欠款是否归还,编者以投资者身份向海印股份发出邮件问询,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高减低增,股价跌破质押预警线
在此次增持前,海印实业进行过多轮的减持。根据相关公告显示,在2023年5月11日、6月17日,海印股份披露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海印实业与邵建明通过大宗交易与集合竞价合计减持公司股票1.46亿股,其中通过集中竞价减持5012.6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9977%;通过大宗交易减持9616.8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3.8326%。
上述减持操作的顺利完成后,海印实业与邵建明曾计划继续推进减持事宜,计划减持的股份数量共计5041.99万股,该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然而,由于中国证监会于2023年8月发布的减持新规,该减持计划并未实施。
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上,有投资者询问控股股东去年减持的原因。海印股份答复表示:“控股股东减持的主要原因是控股股东为降低负债规模主动偿还银行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控股股东进行减持之际,海印股份的股价尚处于2元以上的水平。然而,此次进行增持操作时,其股价已滑落至接近1元的低位。基于8000万元增持上限的设定,控股股东几乎能够将去年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股票悉数购回。
在股市行情低迷的时段,控股股东同样面临着由于股价波动所引发的质押股份平仓风险。根据最新发布的公告,海印股份的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目前累计质押的股份数量达到3.37亿股,占其所持有股份的52.54%。
海印实业所持有的海印股份的股份主要质押给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支行。这些股份的质押成本主要集中于2元附近。随着市场波动导致股价持续下跌,海印实业目前尚未解押的全部质押股份已经触及预警线,甚至部分股份的股价已跌破平仓价格。
截至6月20日收盘,海印实业收于1.18元/股,涨幅为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