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酒的处境,越来越严峻了。
此前,酒鬼酒披露了2024年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91亿,同比下降44.41%;实现净利润5649万,同比下降88.2%。
虽然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但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因为三季度酒鬼酒业绩下滑的速度更快,且净利润更是开始亏损了。三季度,酒鬼酒实现营收1.969亿,同比大幅下滑67.24%;净利润则亏损了6453万,同比大幅下滑213.67%。
据悉,去年前三季度,酒鬼酒的净利润合计仍有4.787亿,其中去年三季度的净利润为5677万。对比可见,酒鬼酒如今的经营状况正急剧恶化。
那么,为何酒鬼酒三季度业绩会大幅下滑?
酒鬼酒表示,由于公司正处于营销模式转型关键阶段,叠加白酒行业弱周期影响,经销商客户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经营意愿偏保守,回款谨慎,公司新模式转化为对销售业绩的支撑仍需时间。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7563亿元,同比增长 9.7%;实现利润总额 2328亿元,同比增长 7.5%。诚然,白酒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确实在放缓,但对比来看,酒鬼酒的表现要远差于行业表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还在“买单”
此前,侃见财经曾多次对酒鬼酒进行跟踪,其中就提到了一个观点——激进扩张是酒鬼酒近两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为了实现全国化销售,酒鬼酒曾大肆招揽经销商,2020年至2022年酒鬼酒新增经销商数量依次为235个、493个、330个,4年累计新增1246个。截至2023年,酒鬼酒经销商高达1774家。然而,由于管理能力缺失,伴随着库存压力的逐步上升,经销商“窜货”现象横行,进而导致产品倒挂越发严重。
如今,酒鬼酒正在为过去的激进扩张“买单”。
还是以经销商为例,据媒体统计,今年以来酒鬼酒砍掉了不少经销商,上半年经销商数量已降到1301家;其中,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其他区域经销商数量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75家、76家、28家、210家、84家;平均经销商规模同比下滑12.22%至76.08万元/家。
此外,在经营策略上,酒鬼酒也从“向全国挺进”变为退守湖南大本营。2023年年报中,酒鬼酒便不再提及“全国化”,而变为了“湖南省内大本营精耕细作建粮仓、省外样板市树信心”的策略。同时,酒鬼酒新成立“湖南事业部”,专项负责湖南市场的经营销售工作;从具体的营收来看,今年上半年酒鬼酒特意将营收按省内和省外进行划分,上半年省内的营收为5.808亿,占收入的比例为58.42%;省外的营收为4.133亿,占收入的比例为41.58%。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酒鬼酒已经变得更为“脚踏实地”,但想要将过去激进扩张挖下的坑填完却没有那么容易,“买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毕竟,酒鬼酒旗下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仍相当严重。以高端品种“内参酒”为例,目前内参酒经销商渠道价格在800元/瓶左右,线上电商平台售价则在750-900元/瓶区间,但是内参酒的官方指导价为1499元/瓶,出厂价为1050元/瓶,市场最高价格曾达到1199元,如今渠道价格较官方指导价腰斩。压力仍不小
对于酒鬼酒而言,业绩承压只是开始,真正的压力其实还在后头。
一方面,由于砍掉了大量的经销商,酒鬼酒在产销两端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生产端方面。
2023年,酒鬼酒共销售了9882吨白酒。截至2023年末,公司有成品酒库存 5671 吨,基酒库存 40526 吨;按照目前的销售情况,如此高的库存至少也要5、6年才能消化完;但另一边,酒鬼酒目前产能12000 吨左右,2024年新增基酒产能3000吨,未来几年,规划总产能将达到22800吨。
如果不能快速完成调整,那么这巨大的产能将会成为酒鬼酒的一大压力,因为产能即便闲置还是会产生折旧成本,这对酒鬼酒的业绩将造成不小影响。
从库存数据来看,酒鬼酒自身背负的库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了。截至今年三季度,酒鬼酒的库存为16.7亿,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4.51亿增长了2.19亿,同比增长了15.1%。
另一方面,净利润亏损已经影响到了酒鬼酒的现金流。截至今年三季度,酒鬼酒的货币资金仅为13.41亿,和上半年的19.47亿相比大幅下滑了6.06亿;此外,今年三季度酒鬼酒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14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0.2亿,资金呈现流出状态。
对于酒鬼酒而言,如果不能经营状况不能有效改善,随着现金流持续流出,其财务状况可能会持续恶化。当然,酒鬼酒也并非不知道现在情况紧急,从销售费用来看,虽然业绩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酒鬼酒并没有大幅减少销售费用。今年前三季度,酒鬼酒的销售费用为4.755亿,虽然同比仍然下降了25.64%,但降幅明显低于业绩降幅。
据媒体分析,酒鬼酒正在加速推进BC联动和强化消费者培育,并从以渠道费用换销量向以动销驱动业务增长的发展方式,这是其销售费用没有明显降低的原因。
不可否认,伴随着白酒行业竞争的加剧,继续以渠道驱动将越来越难,所以转换为以动销驱动业务增长固然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不过,想要成功转换模式则需要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