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致敬百年,时光不老,青春正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胡洋。
他是打造运20的“90后”大国工匠,带着自己的梦想和热情,为完成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字化装配工作,一路高歌、奋斗不息。请看:
2021年5月4日,胡洋亮相《大国工匠》节目。他带领的团队实现了大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零”的突破,效率提高百倍的同时,精度能达到毫米级。
如今,胡洋和他的团队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数字化装配的标准越来越高,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新的挑战。
1,制孔
释义:
2014年,大学刚毕业的胡洋进入中航西飞。初入职场的他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干手工活,主要就是制孔,当时肯定是觉得不甘心。”本以为可以参与更有技术含量工作的胡洋难免有些失落。
事例:
在一次制孔中,他在一个已经制过的孔上又制了一遍。因为不严谨,师父严厉批评了他,告诉他飞机上任何一个小孔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裂纹,久而久之,可能导致飞机在飞行中解体。
师父的一番教诲点醒了胡洋。于是他在本上记下了这样一段话:好好干事,好好干活。
2,培训
释义:
为提高制造效率,中航西飞决定在运20装配中启用数字化系统,胡洋被推荐加入了培训班。
事例:
他早上跟着专家在现场实践,夜晚把白天的知识吃透、搞懂,找出问题,第二天继续向专家请教。
他清楚地知道,面对新的领域,只有脚踏实地,把所学的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数字化装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开窍
释义:
数字化装配就是让机器人“开窍”,通过对机器人承担的功能进行适配、调试,引导它们顺利完成飞机的调姿、制孔等工序。
事例:
“称职的数字化装配工,应该是机器人的教习员,既帮它‘开蒙’,也助其进步。”8年来,胡洋见证了这些“机器人”的进步,通过对“机器人”承担的功能进行适配、调试,引导它们顺利完成飞机的调姿、制孔等工序,从最初的不够精准,到现在的装配自如……
4,挑战
释义:
近年来,胡洋所在的团队承担的机型越来越多,数字化装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事例:
某型机大部件对接难度大、风险高,在环形轨道设备制孔过程中,对接部位要进行精准加工,出现了大量技术性难题。
胡洋一连数日不断思索,在提出实施方案后,又与团队成员不断打磨、优化方案,最终解决了设备定位问题,从而使制孔更精确、更稳定。
5,突破
释义:
在中航西飞,运20的机身调姿是飞机制造过程的重中之重。
若整机的姿态有问题,它的机翼肯定是偏的,垂尾也是偏的,起落架也是偏的,会造成严重后果。
事例:
机身调姿对精度要求极高,全长50米的机身,各个部位偏差不能超过0.5毫米,这就好比在一个篮球场不能出现芝麻粒大小的误差。
以往,这项工作需要十几个人通力合作一个月才能完成,今天只要两三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胡洋带领团队实现了大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零”的突破,效率提高百倍的同时,精度能达到毫米级。
6,神速
释义:
胡洋从进厂之初的青涩,到如今已成为运20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的领军人物,只用了8年时间,这样的成长可谓是“神速”。
事例:
胡洋的徒弟赵宇说:“我师傅就像是长在厂房里一样,我们有任何需要他的时候,他一定会出现在现场。”
他既是解决软件BUG的工程师,又是趴在地上的机械师,还是坐在电脑前编写加工程序的程序员。
7,班组
释义:
胡洋一直都在摸索如何加强班组文化建设,让班组成员对团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事例:
胡洋提出了“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保证装配质量”的班组理念,稳步提升团队制造能力,成功让产品质量零拒收成为现实,并使某型机生产效率提升近50%。
这些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离不开数字智能班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使他们成为机身装配厂一支最年轻、最闪光的团队。
8,自豪感
释义:
胡洋和团队成员装配的运20,用一次次完美的表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的重大任务中。
事例:
2015年至今,他先后参与公司重点型号数字化装配项目10项。
2017年,他参与的《机身装配厂机电一体化体系建设》项目荣获“创客”项目一等奖,主持的《大部件对接面柔性轨自动化制孔设备应用和人才培养》荣获“工匠”项目二等奖。
2018年,他主持的《某型机起落架站位数字化装配系统应用及人才培养》荣获“工匠”项目二等奖。
2021年,他获得“陕西好青年”和“阎良青年五四奖章”。
青年有话说
“作为一个航空人,非常幸运能够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同时参与这么重要的型号研制,这将会是我终生追求的事业。”
“我一直就干了这一件事,从未觉得辛苦,我一直期待着智能制造的未来。”
创新的思维、航空的梦想、智能的未来。胡洋用实际行动带领团队开启数字化智能装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