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证券日报2021-10-17
10月15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1汽车资本论坛”在京举行,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李伟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李伟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诞生推动汽车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还需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场景覆盖,最终实现质变。
“过去一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智能驾驶相关的法规及政策,明确了智能驾驶产业的重要地位,为智能驾驶的路测及商业运行提供支持。同时,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多地相继落实相关政策,为智能驾驶的示范应用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李伟看来,随着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智能驾驶在资本市场的热度将再次升温。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智能驾驶赛道吸引投资近1000亿元,平均每3天就有一起融资事件。“最核心的一点,是我们发现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提升,据调研,有三成消费者愿意为辅助驾驶技术选装付费,这都预示着新风口的来临。”李伟表示。
2021年被业界看作是“智能驾驶元年”,众多车企纷纷发力,多家头部科技公司跨界入局,相关产品及技术先后落地量产,智能驾驶赛道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合作、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的选择等,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李伟看来,“智能驾驶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集大成者,涉及深度学习、AI芯片、V2X通讯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具有极高的技术复杂性;也是城市、交通、汽车三大万亿元级市场的融合焦点,需要打通云端服务、智能化停车场、数字交通管理等诸多环节,具有极高的产业复杂性。”
智能驾驶赛道确实充满机会,但李伟认为,在掘金之前,必须要坚实地过“三关”,分别是“技术关”“体验关”“成本关”。
首先,“技术关”要以技术为基,打造安全数字底座。
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一是搭建起敏捷的开发体系,形成从硬件到软件,从车端到云端的全栈开发能力。李伟表示,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汽车正从以硬件为主导的物理移动工具向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移动终端转变,原来的“烟囱式”开发模式,无法支撑高效、敏捷的迭代。未来的技术平台应具备硬件可插拔、算法自进化、场景自定义等特点,行业的分工合作更加明确和紧密。
二是构建可进化、可迭代的量产智能驾驶平台。以长安汽车为例,公司打造的智能驾驶软件平台将支撑高并发、定制化的自动驾驶服务,具备30多个平台特性,21类200多项原子服务,并基于原子服务构建四大类80多项组合服务。
三是实现驾驶数据闭环。李伟提到,在满足数据合规要求的前提下,长安汽车在限定区域进行大规模、不同场景的自动驾驶数据采集,实现车辆的自学习、自进化。通过自建智算中心,开展自动管理、算法优化、AI训练、仿真测试等数据应用,加速算法的持续优化和进化。
四是打造持续领先的安全保障能力,保证量产质量与安全,并持续进行开发体系的迭代和完善。
其次,“体验关”是指以体验为要,充分释放技术价值。
以停车为例,李伟表示,针对用户寻找车位难、排队耗时长、离场寻车难等痛点,长安汽车推出APA7.0远程无人代客泊车,并做到三个极致:一是体验极致,在满足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实现无人自主排队泊车、电梯口接驾、车库外接驾等功能;二是场景极致,不仅适用于平层停车场,也支持跨楼层大型车库自主泊车;三是性能极致,做到小车位泊车综合性能行业第一。
最后,“成本关”要求成本最优,持续降低产业成本。
这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加强行业通用化和标准化。李伟举例说,长安汽车针对不同自动驾驶等级的同类传感器,通过需求分析,制定标准化的硬件和软件接口,增强传感器和软件的适用性和可替代性,使规格和品类更加集中,推动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二是增加智能驾驶搭载率。长安汽车深化“北斗天枢”战略,坚定智能驾驶领先及普及的战略目标,逐步增强场景覆盖。李伟表示,长安汽车计划到2025年实现部分城区自动驾驶;同时,L2级以上智能驾驶搭载率由目前的10%提升到2025年的70%,预计搭载量超过200万台,最终将实现所有新车标配。
三是采用更加灵活的商业模式,全面推动技术变现。在2C市场,在传统一次性购买的基础上,探索“部分硬件+接口预埋、软件付费激活”的全新商业模式,降低使用门槛,未来用户可以分场景、分时段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一次性旅行服务包。同时,积极推进2B业务的发展,包括无人物流车、无人扫地车等,加快平台成本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