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爱集微2024-08-22
8月22日,威孚高科发布2024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威孚高科实现营业收入56.9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59%。
据报告,威孚高科后处理系统产品抓住混动乘用车、天然气商用车等细分市场快速增长机会,汽油净化器销量突破187万套,同比增长48%;天然气净化器销量达5.5万套,同比增长384%;获取多个合资品牌及头部乘用车客户项目,多个商用车客户项目实现批产,在乘用车、商用车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进气系统产品中,汽油增压器销量突破31万台,同比增长308%,保持快速增长,多个头部乘用车客户项目逐步量产;四缸柴油增压器销量同比增长超12%,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天然气增压器销量同比实现翻番。
威孚高科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金属双极板完成国内客户项目批量交付;节温器、比例阀、电子水泵等BOP产品实现多个客户项目定点;PEM电解水制氢系统装备与部分客户达成在科研示范方面的项目合作。雷达产品加速推进多个智驾客户项目,客户测试验证和新一代样件开发积极进行中。电子油泵产品实现多个新能源乘用车客户项目量产供货,正加速提升产能。汽车座椅现有商用车客户项目供货稳定,乘用车客户项目取得突破;福州联华基地完成建设,重点客户项目逐步批产。
威孚高科完成超高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高压油泵、喷油器A样品开发及头部客户发动机性能匹配试验,完成天然气双燃料喷射器及气压调节模块B样品开发及首轮试生产,完成甲醇双燃料缸内直喷系统性能测试,开展甲醇单燃料缸内直喷技术、氢发动机喷射技术预研。后处理产品完成多款混动乘用车及出口项目的产品开发,完成商用车和非道路领域的产品拓展开发,推进甲醇发动机产品的开发,开展满足未来排放标准的产品技术预研。增压器产品加速推进汽油混动乘用车和柴油、天然气商用车等客户项目开发,实现部分重点客户项目批产,实现甲醇发动机增压器项目市场投放,积极推广48V电动增压器在客户预研项目上运用。
威孚高科完成35Mpa减压阀B样品开发;持续拓展低压氢阀产品应用项目,完成排气阀C样品开发;持续推进电子水泵、节温器、氢循环泵等BOP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完成合金催化剂生产验证,完成燃料电池膜电极产线多批次生产验证,开展单体电池客户项目对接。完成百千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平台产品的整体设计,启动各模块的集成组装。完成道闸雷达产品功能开发及客户验证;完成4D成像雷达降本设计,持续推进客户项目开发和产业化能力建设。
威孚高科落实细化十四五中期回顾改进计划,推进VH、液压等新布局业务的深入规划,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长期规划研讨、回顾和刷新,推进惠山智能产业园业务规划。实施储氢市场调研和分析,积极推进汽车座椅、人形机器人和空气悬架零部件等的年度战略专题研究工作,推进雷达、储氢等项目的地方政府合作。在投资合作方面,完成与德国福伊特集团高压储氢业务投资合作协议签署;完成威孚智能感知业务的剥离,成立独立运作合资公司;持续推进氢能业务全球三大基地建设,对IRD欧洲基地及北美基地、Borit欧洲基地的研发和产能提升进行投资布局,着力推动亚太基地威孚氢隆合资公司国产化能力建设和氢能产业园建设项目;引进汽车座椅业务合作伙伴,成立新合资公司;与威孚环保股东合作成立新合资公司,延伸贵金属化合物业务价值链。
威孚高科围绕质量体系、预防质量、过程质量、问题解决、质量团队建设5个板块16个子项全面策划和推进年度质量管理路径图;建立质量体系外审改进经验库,优化质量手册升级换版;推广特殊特性和开发质量阀门在22个开发项目中的全面应用;策划和完成13个事业部/子公司22个核心产品特殊特性再识别和再管控的专评;全面开展制造质量条线工程师质量工具方法的提升和培训计划;有效协同开展质量改进信息共享和交流。完成FMS工装管理系统的迭代并试点推广上线;推广应用TMS刀具管理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持续优化并推广应用EMS能源管理平台,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完成WFAC数字化工厂项目业务、应用以及数据架构设计。按计划有序推进研发大楼、103地块六期厂房、氢能产业园、惠山长安产业园等工程项目。
威孚高科推进条线及事业部经营监控分析维度细化,强化重点产品及项目跟踪;完成事业部职能职责标准化梳理;推进新设事业部管控模式、组织职能、制度流程体系覆盖管理方案设计。优化财务域制度流程,推进相关制度流程更新,排查业务风险,提升流程运行效率。加强理财风险管控,结合资金需求及理财现状,持续推进产品赎回。优化采购管理与运营核心能力,持续推进SRM采购平台建设。加强对慢流动存货分析与处置,形成慢流动专项优化项目。持续提升风控管理能力,加强对公司各级风险事项的审查、管控及应对,开展各类内控管理培训,提升关键业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战略新业务和重点项目的人才队伍引进,优化调整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适配度;上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员工个人绩效目标与组织绩效的一致性。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策划研究制定国际派遣政策,优化国际化人才胜任力模型,制定人才选拔标准,推进专项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