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炒股这件事上,云南白药终于彻底“认栽”了。近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在进一步聚焦主业、谨慎投资的原则下,公司已于2023年三季度退出全部二级市场证券投资,并计划于2024年不再开展此类业务。而在这之前,炒股四年的云南白药已经亏掉了20多亿。
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云南白药是一家知名度高的典型实体企业,被誉为“中药第一民族品牌”,处方至今仍然是中国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然而,这家传统的实体企业却在原福建首富陈发树入主后,迷上了炒股。
2008年,陈发树得知红塔集团欲转让云南白药股权的消息后,隔年他便以22亿元的成交价成功竞拍。然而由于红塔集团转让股权是为了响应“烟草企业退出非烟投资”要求,而非出于自愿,股权成交两年多就是不配合过户。2011年底,陈发树向云南省高院起诉红塔集团主张权益,但一审二审均败诉。法院最终判决红塔集团返还陈发树本金及利息。陈发树拿回22亿元本息的时候,已是五年后的事情。
2016年,云南白药控股股东白药控股实施混改,陈发树通过新华都斥资250多亿元拿下白药集团50%股权,从而间接持有了云南白药20.76%股权。加上此前通过二级市场持有的股份,他成为云南白药第一大股东。
2019年8月,陈发树开始担任云南白药联席董事长。入主后,云南白药马上修改了自有闲置资金的证券投资额度,删除了10亿元的上限规定,并明确由董事长和联席董事长牵头组建的投资团队负责制定执行具体投资运作方式。修改证券投资额度当年,云南白药共斥资大约72亿元买入各种股票,获得了4亿多元的账面回报。2020年云南白药把投资额度追加到138亿元,结果当年又为云南白药带来了超过23亿元的回报,在云南白药同期净利润中占到了40%。
2021年云南白药的证券投资开始赔钱,当年投资损益由盈利23亿变成了亏损16亿多。2022年又亏了5亿多。云南白药在从事证券投资的四年时间里,由盈利20多亿变成了倒亏20多亿。2022年报中,云南白药表示将择机妥善处置公司所持有的二级市场股票投资,逐步退出,不继续增持。
到最近公告明确告知社会戒股,云南白药终于想通,实体企业并不适合兼职炒股。据悉,自1993年上市起到2020年,云南白药的净利润一直稳步增长,2021年出现首亏后,2022年的净利润才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2023年不炒股后,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经回升到41亿。
事实上,上市公司炒股并不鲜见。尤其是对账上现金规模足够大的公司而言,可能“有钱也没处花”。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报,共计有615家上市公司参与炒股等证券投资,累计持有证券个数共计2497只,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19万亿元。
究其原因,“首先,炒股可以带来投资收益,增加公司的营业外收入,从而提高公司的业绩;其次,炒股可以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因为在股市中投资的资金可以随时买卖,相比其他长期投资更加灵活;此外,上市公司通过炒股还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
前述投资人士还指出了上市公司炒股的另一项可能收益,即借投资让标的与公司在产业链上形成协同与补充。
但问题是,上市公司炒股涉及其投资者利益,因而除了要通过多种策略进行风险控制外,还有一个核心任务是要守住自身的主营业务。“上市公司需要在确保主业稳健发展的同时,审慎进行证券投资,”江瀚指出。
遗憾的是,云南白药并没有做好这个前提,主营业务增长疲软,受投资者指责“不务正业”已久。
具体来看,2022年,云南白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商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有0.55%和0.27%;2023年上半年,这两项主要营收增速有所恢复,分别同比增长7.77%、15.97%,但毛利率同比分别下跌了0.43%及0.4%。
对于云南白药曾经的第二增长曲线——明星产品云南白药牙膏,公司也曾公开表示,虽在国内市场份额居于第二,但业务增速也已呈现下滑趋势。而公司此后提出的第二增长曲线,即口腔、医美、新零售三个业务单元,目前尚未给云南白药的业绩增长带来显著效果。
同时,作为药企,云南白药的研发投入力度远小于股票投资力度。财报显示,2020~2022年,云南白药研发费用分别为1.81亿元、3.31亿元、3.37亿元,研发费用率不足1%;到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仅为0.71%,在中药上市公司中位列倒数第四。
而在云南白药热烈炒股的时候,片仔癀将核心药品片仔癀锭剂卖爆市场、供不应求,最终在市值层面将云南白药赶下“中药一哥”宝座。
截至1月18日收盘,片仔癀市值1327.48亿元,大幅领先云南白药;中药股第三的同仁堂最新市值则为695.8亿元,与云南白药的差距已从三年前的千亿级别缩小至不到200亿元。
而如今戒掉炒股,完全回归主业的云南白药,能否沉下心来投入研发、真正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才是决定它是否能够打好一场翻身仗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投资者对其价值的真正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