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际医学”,000516.SZ)旗下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被罚停业整顿三个月,开创了三甲医院被停业整顿的先河。
1月17日,因被罚事项实施风险警示的国际医学复牌再度跌停。截至当日收盘时,国际医学股价报7.95元,跌停板封单超过228万手,市值缩水至约18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院停业引发巨大争议与担忧后,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称“西安卫健委”)16日最新表示,高新区两家医院将继续为在院患者和长期建档患者提供后续诊疗服务,如遇急救患者,快速实施现场抢救。
17日午间,西安高新医院一位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已收到最新文件通知,可继续提供孕妇产检、血液透析、化疗等特殊医疗服务。不过,该院急诊科并未收到通知,依然处于停业状态。
特殊患者不受停业影响
近日,因为机械地执行相关防疫政策,一名孕妇在西安高新医院门口等待2个多小时后不幸流产;一位心梗患者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被延误诊治不幸离世。
1月13日,西安卫健委发布关于西安高新医院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处理情况的通告,批评两家医院责任意识淡薄,未能履行救死扶伤职责,导致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社会影响恶劣;对两家医院均作出停业整顿3个月的处理意见,同时责成医院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
公开资料显示,西安市高新区仅有西安高新医院一家三甲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和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两家三级医院。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从医三十多年的专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此之前国内从未有过三甲医院被停业整顿的先例。
尽管西安市卫健委在宣布处罚意见的同时,公开了保障当地群众正常就医方案,并要求重点保障特殊患者就医,合理分流至其他医院就诊,但两家大型医院同时停业仍引发巨大争议与担忧。曾在卫生系统工作多年的医改研究专家徐毓才向记者表示,医疗服务行为有其连续性,一旦突然中断,危害的是患者生命健康。
为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1月16日下午,西安卫健委副主任吕永鹏在西安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高新区两家医院将继续为在院患者和长期建档患者提供后续诊疗服务。
具体而言,一是对在院患者按照已制定的治疗方案,持续做好后续诊疗服务;二是对长期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和在院建档的孕产妇等特殊人员,保障其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三是如遇急救患者,快速实施现场抢救。西安卫健委已派专班进驻医院协调指导,全力保障以上人员医疗服务不断档。
1月17日,西安高新医院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已收到最新文件通知,可继续提供孕妇产检、血液透析、化疗等特殊医疗服务。不过,该人士同时透露,医院急诊科目前没有收到获许通知,依然是停业状态,不能接收病人。“你打120,我们医院可以就近派救护车,但是不会送到我们医院,会送到别的医院。”该人士说。
国际医学复牌再度跌停
两家医院被停业整顿,近期在资本市场也引发了轩然大波。
公开资料显示,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同属于上市公司国际医学旗下,两家被罚医院与西安国际医学商洛医院等三大院区,共同构成国际医学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2020年全年,国际医学营业收入约为16亿元,归属净利润约为4536万元;西安高新医院有限公司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有限公司营收分别约为8亿元、7.2亿元。
截图于国际医学2020年财报
严厉的处罚令二级市场感到恐慌。1月13日,西安卫健委宣布处罚意见当天,国际医学股价收盘录得跌停。当晚,公司发布公告称,此次处罚触发了“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的相应情形,公司股票自2022年1月14日开市起停牌一天,自2022年1月17日开市起复牌并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国际医学”变更为“ST国医”,股票涨跌幅限制变为5%。
1月17日,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国际医学复牌,股价再度跌停。截至17日收盘,国际医学股价收报7.95元,市值缩水至约181亿元,全天成交量仅6000余手,换手率约0.03%,跌停板封单超过228万手。这意味着国际医学近期股价依然不容乐观。
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随着延误患者诊治事件发酵,2022年以来国际医学股价持续下挫,累计跌幅已近28%。
数据显示,截至2021三季度末,国际医学股东户数大约有14.5万户;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一半是基金,广发成长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工银瑞信前沿医疗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广发聚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华宝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中银中国精选混合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等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