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平安银行(000001)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忙于三家“大乱斗”,平安银行营收跌跌不休?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9-04  平安银行内幕信息

来源 :金融欺诈与纠纷2023-09-04

  近期,平安银行深陷负面舆情引起广泛关注。更被指责平安银行阻挠客户办理银行业务,甚至导致数亿元款项无法使用,影响工程进度和民工工资发放。

  让人吃惊的是,这次攻击平安银行的指责来自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这也是一家以“平安”为名的公司。

  据悉,8月29日,平安建设在其公众号发布了一份声明,要求平安建投和平安银行终止不正当侵权行为,指责平安银行拒绝了其正常业务办理,导致资金非法滞留。

  屋漏偏逢连夜雨,与此同时,平安银行的财务表现也是十分低迷,连续第三个季度营收同比下滑。从而引发了对于平安银行业务状况的担忧和疑问:平安银行营收为什么跌跌不休?平安银行到底怎么了?“大乱斗”的始末

  8月21日、23日,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建设”)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剑指另两家名字中含有“平安”的公司。

  平安建设称,8月16日,其收到来自公司财务人员的报告,平安建设全资子公司名下的多个银行账户中合计1.8亿元被集中调动到了该公司名下的平安银行(000001.SZ)账户中。

  经过平安建设调查,这是其原财务总监苏某强未经公司合规报批流程,私自组织财务人员夏某敏等人所为,且苏某强失联,平安建设决定紧急注销失控网银盾并重新申请新网银盾。

  不过,平安建设在声明中称,其前往平安银行杭州分行办理相关手续,但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被拒绝办理,且遭遇无关人员抢夺资料。平安建设认为,在数小时等待的过程中,平安银行存在明显的无故拖延行为并且无任何有效沟通,最终得到口头答复称8月18日可办理相关手续。

  平安建设称,8月18日,其财务人员再次来办业务时,平安银行杭州分行方面报警并暗示平安建设涉嫌违反《反洗钱法》,“在警察的调解下,最终只能在公安部门的执法记录仪的见证下给出一个让我司不得不接受的答复。”

  平安建设并未在声明中讲明“不得不接受的答复”具体是什么,只称这导致其1.8亿元滞留在平安银行且无法使用。

  8月23日,平安建设再发声明,称平安银行与平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建投”)相互勾结。

  据平安建设方面的说法,平安银行无正当理由拒绝办理其网银盾业务,就是为了给平安银行的兄弟单位——平安建投争取诉讼保全的时间。

  平安建设称,在其及全资子公司2.6亿元资金被法院诉讼保全裁定冻结后,平安银行才正式回复称“可以恢复业务正常办理”,其认为“平安银行枉顾银行行业操守”。

  据财联社报道,平安银行杭州分行回应称,其是在办理过程中发现客户身份存疑,为保障资金安全,根据制度规范启动客户身份尽职调查。在此期间,其收到法院出具的司法冻结指令,并依据指令对相关账户依法冻结。整个过程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客户合法权益。

  8月23日,有平安建投的工作人员称,平安建投所有的操作手续都合法合规,“冻结也是由法院去处理的,不可能说让银行冻结就冻结了。”

  

  平安建设、平安银行和平安建投三家看似手足兄弟公司,为什么会陷入纷争?其实,这三家公司里,平安建设相对来看不算平安的“亲孩子”。

  平安建设,原名鲲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主要从事房屋建筑业的企业。

  鲲鹏建设和平安系的结缘,始于2020年。据平台查询企业信息变更记录,2020年9月,平安建投入股鲲鹏建设,2021年4月,鲲鹏建设更名为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有三个股东,其中大股东是鲲鹏控股,持股49%,其次是平安建投,持股48%,另外还有3%的股份由自然人余海军持有。公开信息显示,余海军通过《一致行动人协议》,实际上使平安方面拥有了公司51%的股权。然而,从最近的事态发展来看,究竟哪一方在实际经营中控制着平安建设,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最初,平安和鲲鹏双方对平安建设寄予了厚望。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陷入寒冬,建筑业面临困境,平安建设的两大股东之间的分歧也逐渐浮现。

  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2022年,平安建投曾计划退出平安建设的股权,但最终未能就退出价格达成一致。此后,平安建投指责平安建设总经理和鲲鹏控股实际控制人毛晨阳违反公司治理规定,并反对平安建投派遣的管理干部。鲲鹏方面则回应称,他们已经表明了明确的意愿,只要平安建投找到合适的收购方,鲲鹏将积极配合进行股权转让手续。

  平安建设的股权退出问题异常复杂,除了受到大环境和行业因素的影响外,股权退出通常采用第三方收购或大股东回购的方法。然而,关于平安建投提出的价码和鲲鹏有意回购的价格等细节目前尚无公开报道。

  另外,平安还表示将撤回对平安建设的品牌授权。三家平安公司之间的争斗戏码将继续演绎下去,但可以预见的是,鲲鹏很可能与平安逐渐疏远,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

  营收下滑、净息差承压

  与上述事件巧合的是,平安银行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这无疑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

  截至2023年8月23日晚间,平安银行公布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公司实现营收886.10亿元,同比下降了3.7%;净利润则达到了253.87亿元,同比增长了14.9%。

  报告期末,公司的资产总额达到了55005.24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了3.4%。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达到了34391.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3.3%;不良率也在期末较2022年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降至1.03%。

  就单季度表现而言,2023年二季度已经是平安银行连续第三个季度的营收同比下滑。

  这个连续下滑的趋势主要可以归因于利息和非息收入的双重下滑。具体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在上半年实现了886.10亿元的营收,其中大部分来自利息收入,这部分同比下降了2.1%,降至626.34亿元;另外,约三成的营收来自非利息收入,这一部分下降了7.1%。

  这些数据也凸显出平安银行对于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平安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营收的近71%,而与之相比,其他股份行如招商银行(600036.SH)和中信银行(601998.SH)在同期录得了61%和69%的比例。

  至于为何利息净收入下降,平安银行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致力于支持实体经济,不断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并适度增加对低风险业务和高质量客户的信贷投放。同时,受到贷款利率重定价和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净息差下降。

  净息差下降不仅使银行的利息收入承压,而且也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问题。根据《上海证券报》的数据整理,截至8月28日,已经发布上半年业绩的17家上市银行中,利息收入大多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其中上海银行(601229.SH)上半年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超过了10%。

  不过,银行业可以庆幸的是,监管机构已开始关注并稳定银行的净息差。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指出,过去的三年银行一直在为实体经济让利,但预计这一时期可能即将结束。未来,贷款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现象可能会有所减轻,而存款利率可能会继续下降以维持稳定的银行净息差。

  在不良率方面,目前平安银行的不良率为1.03%。这个水平在业内相对来说如何呢?与其他几家股份行进行横向比较,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的2023年中不良率分别为0.95%、1.21%、1.49%和1.72%。可以看出,平安银行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处于中等偏优的水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之前非常关注的平安银行的对公不良率呈上升趋势。2023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的总对公不良率环比上升了3个基点,达到0.54%。

  为什么平安银行的营收下滑、净息差受压,但净利润仍然能够保持不错的增速呢?其中的“秘诀”在于拨备的调整。据中泰证券的估算,上半年拨备是平安银行业绩的最大正向贡献因素,以量化方式来看,它推动了业绩增长18.4个百分点。其次是规模扩张、净手续费、成本和税收。下图也展示了,平安银行拨备前利润走势(PPOP)与营收基本相似,但从2021年开始,净利润的增速明显提高。

  

  在资产端方面,根据中泰证券的数据,平安银行的单季度日均生息资产同比增长了4.9%;总贷款同比增长了8.1%,尽管资产规模的增速并不高。如果细看资产结构,贷款、债券投资和同业业务分别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为68.7%、17.5%和8.7%。与第一季度相比,贷款占比提高,而后两者的占比下降。

  在负债端方面,公司计息负债同比增长了6%,增速高于生息资产同比增速。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增长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特别是企业存款。2023年第二季度,平安银行企业存款的日均余额为22710亿元,较第一季度的23456亿元略有下滑。

  根据中泰证券的研报,二季度平安银行新增存款减少了288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少增了1037亿元。具体对比来看,对公存款和个人存款分别出现了净减少746亿元和净增加468亿元,这表明对公存款增量面临一定的压力。

  

  零售业务关键指标出现下滑

  近年来,平安银行一直在追求“零售为先”的战略方向,不过,市场对于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增长的波动开始产生关注。

  在2023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的大部分零售业务指标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截至6月底,该行零售客户资产(AUM)规模达到了3.86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了7.7%。其中,私人银行的达标客户AUM余额为1.89万亿元,半年内增长了16.3%。

  从客户数量的角度看,平安银行的财富客户数量增长到了133.52万户,半年内增长了5.5%。

  上述业务所对应的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在上半年达到了41.75亿元,同比增长了13.2%。

  在产品方面,上半年平安银行代理个人理财收入达到4.62亿元,同比增长了9.0%;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的持仓客户数量较上年末增长了15.3%;代理个人保险收入达到了22.07亿元,同比增长了107.2%。

  然而,平安银行信用卡方面的一些关键消费金融指标显示出了下滑趋势。截至2023年中,平安银行的信用卡流通卡数量较2022年底下降了0.5%,降至6863.44万张,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在半年内下降了4.3%,降至5536.80亿元。上半年信用卡总交易金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为13.7%,降至1.54万亿元。

  财通证券在对平安银行上半年业绩的点评研报中指出:“从信用卡相关指标,也可见零售需求乏力。”

  平安银行在零售业务中的一些主要产品在2023年上半年也出现了下滑趋势。例如,“新一贷”产品的余额在2023年中下降到了1531.38亿元,较2022年底下降了12.2%。此外,由于上半年汽车市场消费不足以及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平安银行的汽车金融贷款余额在半年内下降了1.4%。唯一录得正向增长的业务是个人房屋按揭和持证抵押贷款。

  继续在“卖保险”的路上前行

  近年来,“卖保险”已成为平安银行的新明星项目。公司试图依托中国平安的独特优势,在财富管理领域,尤其是寿险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平安银行在其财报中提到,在代理保险产品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优势,定制了市场前瞻性且具有客户吸引力的保险产品。

  从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来看,平安银行在“卖保险”的道路上继续进行着转型。

  在积极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背景下,上半年平安银行代理保险手续费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同比增速高达107.2%,成为了财富管理手续费中的强劲支撑。上半年,平安银行的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不包括代理个人贵金属业务)同比增长了13.2%,增速较第一季度的4.8%显著加快。

  

  然而,随着保险业务的扩展,一些新的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显现。例如,在一些投诉平台上,已经有消费者投诉平安银行的“电话销售忽悠卖保险”的情况。

  在发布2023年中报后,一些机构下调了对平安银行的盈利预测。例如,中泰证券将平安银行2023年和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预测从516亿元和578亿元下调到了512亿元和555亿元。根据最新的中报信息和近期LPR下调因素,国信证券也降低了对平安银行的归母净利润预测,预计其在2023年至2025年的该指标为512亿元、574亿元和644亿元。

  对于平安银行而言,2023年下半年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除了继续加强合规性方面的工作外,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零售业务,因为这一业务曾是拉动平安银行业绩的“引擎”,但其增长动力现在已经减弱。此外,保险业务是否能成为平安银行的第二增长曲线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