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06万亿元。10月末的社融存量同比增长7.8%。
10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同比增长7.5%,比上月末回升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_[1])余额同比下降6.1%,比上月末回升1.3个百分点,为年内首次增速回升。此外,M_[1]与M_[2]剪刀差也有所收窄。
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持续发力见效,已反映在10月金融总量增速与信贷社融数据上。权威专家指出,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支持性的立场。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力度也是近年来最大的,受到了市场的普遍好评。市场普遍认为,明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强力度,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增量政策见效
金融总量增速回升
今年10月末,金融总量增速稳中有升,M_[2]增速、M_[1]增速分别较上月回升0.7个、1.3个百分点。在过去两个月M_[2]增速已累计升高1.2个百分点。根据市场专家分析,M_[2]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债市和理财资金回流。央行近期出台了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有效改善经济预期,市场信心提振,投资者风险偏好由避险情绪主导转向更为积极的资产配置。
同时,随着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正式推出落地,商业银行向证券、基金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既促进了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增强金融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对派生增加M_[2]产生了直接推动作用。
另外,随着10月财政支出节奏加快,稳增长逐步加力,带动实体经济部门存款同比增多,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企业存款。
10月末,M_[1]增速实现年内首次回升,反映出在增量政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经济活动企稳向好。市场人士预计,随着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支撑效应进一步落地显效,M_[1]增速有望企稳。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央行正认真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未来将择机发布并适当进行历史数据的回溯。市场人士预计,M_[1]统计将更加完整、科学,能更好适应金融市场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
信贷投放平稳结构优化
从单月数据变动看,社融规模增量受去年高基数影响同比有所下降,信贷投放总体平稳、结构持续优化。
2023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政府债券新增1.56万亿元,明显超出季节规律。主要是由于去年10月各地开始加速发行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存量债务的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进而推高社融规模基数,对今年10月同比增速产生了下拉效应。
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继续扩大。此前有市场机构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权威专家指出,信贷回收量和新发放量均同步较快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取得成效,贷款投放效率进一步提升。
从融资成本看,10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左右;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15%,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
从信贷结构看,10月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约15%、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约21%,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反映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成效持续显现。此外,10月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有所好转,当月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企稳,明显好于前9个月月均减少690亿元,也好于前两年同期的水平。
宏观调控思路逐步转变
整体来看,央行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增量金融政策已落地生效,市场反应积极正面,社会预期明显好转。
此前,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发言中表示,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需要把握好增长速度与质量、内部与外部、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业内人士反映,宏观调控思路已在逐步转变。一揽子增量政策不是简单的刺激,而是政策逻辑的重大调整,不仅有短期扩需求的方案,同时还有大量的改革、结构调整的方案。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当前,加强需求侧管理逐步达成共识,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将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未来在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的同时,也需加力推进改革,实质性扩大内需。
权威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央行多次公开表示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货币政策名义上是稳健,实际上是适度宽松的。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力度也是近年来最大的,受到了市场的普遍好评。
查股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查股合作媒体,查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