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历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定调发展模式、改革体制机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则为十四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基本框架;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十四届三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
改革措施:市场化、外向化,注重经济发展效率。会议提出市场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土地制度、对外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均服务于市场机制建设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自此中国经济开始了30年的腾飞。
改革影响:塑造外循环带动内循环、“出口-地产”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一是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二是通过支持鼓励建设出口企业、建立结售汇制度、建立推动商品房制度、以分税制改革财税体系等措施,中国经济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力军,以出口为导向、以结售汇和锚定美元的货币制度为保障、以地产为内需融资载体的发展模式。
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
改革措施:城镇化、法制化,注重协调规范发展。会议一方面继续深化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化、外向化改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城镇化、法制化和民生保障的要求。
改革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夯实发展动能。一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措施等对十四届三中全会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社会矛盾如失业等进行有效缓解;二是通过促进城镇化、规范地方财政预算,巩固了“出口-地产”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措施:市场化、现代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改革。会议在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进一步提升,对于细节的阐述更加丰富详细。重点着眼于市场与政府两个方面: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市场化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针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对症下药”。
改革影响:注重内循环,拉开高质量发展序幕。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刘易斯拐点”与全球贸易规模见顶使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一方面着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向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另一方面面对转型过程中需求收缩所带来的阵痛,政策也不断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做文章,重心从外循环转向内循环托底经济,以时间换空间。
风险提示:对政策文件与历史经济环境的理解存在偏差。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4年7月8日发布的《历届三中全会改革回顾》
黄汝南,资格证书编号:S0880523080001
刘姜枫,资格证书编号:S0880123070128
汪 浩,资格证书编号:S0880521120002
查股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查股合作媒体,查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