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研究 文|杨帆 玛西高娃 王希明
2015-2018年我国曾经通过棚改的方式进行过房地产库存化解。我们认为,本轮地产收储政策与棚改在政策目的、资金来源和政策组合方面较为相似。同时,本轮地产收储政策与棚改在规模、流程和传导渠道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整体来看,本轮地产收储政策对于地产销售和投资的拉动效果应弱于棚改。不过,预计地产政策仍将继续发力,在税费、去库存政策、房贷利率以及限购方面或还有优化空间。
▍2015-2018年我国曾经通过棚改的方式进行过房地产库存化解。
2014年,我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转弱、库存走高。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并将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2015-2018年是棚改的高峰期,每年实际建设的棚改套数均超过600万套。央行为了支持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创设了PSL工具,以提供资金支持,PSL余额高峰时期曾达到约3.6万亿元。棚改的具体流程是,央行通过PSL的方式给政策性银行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性银行贷款给地方政府,然后地方政府再进行棚改货币化改造,获得拆迁款的居民通常会再购入新房。棚改政策不仅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成功拉动了新一轮房地产周期。
▍我们认为,本轮地产收储政策与棚改在政策目的、资金来源和政策组合方面较为相似。
1)政策目的方面,地产收储和棚改均是在地产库存挤压的背景下希望消化存量住房。当前我国狭义住宅库存规模略低于棚改时期(4.05亿平米vs4.52亿平米),但是去化周期更长(5.4个月vs4.8个月)。
2)资金来源方面,地产收储和棚改都由央行提供初始资金,并且专门创设了单独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然后通过银行的渠道将资金传递至地方政府。
3)政策组合方面,当前和2015年前后均实施了很多其他的地产需求侧支持政策,如放松限购、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等,共同推动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同时,本轮地产收储政策与棚改在规模、流程和传导渠道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已有政策的效果可能弱于棚改。
1)规模方面,2015-2018年的年均PSL净投放规模在5000-10000亿元之间,而本次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规模为3000亿元。2015-2018年的年均棚改建设规模约为600万套,而“十四五”期间的保障性住房(本轮收储的房屋将用于保障性住房)年均规划约为200万套左右。
2)流程方面,本轮地产收储去库存更加直接。棚改需要安置居民拿到赔偿金后去购买其他的存量住房,如果棚改居民在拿到货币补偿后选择不买新房或者推迟买房,那么去库存的效果就会减弱。而本次的收储可以直接由地方政府收购开发商的存量住房,去库存更加直接。
3)传导渠道方面,棚改涉及到拆除旧房、建设新房,可以直接拉动地产投资。根据住建部统计,2013年至2017年,全国棚改完成投资约6万亿元。而本轮收储是针对已建成的商品房,不会直接拉动地产投资,但是有利于改善房企现金流,进而间接助力地产市场恢复。整体来看,本轮地产收储政策对于地产销售和投资的拉动效果可能弱于棚改。
▍当然,我们预计本轮地产政策将继续发力,在税费、去库存政策、房贷利率以及限购方面或还有优化空间。
税收方面,房地产交易环节涉及到的增值税、契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政策历史上曾多次调整,另外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中还包括住房贷款利息。去库存政策方面,若央行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投放进度快且效果好,未来可能追加额度。地方政府还可能继续探索收购居民二手房、撮合交易等其他“以旧换新”手段。房贷利率方面,全国层面的首套房和二套房按揭利率下限已经取消,预计各个城市将在因城施策框架下自行调整。限购方面,4月30日和5月6日,北京和深圳分别对限购政策进行了一定调整,上海等地限购政策或还有优化空间。
▍宏观经济运行跟踪:一般预算支出加快,政府性基金收支承压。
4月财政收入降幅有所扩大,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依然偏弱,反映经济运行温度偏低,进出口相关税收表现亮眼,与4月外贸表现良好相印证。4月财政支出增速由负转正,各类支出均加快,今年以来财政支出序时进度与2023年接近,均体现靠前发力特征。4月政府性基金收支降幅扩大,主要系土地出让收入降幅扩大,且专项债发行缓慢。5月专项债发行提速,预计将对5-6月广义财政支出形成一定支撑。5月31日将公布5月中国PMI数据,制造业PMI能否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值得关注。
▍风险因素:
内需恢复不及预期,国内政策不及预期,海外衰退及风险事件超预期,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等。
(来源于:查股网)
查股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查股合作媒体,查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