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大盘走势&资金动向&盘面分析

 
沪深个股板块DDE历史数据查询:    
 

遭遇“资产荒”!理财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走低

http://chaguwang.cn  04-15 08:03  查股网新闻中心

  银行理财遭遇“资产荒” 

  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走低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玲

  开年以来,理财市场产品规模尽管出现小幅增长,但业绩比较基准却呈现持续下调趋势。3月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固收类、混合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均值纷纷跌破3%;拉长时间看,自2023年以来,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和上限均值,都整体呈下降趋势。

  受访机构和业内人士表示,底层资产收益预期下降,是造成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走低的主因,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理财市场高票息资产欠缺的困境。预计未来这种“资产荒”的局面或将延续,持续时间则受经济恢复情况、政策调整和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

  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走低

  普益标准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3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加,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上,开放式产品、封闭式产品分别为3.11%、3.22%,环比分别下跌0.16个、0.09个百分点。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数据则显示,这种下调趋势其实从2023年年初便已开始。

  根据该研究院统计,2023年以来4.36万只银行理财新发且业绩基准不为空的公募人民币产品(含子份额、不含外资行及现金管理类),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和上限均值都整体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公募固收类人民币产品(不含现金类)方面,各类型机构中,城商行类和国有大行类理财机构下限均值的幅度较大,城商行类从2023年1月的3.8%下降到2024年3月的3.15%,国有大行从3.44%下降到2.80%,分别下降约0.65个、0.64个百分点。

  公募混合类产品方面,各类型机构中,同样是国有大行类、城商行类业绩比较基准下限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1.52个、1.32个百分点。

  此外,3月股份行类的固收类、混合类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均值都不足3%。

  谈及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调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主要与底层资产收益预期下降有关。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不及预期,监管对于理财业绩比较基准要求更加规范细致,引导投资者更加理性地开展投资决策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银行理财比较基准会适度下调。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分析,一是2022年四季度债市震荡的“余波”。震荡以后到期的大批产品未能达到业绩比较基准,出于为投资者负责的考虑,各理财公司开始逐步下调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二是底层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2023年初至现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除个别月份以外持续下降,达到历史性新低,带动各类别各期限债券收益率持续下降,在当下做出较高收益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各理财公司普遍下调了新建仓的新发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认为,去年以来,债券品种的到期收益率中枢有明显下行,而权益资产波动较高又不能提供稳定的收益。为了更好地反映银行理财产品当前的收益风险特性,不少机构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当前宏观经济仍然处于弱复苏阶段,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调降是必然趋势。”普益标准研究员尹铃越表示,理财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及时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有利于修正投资者的预期,帮助理财者理性投资。同时,近期有部分机构收到监管对理财直融工具的窗口指导,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底层投资范围,进而影响到业绩定价。

  此外,格上理财研究员毕梦姌表示,信用风险的增加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由于不少固收类产品的投资与地产联系较为紧密,在债券发行方的信用状况恶化的时候,可能导致违约风险增加,进而影响产品的业绩表现。

  “资产荒”或将延续    

  理财公司持续调低业绩比较标准,也反映了当前高票息资产难寻的困境。

  根据国投证券尹睿哲团队数据,截至3月29日,有15万亿元规模的非金融公募信用债收益在2%—2.8%之间,其中2.3%—2.8%的现券规模占比为92%,且仅有2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超过3%。该团队也直言,当前票息资产收益过于集中、缺少利差分层、超额收益资产偏少等,都困扰着投资者。

  对此,上海证券池云飞坦言,当前业内产生“资产荒”的感觉,是过去几年特殊的市场环境,让大家对理财产品产生了错误的认知造成的,“实际上,海外很多金融机构发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更低。”

  池云飞表示,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低风险就意味着低收益,不可能两者兼得。如果大家能正确理解风险和收益,就不会有“资产荒”的烦恼。

  格上理财研究员毕梦姌也认为,“资产荒”指的并不是没有资产可投,而是符合投资者高预期、高回报的优质资产较少。当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下降,尤其是房地产等高利率主体投资回报率的下行时,高收益固收资产供给减少,是造成“资产荒”的主要原因。

  “每当流动性宽松领先于信贷需求恢复时,就会出现‘资产荒’。这是经济周期轮动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正常现象。”毕梦姌表示,当前,为了支持经济复苏,资金面政策持续宽松,市场上可配置的资金较为充裕。但实体经济信贷意愿较弱,地产复苏还需很长的一段时间,导致债券市场优质新债供给有限产生了“资产荒”。    

  毕梦姌认为,未来“资产荒”可能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但具体长度难以预测。将取决于未来经济恢复情况、政策调整以及市场供需变化等多个因素。

  中金公司表示,与历史“资产荒”相比,本轮主要由于高息资产欠缺引起。且信用债市场的供给不足预计短期内仍将持续,尤其是高息资产造成的供需紧张程度,或超越2020年和2022年。展望二季度,利率难有持续性反转,信用债配置价值仍然较高。建议采取中短久期城投债和中长期优质二永债的哑铃型策略。

  “我们还观察到,虽然底层资产实际收益不断下降,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不少公司会采取各种办法来延缓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不规范运作,积累了风险。”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表示,“资产荒”会周期性出现,也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断演进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应尊重资产管理的常识、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风控出现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多措并举

  理财公司提升收益和产品吸引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资产荒”背景下的理财公司,业绩比较基准不断下台阶,对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都产生一定影响。    

  受访机构和人士表示,部分理财公司通过布局挂钩黄金或投向QDII的理财产品,多资产、全球化配置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投资收益和市场吸引力。未来资产配置上,理财公司也将充分挖掘利率债、信用债市场的机会,发掘绩优股等权益资产投资价值,以增强产品的投资回报和客户的获得感。

  业绩基准下调或影响理财产品销售

  理财公司不断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销售。国投证券尹睿哲团队研报指出,今年以来,理财子公司无论是实际募集规模,还是新发产品数量,均位于相对较低水平。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看来,从短期看,理财公司下调业绩比较基准确实不利于吸引和留住客户,但从长远看有助于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也有利于理财公司合理平衡风险和收益,更好开展投资为投资者创造投资收益。因此,理财公司仍然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做好客户教育引导,通过发挥专业投资优势,为客户提供体验良好的金融产品来吸引留住客户。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也表示,年初以来,募集规模和新发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可能是短期各银行更重视存款等产品的体现。从长期来看,理财公司需要不断构筑相对于基金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全球化视野投资,不断增强资产配置能力,借助母行资源不断增强资产获取能力等等,以增强客户的获得感和信任感。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持续下调,对理财产品的影响较为有限。

  普益标准研究员尹铃越认为,目前来看,在市场利率下行的环境下,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对于理财产品销售的影响并不大,并且业绩比较基准只是基于当前市场环境而设定的,并不能代表未来产品的实际到期收益。后续若市场上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会随之向好。

  但尹铃越也坦言,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短期内可能会对产品销售有一些负面影响,但在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将业绩比较基准调整至更符合产品本身定位、当下的市场环境与对应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是不可避免的。

  尹铃越认为,从长远来看,理财公司应从产品、服务与业务线条等多个方面优化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目前,各家理财公司百花齐放,理财公司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捕捉市场机遇,在多方面占据优势以留住客户。

  多种策略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

  在理财产品收益预期下调的同时,随着近期海外市场和金价持续上涨,部分理财公司发行了挂钩黄金或投向QDII的理财产品,以提升产品的收益来源。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表示,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理财子采用公募基金的方式布局产品线。不过,理财子公司多源自银行资管部,业务逻辑和运作方式上受银行文化影响较重,如何做好转型需要更多的探索。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也表示,相对于基金公司,理财公司产品布局更加强调多资产优势,全球配置,并借助母行不断增强资产获取的能力。

  娄飞鹏也认为,理财公司推出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有助于丰富产品,更好吸引投资者,为客户创造价值。他也提醒道,布局这类产品也需要注意受全球经济形势、地缘政治风险、宏观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黄金价格可能会随之波动。因此,需要做好产品设计,对投资者做好收益风险提示,让投资者理性投资。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总结道,面对市场波动和投资者多样化需求,银行和理财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这一“不可能三角”中做好动态平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挑战。

  他建议,2024年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加快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持续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为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持续提升国民金融素养,引导投资者养成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

  青睐中短债、产业永续债等资产

  A股投资性价比较高

  近期存款利率下调,使得理财对优质资产的配置需求增加。站在当前时点,受访机构和人士看好中短债、产业永续债、民营龙头短期高收益债,以及绩优股、大盘股风格的权益资产等。    

  从理财产品底仓角度,兴银理财相关人士表示,在债券方面,今年4月至5月资金面延续适度宽松,银行高息存款定价进一步下调,预计中短债利率下行空间大于长债,曲线“牛陡”,可加大NCD等中短债配置;对于长债,二季度供给存在阶段性放量,可适度降低久期,可等回调后择机参与交易。

  信用债方面,目前2年期以内信用债多在2.8%以下,但二季度理财等资管机构配置需求仍强劲,预计信用利差维持低位。可适度降低组合久期、杠杆,提升流动性水平。城投债方面,可适度加大产业永续债、券商公司债、ABS等配置。

  格上理财研究员毕梦姌也认为,利率债方面,市场处于由流动性行情向基本面行情切换的阶段,后续利率债市场大概率延续震荡市;城投债方面,保持谨慎但不悲观的态度,在当前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大基调下,整体风险基本可控;地产债投资热度有所下降,将逐步走出分化格局;高收益债可尝试关注中高能级、品牌优势凸显的民营龙头短期品种。

  在股票投资方面,多数机构和人士看好绩优股和大盘股风格的权益资产投资价值。

  兴银理财相关人士认为,国内A股资产性价比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前期修复上涨后,近期A股震荡加大,可关注业绩超预期优质个股,预计红利主题、科技主题、资源主题仍是市场资金的活跃方向。

  毕梦姌也认为,权益类资产方面,短期内可能小盘股占优,中长期应关注大盘风格。往后看,信心修复后,推动市场上涨的因素则将变为基本面的催化,政策刺激信号出现、经济数据及盈利回升确认时,大盘价值风格将确认优势地位。  

  “资产荒”之下

  呼唤“能打”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资产荒”之下,理财难是摆在每个投资者面前的难题。

  从现状来看,因高票息资产难觅,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整个大资管机构均面临收益率下滑的窘境。在此背景下,要在“大资管”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更需要提供“能打的”产品和服务。

  “大资管”时代竞争

  对产品和服务提出高要求

  实际上,在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行业一度超越银行理财管理规模,坐上了“资管一哥”宝座,改变了整个大资管产品的格局。

  最新数据对比来看,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仍超越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6家合计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9.30万亿元,距离30万亿元仅“一步之遥”。而中信证券(维权)测算的2月度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7.7万亿元。    

  一边是“资产荒”的现状,另一边是“大资产”时代的激烈竞争,在此背景之下,对参与其中每一类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资管行业而言,公募基金规模走上‘资管一哥’的宝座可能会推动行业进一步向市场化、专业化、创新化发展。在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银行理财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打破了刚性兑付,银行资管也在逐步走向更为规范化,并且随着投资者对于资产管理产品的认知逐渐提高,未来资管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资管行业可能面临一轮重新洗牌,各方不仅要在收益端持续发力,在投资者服务及产品创新方面若不能做出及时调整,行业规模被蚕食可能将成为长期现象。”普益标准研究员陈宣锦表示。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表示,随着行业竞争的逐渐加剧,以及投资品种的不断增加,投资者对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内容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机构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同时,还需要机构能更及时和深入地与投资者保持沟通,理解投资者的诉求,提升整体投资体验。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的机构可能不仅仅需要“能打”的产品,还需要“能打”的服务。

  此外,还有人士认为,无论哪类机构,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有生存空间,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进入到正向循环。所以一家资管公司,有核心的投研力、有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力,以及相应的产品力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银行理财仍具优势

  在“大资管”竞争之下,银行理财产品仍具备明显优势。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就预计,作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力军,理财公司正在成长。银行和理财公司专业能力提升以及宏观经济金融加快恢复,或将推动2024年理财市场企稳回升,继续成为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

  “展望2024年全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改变以及银行和理财公司能力提升,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有望走出前两年的低谷,呈现以进促稳、稳中求进的态势。从理财规模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有望从2023年的近27万亿元左右增长至29万亿元,即恢复至2021年底水平;从投资者数量看,理财投资者有望在突破1亿之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董希淼表示。

  陈宣锦也表示,在底层资产收益率普遍下行的宏观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在于其相对稳定的中长线收益和相对较低的风险。债市整体走势较好,银行理财固收类产品配置风格相对较为稳健,更注重中长线产品收益,而现管类产品相对于其他同业产品仍具有一定收益优势,综合来看,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应更多在资产投研端发力,在宏观利率下行叠加资产荒的背景下,高票息的债券、债权和股票类资产将变得更加抢手,能否通过投研和自身禀赋,提前布局优质资产做高产品收益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将成为未来理财产品的核心竞争点。”陈宣锦表示。    

  他还表示,银行理财可以在营销端发力,精准营销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利用金融科技给客户定制个性化服务,满足对应客群独特需求。此外需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力扩大影响力。最后在产品的创设方面,机构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客户的风险偏好,加强对偏好中高风险产品的这一类投资者的关注。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表示,理财产品相对安全稳健,这是与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相比理财产品的优势。就后续发展看,理财机构仍然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产品研发设计,合理配置资产,为投资者提供相对更加安全稳健的投资产品。

  编辑:舰长

  审核:陈墨

(来源于:查股网)
查股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查股合作媒体,查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3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