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许盈
近期,市场接连调整,针对雪球结构产品(下称“雪球产品”)的关注度也保持高位。
2021年以来,雪球产品在券商、私募等渠道大卖,真正走入了财富管理领域。近期,该产品出现了集中敲入,由此也引发业内人士对雪球业务进一步反思。多位受访人士向记者表示,近两年雪球产品存在标的、结构、敲入线等方面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在投资者教育和风险警示方面仍有待提高。
去年12月,证监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显示,未来个人参与雪球产品投资的门槛可能会提高到1000万元。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投资者来说,衍生品结构是很好的投资配置和风险管理工具,与此同时,投资者也应充分考虑风险收益情况与自身承受能力,在点位和时点上做到分散化。
敲入风险已充分释放
“敲入风险释放大半了。”针对雪球产品的投资风险,有业内人士近日对记者如是说。
为此,记者还采访了多位来自券商、第三方的衍生品相关业务人士,得到的普遍回应是——截至目前,雪球产品的敲入风险已得到充分释放,剩余未敲入的产品比较少且敲入点位较为分散。
目前,凌瓴科技是国内领先的金融衍生品系统和信息提供商,据其研究负责人刘福宸测算,“当前存量雪球产品中已有65%左右发生敲入,接近2022年4月的敲入比例,雪球敲入风险已得到充分释放。尚未敲入的规模较小,且敲入点位较为分散”。
从交易日的盘中行情来看,雪球敲入带来的影响也逐渐缓和。刘福宸认为:“1月31日,盘中股指期货贴水稳定,并未出现1月22日那样的大幅走阔,反映了雪球对冲盘在敲入时的对冲交易已对市场大幅降低了影响。”
据介绍,雪球产品全称是“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是一类期权结构的代称。雪球产品设有挂钩标的和敲入敲出条件,最终损益取决于挂钩标的的表现情况及敲入敲出事件是否发生。目前,市场上的雪球产品大多挂钩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合约存续期以1年期、2年期为主,票息通常在10%以上,敲入线多数为70%~80%。
“雪球产品对市场的影响被自媒体远远地夸大了。”某头部券商的一位衍生品业务人士向记者解释,购买雪球产品的投资者在市场下跌大于一定幅度的时候,就和持有股票或者ETF一样出现风险暴露。除了高票息和锁定期2年以外,雪球产品的其他风险特征和持有ETF资产的风险类似。
业界开始反思
近年来,券商的雪球类业务高歌猛进,但经历了今年1月下旬以来的集中敲入潮后,业内人士也不得不深入反思。
多位受访人士向记者表示,近两年雪球产品存在标的、结构、敲入线等方面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在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揭示方面还应持续发力。“标的、结构、敲入线、敲出后再发行点位等方面集中度过高,是近两年雪球产品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去年市场波动和贴水下降的背景下。”刘福宸告诉记者。
刘福宸表示,对于卖方来说,需要降低集中度,尤其是标的和发行时点;另外,也要加强业务风控,尤其是面对类似近期的极端行情。对于买方来说,应该向策略化方向发展,不应限于单一的雪球投资,可以考量分散化投资、策略化投资、多策略相结合(比如固收+雪球、中性+雪球等),产品管理人也需发挥主动管理能力。
目前,国内存续雪球产品的挂钩标的主要为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有券商人士指出,实际上券商会提供各种发行结构,但最终集中在个别标的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另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雪球产品挂钩标的和结构高度集中,其实也与产品发行的难度有关。
来自券商的一位衍生品业务人士向记者表示:“发行结构方面,其实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都有,只要有询价券商都会提供报价,但中证500和中证1000最终居多肯定是市场决定的。因为同样的结构票息更高,而且买雪球产品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全本金的交易,没有杠杆,实际上敲入还有到期前敲出的可能,最差是变成持有指数了,到期转指增还有固定增强收益,因此向下风险比持有指数ETF更小。”
“投资者教育有待提高,投资者对自身的收益风险偏好也应更加理性。此外,监管政策也有待调整,否则限制机构投资者(产品)和5000万元门槛的规定,会导致其他结构和标的发行不成功,从而导致产品针对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的集中度最终仍过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发行产品。”上海一家券商的衍生品业务负责人表示。
门槛或升至1000万元
值得提及的是,目前监管也在着手抬高雪球产品的投资门槛。2023年12月8日,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1月8日。
其中,意见稿第三十八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将单只私募基金80%以上基金财产投向单一标的的,私募基金的实缴规模不得低于2000万元,其中有自然人投资者的,单个自然人投资者实缴规模不得低于1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自然人通过私募渠道购买雪球产品,一般是100万元起投,最低募资规模为1000万元;如果通过券商资管计划购买,门槛是1000万元。这意味着,若新规落地,个人投资者购买雪球产品的最低门槛将大幅抬升至1000万元。
刘福宸表示:“以后新成立的产品,投资门槛提高是必然趋势。这也变相提高了投资者适当性的要求,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的必要之举。”
另一位券商衍生品业务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意见稿的做法从限制雪球产品的规模来看是有效的,1000万元门槛相对于100万元提高了10倍,但从实际规模的角度来看,雪球产品的需求会大幅降低。
良性发展仍任重道远
2021年以来,雪球产品逐渐进入财富管理领域,从小众的投资工具到火爆“出圈”,也为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上述上海一家券商的衍生品业务负责人表示:“雪球产品应作为自身理财/财富管理组合中的一部分配置,投资者应充分考虑风险收益情况与自身承受能力,同时在点位和时点上做到分散化。”
前述来自券商的一位衍生品业务人士也表示,投资者买雪球产品,只要不加杠杆(绝大多数没有),风险就可控,“不建议投资者加杠杆,如果想通过雪球产品博取高收益不现实,需要认清产品的风险实质,应该更多地把它当成震荡市获取固定票息的一个工具。雪球产品有一定的尾部风险,投资者应在自身风险承受范围内去投资”。
某中型券商的金融衍生品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历了本次敲入,投资者应当充分认识和理解雪球产品中非保本结构的风险,在选择交易结构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到雪球产品的高票息。“对于投资者来说,衍生品结构是很好的投资配置和风险管理工具,投资者如果能结合自己对市场的判断,选择匹配观点的结构产品,或能更好地做好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该人士说。
(来源于:查股网)
查股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查股合作媒体,查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