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值风云
老乡别走,A股满地黄金。
近期,A股大幅反弹,在1月25日一举突破2800,2900点两大关口,收盘于2906点,给市场投资者打了一管强心针。
社区老铁们笑称,昨晚全国各地的KTV都被股民订满了。
(来源:市值风云APP)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长期具有配置价值,当前A股估值已经处于极其便宜的状态,可以说是满地黄金。
投资常识告诉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势必成为内外资的投资热土,A股将吸引更多元化的资金配置,目前就是夯实底部的阶段,日后上涨空间巨大,想必这几天的大涨也证明了这点。
但是,从资产配置多元化的角度来看,QDII也是值得关注的品种。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一年的全球主要股市表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印度等多国股市均一度创下历史新高。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2023年,QDII却迎来业绩规模大幅度增长,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逐渐成为许多投资者配置全球资产,实现多元化投资组合的重要选择。
什么是QDII?QDII如何布局全球?
01 国内投资境外市场主要渠道
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缩写,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指的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在境内募集资金,运用所募集的部分或者全部资金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管理的经营机构。
QDII基金最重要的优势是能够让境内投资者以较低门槛间接投资于境外市场。
Choice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上的QDII基金非常偏好美国股市和中国香港股市,投资于两个市场的QDII基金规模占所有股票型QDII的比重约90%,占整体QDII基金市场的规模约80%。
02 数量规模双增长
2020年以来,QDII类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均迎来较大幅度的增长,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QDII类产品的数量为276只,合计规模近3900亿元,较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了近264%。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513120.OF)规模增加最多,份额变化率较年初增加4437.5%。增量居前的还有广发恒生科技ETF(513380.OF)、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联接A(017091.OF)等基金。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由于QDII基金“吸金”效应明显,不少基金公司开始加速布局,2023年全市场共成立60只QDII基金,仅4月便有10只QDII基金成立,为近三年来成立数量最多月份。
03 海外股指带动QDII基金业绩提升
在美国标普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日经225指数和印度孟买SENSEX指数上涨的大背景下,QDII基金去年全年业绩表现突出,全市场2023年涨幅前50家基金中有41家是QDII基金,占比高达92%。
而在2023年年内QDII基金涨幅前十家基金全部都是专注投资美国股票市场,平均涨幅为56.5%。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韭菜现在才说买入?头太铁了吧!
(一)美股高位风险不低
从国民经济来看,美国GDP在2000—2023年中共有22个年度保持正向同比增长,仅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及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出现了负增长,但均高于同期日本与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率。
当然,这跟国内GDP的增速是完全没法比的。
此外,自2022年3月进入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实施了11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
下表风云君列出了历史上数次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后,美股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的区间涨跌幅。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从历史表现看,三大股指区间收益在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之后,三大股指区间收益普遍为正,仅有2000年最后一次加息后三大股指曾出现大跌。
但是值得各位投资者警惕的是,在去年9月份美联储停止加息后,道琼斯至今已经上涨超27%,纳斯达克指数全年上涨了超40%,早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加息后周期的涨幅,这可能已经提前透支了停止加息的利好。
持续的加息虽然会降低通货膨胀,但天量美债和货币紧缩的风险愈发增加,这就等于埋个大雷,如有经济冲击的话便随时有可能被引爆,后续是否出现较大回撤尚未可知。
(二)美股科技龙头估值极高,中国已经逐渐追上,还能涨上天?
美股科技龙头是美股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美股前20大市值公司2023年总市值18.29万亿美元,平均市值9145亿美元,平均涨幅56.88%。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但是,不能只看到过去涨的好,就忽略了美股现在的估值。
美国涨幅居前的大市值公司部分股价已经到达历史高点,就拿去年涨幅近50%的苹果公司来说(APPL.O),目前它的市盈率高达29.12倍,远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17倍的市盈率中位数。
(来源:Choice数据)
而微软的市盈率达到41倍,处于近20年的高位,市净率达到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位置,风险不低。
(来源:Choice数据)
这都是值得投资者警惕的地方。
(三)日本、印度股市“吸睛”引发QDII大幅溢价
除了美国,2023年,日本市场成为全球股市的“黑马”,热钱大幅流入日本股市,日经225指数超越30000点大关,达到1990年泡沫经济破裂以来的最高点。
(来源:Choice数据)
从宏观数据看,在最近一两年,曾经暴跌的日本楼市和股市开始渐有起色,首先是楼市,东京房价在去年超过了90年代的高点,到了今年,股市又开始大幅反弹,创下33年的新高。
(来源:Choice数据)
加上2023年,巴菲特时隔12年再次到访日本,市场乐观情绪持续发酵,国际资金大量涌入东京,投资热情高涨,Choice数据显示,场内跟踪日经225指数的4只ETF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溢价。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海外需求回落的背景下,日本出口依然面对压力,11月出口同比为-0.2%,企业工资增速尚未超过2%,上升根基不够稳固。
而且,日本超级老龄化、财阀垄断等问题严重,各个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面临我国的挑战,近年来又接连错失了互联网、新能源和电动车行业的风口,指数除了估值极度便宜以外找不到太多的亮点,因此各位投资者谨防过度追高。
在新兴市场中,我们的邻国印度也不遑多让,12月4日,印度股市再创历史新高,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今年涨幅超过18%,近十年涨幅超过200%,而且连续八年获得正回报。
(来源:Choice数据)
作为GDP总量超过3万亿美元的第五大经济体,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其年轻的劳动力、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
相较其他国家,印度整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当年轻,根据联合国官方数据,2022年印度全国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8岁。
(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当年轻人口高占比时,印度整体呈现年轻化结构,较长的人口红利窗口期将对印度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有利于市场估值上升,投资活跃度攀升。
但是,印度的宗教冲突、气候、缺电、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问题也阻碍着印度的高速发展。
综上所述,这些海外市场去年确实涨得很好,但现在看各自面临的问题都不少,且国内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了解普遍太少,作为一个投资组合的补充应该是合理的,但充当主力大可不必。
而且,从博弈的角度来说,当中小投资者发现一个品种这么赚钱,甚至引发大幅溢价的时候,往往就是顶部了,现在才头铁冲进去,接盘是大概率事件。
QDII的可投资品种愈发丰富
有投资者可能会问,市场上有哪些QDII可供选择呢?
(一)从成熟市场到新兴市场,QDII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有超七成QDII基金属于被动指数型,也就是与指数共同进退,省去了研究具体公司的繁琐。
关于美股基金,这些涨幅靠前的基金都是不错的选择。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制表)
在针对日本市场的QDII中,规模最大的是易方达日经225ETF(QDII)(513000.OF)。
(来源:Choice数据)
易方达日经225ETF(QDII)跟踪日经225指数,该指数由日本经济新闻社编制,是反映日本股市表现的代表性指数之一。
日经225指数选取东京交易所主板成交量最活跃、流通市值最高的225只股票,根据调整后价格赋予指数权重,并每年度定期调整。
而工银瑞信印度基金人民币(164824.OF)是最典型聚焦印度市场的QDII基金。
(来源:Choice数据)
今年以来业绩最好的三只投资于印度市场的ETF均被该基金持有,比如长期处于第一大重仓的MSCI INDIA指数,稳定持有15%左右WISDOMTREE印度盈利基金、10%左右NIFTY 50相关ETF。
(来源:Choice数据)
(二)手快有,手慢无
随着投资者对配置多元化的需求越发强烈,2024年可能也是QDII快速发展的一年,但是目前不一定是最好的时机,需要投资者自己把握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问题不是来不来得及购买QDII,而是还能不能买到QDII了,部分QDII基金已经进入了一个“手快有,手慢无”的状况,比如本文提过的工银瑞信印度基金人民币(164824.OF)
2023年12月12日,该基金产品开始限购50万元人民币。
(来源:Choice数据)
2023年12月21日,该基金产品限购100元人民币。
(来源:Choice数据)
从限购50万元人民币暴跌到限购100元人民币,仅仅用了9天,主要原因是基金公司没有额度可供投资者购买了。
虽然规模近期增长迅速,但相对于整个国内市场来说,QDII的规模还是非常小的,目前全市场QDII基金产品总数不超过300只,规模占全市场公募基金比例不足3%,可供投资者购买的选择其实并不多。
综上所述,如果你看好全球经济的增长,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不低,不妨把QDII基金列入投资品种的备选名单,里面还是有不少有特色的基金。
但是,无视现在A股黄金坑而选择高溢价追涨QDII的韭菜们,真不值得同情。
(来源于:查股网)
查股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查股合作媒体,查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