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大指数探底回升 短期反弹能否延续?
来源:读数一帜
八只碳中和ETF的总规模从164亿元降至不足60亿元。根据最新披露的三季报,基金经理们依然十分看好后市
暂停六年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正加速重启。10月20日,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10月24日晚,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首批项目方法学,包含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四个领域。投资机构判断,碳市场将开启新阶段。
另一边,碳中和概念在资本市场经历了较大震荡。2022年7月成立的首批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纷纷下跌30%。“深度低碳”拖累下碳中和指数大幅下挫,股价表现更好的“高碳减排”领域由于权重较低,也未能阻挡指数下跌。
站在当前时点,A股重返3000点,低碳板块触底了吗?不少投资人士认为整体市场预期处于低点,但经济边际企稳的迹象在增加,低碳板块发展空间仍旧广阔。
半数资金出逃碳中和ETF
2022年6月28日,首批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获批,包括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南方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大成基金旗下产品。八只基金于2022年7月4日一齐发行,当年募集总规模超164亿元。
如今,八只碳中和ETF基金创立已超过一年。截至2023年10月26日,八只碳中和ETF成立以来净值下跌均超过30%,叠加投资者的大量赎回,目前总规模仅剩不到60亿元(2023年三季度末数据)。
从规模来看,大成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的规模从5.51亿元降至1.60亿元,降幅约71%;汇添富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从10.97亿元降至3.48亿元,降幅约68%;易方达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从42.74亿元降至17.37亿元,降幅超59%。从基金份额变化率来看,投资者净赎回的比例在一半左右。
“高碳减排”表现优于“深度低碳”
碳中和ETF收益率的惨淡表现背后,是“深度低碳”的落寞。
和原来市场中已有的碳中和主题ETF追踪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或中证环保产业指数不同,首批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主要追踪的指数是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下称“SEEE碳中和指数”)。
回顾SEEE碳中和指数过去三年的表现,指数在2021年创下新高后震荡下行,而首批基金成立之时,正处于上一次波峰的最高位。(下图红线圈出)
根据编制方案,SEEE碳中和指数是从沪深市场中选取清洁能源、储能等“深度低碳”领域中市值较大的公司,以及火电、钢铁等“高碳减排”领域中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公司,合计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2023年“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领域在指数中的贡献度分配分别为67.2%、32.8%,因此,“深度低碳”领域市值较大的公司对指数表现将产生较大影响。
《读数一帜》梳理成分股发现,在SEEE碳中和指数中,过去一年里“高碳减排”领域的表现明显优于“深度低碳”,但对指数的贡献度和权重指数权重较低。(截至10月26日收盘)
SEEE碳中和指数权重最高的成分股为宁德时代,占比近10%,过去一年股价下跌19.56%。此外,权重前10的成分股中股价跌幅较大的还有:隆基绿能(-51.48%)、阳光电源(-39.36%)、通威股份(-38.09%)。
过去一年股价跌幅较大的成分股还有德业股份、迈为股份、德方纳米、晶澳科技、恩捷股份、锦浪科技、天合光能等,股价跌幅均在55%以上。
而股价表现比较好的则是紫金矿业(+54.75%)、中国铝业(+48.40%)、华菱钢铁(+54.46%)、西部矿业(+48.88%)等。
易方达基金经理庞亚平认为,从增量角度看,未来空间最大的是深度低碳领域的投资机会,包括清洁能源及储能、新能源车、减碳及固碳技术等。这类企业主要驱动因素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等,在资本市场呈现的是技术驱动的成长风格。
汇添富基金经理董瑾认为,“双碳”背景下,新能源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较大,需求维持高景气,且国内厂商拥有相对技术及成本优势,产业链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
低碳板块见底了吗?
首批碳中和ETF仅仅是低碳板块的投资小部队。据《读数一帜》不完全统计,当前市场中和碳主题相关的基金有115只(不同份额分开统计),有超过40%是在首批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获批后成立的。
剔除成立不满一年的基金,以近一年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指标,目前,成立满一年的79只基金中仅有3只基金处于盈利状态,表现最好的是成立于2005年的银华绿色低碳债券,回报率为1.83%,其次是永赢信利碳中和一年定开债券发起,回报率为1.77%。
业绩最差的则是成立于2021年12月的中信建投低碳成长混合A/C,跌幅近50%,其次是海富通碳中和混合C,跌幅为45%。
前期低迷的“深度低碳”领域见底了吗?从近期披露的三季报来看,基金经理们依然十分看好后市。
鹏华基金基金经理闫思倩认为,新的增长引擎、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更加中长期的事情。“我们预期不再是消费、出口、投资,而是高端制造业与高科技创新。”
国投瑞银基金经理施成表示,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业绩成长行业,在经历了2022年的估值中枢下移,2023年盈利增速下降,整体市场预期处于低点,看好2023年-2025年能够兑现成长的公司的行情。
建信基金的陶灿强调,从基本面来看,光伏行业海外需求放缓,硅料供给充分释放,产业链面临产能过剩压力,单位盈利有下行风险;新能源汽车需求缓慢恢复,电动车渗透率重新回到30%以上,智能化创新加速,但部分环节仍面临降价压力;储能行业需求维持高景气,但由于行业壁垒整体不高,行业格局较为混乱,行业盈利能力普遍下行;风电行业装机进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整体慢于预期,随着政策制约环节逐渐疏通,海上风电装机有望加速,2024年有望成为需求增速最快的子行业;氢能行业变化较大,在政策刺激下,制氢设备需求高速增长。
(来源于:查股网)
查股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查股合作媒体,查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