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基风云
自2013年以来的十年,沪指在五一节前一周(五个交易日)表现较弱,有4年上涨,6年下跌。
五一节后表现相比节前较强一些,节后一周(五个交易日)沪指有5年上涨,5年下跌。
4月的倒数第三个交易日,A股市场呈现震荡分化的行情。4月26日收盘,上证综指下跌0.02%,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0.33%、1.54%,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1222亿元,北向资金净买入7.51亿元。
盘面上,新能源赛道股迎来爆发,光伏、储能板块领涨,信息安全、国资云等板块跌幅居前。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面对五天小长假,到底是持币过节还是持基过节又成为了基民关注的问题。
这一次,A股能否迎来“红五月”?基民是不是应该暂时赎回权益类基金?对于后市,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
近六成私募持仓过节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的十年,沪指在五一节前一周(五个交易日)表现较弱,有4年上涨,6年下跌。
五一节后表现相比节前较强一些,节后一周(五个交易日)沪指有5年上涨,5年下跌。
那么,过往“五一”节前后的历史行情表现能当做判断今年行情走势的参考依据吗?
黑崎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兴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历史数据是市场情绪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对过去三年A股五一前后表现的历史数据回溯,我们发现2020年、2021年、2022年的4月20日均出现下跌,然而在五一前后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扬反弹,由此可见A股的“红五月”效应十分明显。“因此随着经济逐步向好,今年五一我们依旧将保持持仓过节的策略”。
“历次长假所处的宏观环境均有所不同,而市场短期走势会受到情绪、政策以及资金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历史数据参考意义相对有限。对于持仓,我们依旧会基于长期投资的角度进行考量,避免基于短期因素进行频繁调仓。” 奶酪基金经理庄宏东指出。
私募基金方面,近六成私募认为个股结构性机会突出,选择重仓或满仓持股过节。
私募排排网调查结果显示,58%的私募选择重仓或满仓持股过节,他们认为市场偏强震荡格局未改,个股结构性机会仍突出;31%的私募选择中性仓位过节,他们认为长假期间消息面及外围市场不确定性较高;另有11%的私募选择轻仓或持币过节,他们认为市场大幅调整,短中期可能转弱。
审视资产配置
五一小长假前,一部分投资者谨慎观望的态度比较明显,出现减仓之后持币过节的需求。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当然每次到小长假都会有是否持币过节的疑问,这主要是看投资者是基于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如果是做长线价值投资者,可以不必过于关注短期市场的波动,只要持有的是优质龙头股或者是具有确定性成长的好公司,都可以弱化对于仓位控制的要求。如果是短期投资者,更加看重短期市场的波动,就要及时获利了结,灵活运用择时策略。
对于基民来说,业内人士认为还要根据自己的资产配置情况来做决策。
中安鼎盛投资合伙人陈伯仲对记者分析,持币过节和持基过节的选择关键在于当前自己资产配置情况和基金本身。一方面,如果目前的资产配置对于假期期间的各类不确定消息非常敏感,那就有必要做择时,如果资产配置的反脆弱性足够强,就没必要去做择时。
“另一方面,建议投资者多了解自己持有的基金投资策略特点,如果基金经理或投资策略本身具有克服短期宏观波动的能力,其实没有必要去择时赎回。如果基金经理或者投资策略本身非常容易受到短期宏观波动的影响,那么当初就没有申购的必要。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情况,审视自己的持仓基金,这才是作出决策的依据,个人无依据的择时大概率会犯错误。” 陈伯仲指出。
关注这些板块
今年以来,A股走出结构性行情,板块分化明显。
行业板块上,截至4月26日,年内游戏、出版、通讯设备等板块(申万)涨幅超过30%,酒店餐饮、非金属材料、能源金属板块跌幅居前。
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的陆续披露,5月市场行情将如何演绎?
陈兴文表示,五一后的市场一半是基于超跌反弹,一半是基于基本面反转预期。在美联储5月4日加息会议之前建议节前将仓位调控至5成左右,节后逐步增加仓位配置。国内经济基本盘扎实,底层构造稳健,市场延展力将随经济复苏逐步走强,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非理性的大幅波动往往都是建仓的“黄金时点”,而震荡调整中往往也在酝酿着新的上扬行情。
具体板块配置方面,陈兴文建议强力布局消费复苏预期下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公司。中长期来看,我国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经济的发展,因此港股的互联网龙头借助平台优势更具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建议持续增配消费与旅游板块龙头,在旅游旺季下在线旅游以及景点旅游板块值得短期布局。
陈伯仲认为,五一节后的市场还是会延续节前的市场逻辑继续演绎,除非五一期间有特别大的消息面影响。今年的市场会是结构性行情,从过往几个月的市场表现来看,对于量化策略来说有不错的做超额的时间窗口。今年结构性的行情会让基金管理人的业绩也变得结构化,审慎选择基金管理人并考虑不同策略的收益alpha(超额收益),在今年的资产配置中显得尤为重要。
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庄宏东认为,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以及经济修复的预期在今年或将持续回暖,下游市场需求稳定的食品饮料以及医药医疗行业在2023年均有望实现较为理想的修复或增长。对于估值合理,且盈利能力和业绩表现较为稳定的细分行业龙头,维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