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4月10日,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企业正式登陆A股,标志着A股迎来了全面注册制时代。
至此,投行也将告别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风险”“重保荐、轻承销”的野蛮生长期。站在新的起点上,业内人士认为,券商应培养出与注册制相匹配的执业能力,这不仅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能为建设现代化投资银行夯实长远发展的基础。
建立体系化承揽模式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众多新兴产业、具有新兴模式的企业将进入资本市场,证券业增量空间有望打开。对投行而言,行业内部分化必定加剧,竞争也更为激烈,这将考验投行跑马圈地的能力,以及走出差异化路线的胆识。
数据显示,注册制在科创板、创业板相继试点后,投行业务的头部效应愈演愈烈,尾部投行面临淘汰风险。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Wind数据统计,2021年至2022年两年期间,“三中”券商(即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IPO承销资金排在行业前三位,均为千亿元规模,市场份额合计达到44%。在IPO家数方面,中信证券的市场份额是业内唯一一家突破10%的券商(11.75%),明显甩开了第二名(中信建投8.25%)。
相较来看,同期有多达三成券商的IPO承销资金不足10亿元,这24家券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不到1%。在数量方面,有25家券商在上述两年内成功发行的IPO家数不到3家。
国元证券总裁助理、投行部总经理王晨表示,“全面注册制政策红利为投行业务带来巨大机会,同时也为行业分化按下‘加速键’,投行业务资源向头部券商集中,券商投行的头部效应加剧,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
目前IPO生态正形成“大型投行追赶头部、中型投行探索弯道超车、小型投行力争不掉队”的格局。在这个背景下,各家券商加大了上市资源储备的力度。
国金证券副总裁任鹏表示,对于投行上游而言,注册制下审核程序优化,企业上市门槛降低,业务机会增多,投行项目储备不能再以偶发性、依赖承揽人员个人经验的方式进行,需要建立体系化的承揽模式。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表示,会进一步推进“人海战术”,挖掘项目,“全面注册制来了,我们更要做好项目储备,做到业务可持续”。他谈到,公司会协同作战,联合私募基金子公司、分支机构等寻找好项目。
财通证券董事长章启诚表示,公司着力提升投行产业服务能力和投投联动能力,引领投行客户层次升级,启动“雄鹰伴飞”跟进计划,有序服务链主型企业。
既要保也要荐
全面注册制时代下,投行除了要提高跑马圈地的能力,更要有双能发现资产价值的“慧眼”。
修订后的《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指出,对于行业业态或发行人业务新颖、抽象、复杂、稀缺的,保荐人应针对性地调查发行人所在行业及商业模式变化、主要技术路线或关键经营要素创新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表征,在充分、审慎核查的基础上,发挥保荐工作对于投资者价值判断的前瞻、推荐作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就要求投行要善于挖掘公司价值,不仅会“保”,还能“荐”。
长江证券副总裁、长江保荐董事长王承军表示,全面注册制实施后,券商投行将从传统的“通道提供商”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投行的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尽职调查的充分性,还需要深刻理解发行人所处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发行人的盈利模式,充分揭示发行人目前和未来经营面临的风险。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投行委主任刘乃生表示,投行业务条线应深刻理解“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内涵,沿着行业逻辑“以投资的眼光选项目”,实现从“可批性”向“可投性”的观念转换。
中泰证券总经理助理、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主任姜天坊表示,注册制对投行的行业研究能力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核准制下公司上市的保荐和审核,保荐机构重点对上市公司过往在法律合规性和财务信息真实性方面进行核查。而注册制下,投行除了以上核查关注点,还需要更加关注公司所处行业的商业模式、发展态势和竞争态势,以及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充分利用投行对行业的研究和理解,发挥前期价值挖掘和判断作用,更早更准确地推荐优质上市标的。”
回归定价及销售“本源”
经过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后,新股不败神话已被打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已不再是新鲜事,这对券商投行的定价及销售能力提出了考验。
某头部券商的一名承销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由于多年来IPO发行定价具有“23倍市盈率”红线,核准制下IPO项目不愁卖,在这个背景下,投行的定价和承销能力没有得到锤炼,“承销环节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未来对投行来说是很大挑战”。
任鹏谈到,注册制新股发行采用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机制,监管不再对价格进行干预,新股定价转变为对企业真实价值的判断,投行需要加强研究能力,给出更为精准的估值定价。
他还表示,承销机制更趋市场化,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增强,保荐机构需要提升承销的专业度,更好地理解上游企业的价值和下游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权衡各方利益关系,实现新股发行的合理定价和精准匹配。
华泰联合证券相关人士表示,“全面注册制下,我们将进一步将执业思维由可批性向可投性转变,提升研究覆盖深度和主流机构覆盖深度,有效减弱市场信息不对称,形成合理审慎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