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少数派投资
经历过2022大幅下跌的洗礼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中变得更加谨慎了。除了简单的关注过往收益率、最大回撤等基本指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开始体会到波动率的重要性。
恐惧来自波动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股票可以从10元上涨到20元,然后从20元下跌到15元,再从15元上涨到25元,再从25元回撤到12元,最终涨到了30元。
在这个过程中,股价经历过腰斩,但最后比最初涨了3倍。对于投资者而言,每一次价格的波动都是一种内心扰动,导致其有可能做错了波段,大幅影响最终的收益率。
事实上,由于人类预测能力有限,不可能准确预见事件的未来发展,投资者预测错误的情形必然经常发生。索罗斯称此为“易错性”:指的是世界复杂性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当投资者持有的证券价格或基金经理持有的基金净值剧烈向下波动时,恐惧情绪将会逐渐放大,投资者首先会怀疑自己对市场或对标的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出了问题,随着股票价格或基金净值进一步下跌,很多人从一开始死扛,到逐步难以承受心理压力,最后心理崩溃,做出失去理智的决策。
波动性容易放大情绪波动,影响投资者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严重影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自信心受到打击,对原来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产生怀疑,长时间迷失方向,难以重返正常清醒时的状态。因此,波动率指标也许可以说不是风险本身,但过大的波动率指标本身就带来了风险——影响投资者理性决策的风险。
看到市场的非理性是收益的关键
市场的这种非理性波动,就是投资机会之所在。
市场本质上是一个投票器,而参与投票的人,很多都是似懂非懂、随波逐流、被情绪所左右的人。而这些人,是参与市场投票游戏的主力军,尤其是在A股市场。
所以市场高估和低估都是常态。人们往往不是基于某个事件本身的逻辑而选择是否相信它,而是把市场的涨跌、涨跌幅,当成是否相信它的参照物。只要涨则相信其好,跌则信其差,事物本身的逻辑已经不重要了。
对于一套投资策略,主观也好,量化也好,左侧也好,右侧也好,动量也好,反转也好,短周期也好,长周期也好,趋势也好,逆向也好,等等。其实本质上要么是在赚市场从非理性变的更加非理性的钱,要么是赚市场从非理性向理性回归的钱。
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会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经历越多、独立思考越多的人,越会觉的这句话是上乘的投资法则。
波动率无好坏,适合自己最重要
对于大部分基民而言,在投资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波动率的产品尤为重要。有一个简单方法可以衡量偏股型基金的波动情况,分享给大家:
我们可以将产品和市场(沪深300)进行对比,可以将沪深300的贝塔值设为1,当衡量相对波动率贝塔值小于沪深300说明投资组合的波动比较小;当衡量波动后相对收益的夏普比率高于沪深300的,说明投资组合处于波动较小但超额较高的情况。
同时,在具体基金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参考基金过往业绩,但是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基金未来走势,更不要以短期的业绩去预测长期的基金业绩表现。
站在当前的时间点上,资本市场经过一年多的调整积蓄足够力量。
宏观面上,国内经济全面回暖,大方向上无忧。国家统计局3月1日公布数据显示,PMI数据远超市场预期,Wind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PMI创出2012年5月以来新高,即成为最近10多年来最高水平。
长江证券认为:“内需方面,疫情退潮已然成为当下主导经济的力量。叠加未来几月的低基数,诸多指标将共振上行。房价拐点初现,地产销售边际修复,即便剔除春节错位、疫情积压需求等扰动。消费尤其是服务业还将延续修复。”
目前市场已经过了周期的底部,开始修复回暖。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对于2023年的市场,我们可以更乐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