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全面注册制大幕拉开,沪深交易所正式开始接收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2月20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首个交易日,沪深交易所共受理16家公司的主板IPO申请,其中沪市主板7家,深市主板9家。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计算,上述16家获受理企业的首发预计募资规模合计约为204.6亿元。其中,中信金属和陕能股份的募资规模分别在沪深主板受理企业中最高,拟募资规模分别为40亿元、60亿元。
截至2月16日,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项目共计480单。其中,IPO项目288单,再融资项目186单,并购重组项目6单。按照相关规定,上述主板在审项目将在近两周内平移到两大交易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16家获受理的企业中,柏诚股份、中信金属、陕能股份、常青科技、海森药业等5家企业的保荐机构均为中信证券。其中,中信金属和陕能股份由中信证券分别与中航证券、西部证券联合保荐。
在审项目两周内平移至交易所
经过四年多的试点,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全面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
2月1日,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仅过去半个多月的时间,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中证金融、证券业协会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注册制的制度安排基本定型,标志着注册制推广到全市场和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确保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有序衔接、平稳过渡,沪深交易所将在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接收证监会沪深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后,沪深交易所开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2月20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首个交易日,沪深交易所正式接收证监会沪深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当日,沪深交易所共受理16家公司的主板IPO“平移”申请。其中,沪市主板7家,深市主板9家。
根据证监会数据,截至2月16日,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项目共计480单。其中,IPO项目288单,再融资项目186单,并购重组项目6单。这就意味着,上述主板在审项目将在10个工作日内平移到两大交易所。未在期限内申报的,则被视为新申报企业。
根据交易所对主板首发在审企业的相关安排,对于证监会审核过程中已通过初审会但尚未经发审委审核通过的,交易所将依据证监会的受理顺序和审核成果接续审核,在初审会意见落实后安排审核会议和上市委员会会议审议。对于证监会已反馈意见但尚未召开初审会的,交易所根据证监会的受理顺序和审核成果,继续推进发行上市审核工作。对于证监会已受理但尚未出具反馈意见的,交易所自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后的20个工作日内发出首轮问询。
陕能股份拟募60亿首批企业中最高
全面注册制实施首个交易日获得交易所受理的16家企业中,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制造行业。
根据交易所官网披露,沪市主板7家已获受理的公司中,常青科技、江盐集团、万丰股份均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柏诚股份、恒尚股份为建筑行业公司,中信金属、中重科技分别为批发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公司。深市主板的9家公司则分别来自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计算,上述16家获受理的企业首发预计募资规模合计约为204.6亿元。沪市主板受理企业中,中信金属的募资规模最高,为40亿元。深市主板受理企业中,陕能股份的募资规模最高,为60亿元。
作为主板推行注册制后首批IPO申报企业,上述16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普遍较大。以首发募资金额最高的两家公司为例,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信金属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33.03亿元、769.42亿元、1128.16亿元、623.7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2亿元、11.38亿元、18.23亿元、15.76亿元。
同期,陕能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2.68亿元、97.09亿元、154.77亿元、96.04亿元,归母净利润5.27亿元、7.44亿元、4.04亿元、12.9亿元。
从保荐机构来看,上述16家受理企业中,柏诚股份、中信金属、陕能股份、常青科技、海森药业等五家企业的保荐机构均为中信证券。其中,中信金属和陕能股份由中信证券分别与中航证券、西部证券联合保荐。此外,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光大证券(维权)、申港证券、东兴证券、华泰联合、中金公司、平安证券等均有主板IPO项目获得交易所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