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李曼宁
近两天,一条航司“限折令”广为流传,称“一些优势航线最低票价不得低于四折”。目前,尚未有国有航司官方证实该消息,民航局相关人士也发声,称未对航司提出过相关要求。
“限折令”尚待明确,但国内航线票价抬升趋势显现,如在最繁忙的京沪航线,各大航司最低价贴着四折票在卖,超低价产品已难觅踪迹。一时间市场也生出疑问,机票价格究竟谁说了算?
回溯国内航线的运价机制发展历程。2004年,《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印发,我国机票价格市场化改革启幕,政府直接定价之外,航司被允许自主有限浮动。2010年,国内航线头等舱、公务舱票价实行市场调节价。2013年,经济舱机票价格被分为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类。近年来,民航局更是持续扩大市场调价航线的范围。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要求“3家以上(含3家)航空运输企业参与运营的国内航线,国内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
从价格不敏感的头等舱、公务舱,到经济舱价格的放开,我国民航票价改革一直奔着市场化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政府指导价部分并非固定价格,而是政府规定上限范围内的企业定价,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化调节价。
相信消费者对市场化票价也有所体会:旺季高票价、淡季低票价,偶尔还能捡到“白菜价”,这些都是充分市场竞争的结果。
遵循市场化定价机制,机票价格主要取决于当时的供需差。具体至各航司,又有着复杂的定价策略与收益管理系统。营销策略、增值服务体系、成本结构等因素也会影响票价的调整方向,基于收益最大化考虑,各航司最终会动态调整各个子舱位的价格和库存,这也是为什么同一航线会出现各航司票价不一,同一折扣各航司定价不同的“千人千价”情形。
疫情以来,民航市场确实出现了少数违背市场规律的定价现象,这也与疫情下对刚性旅客需求量的预测失灵等有关。尤其在去年,民航业出现巨额亏损,核心痛点仍然是供需关系下需求不振。
当下,国内客运航线的供需状况是怎样的?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民航业今年已触底反弹,在春运旺季期间,国内航班量的供需大幅增加。长达40天的春运虽未结束,但航班量已在元宵节后的2月6日创出小高峰,近两日航班量已经出现下滑,旅客量明显回落,供给逐渐大于需求,机票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但当前大部分航线上,刚性需求旅客依然是主力,若限制折扣,会把部分对价格敏感的刚需旅客推向更低价的民营航司,同时,损害非刚需旅客的积极性。毕竟,热门商务航线还面临着高铁的竞争。二级市场上,近两日领涨A股民航板块的正是低成本航司龙头春秋航空,国有三大航司的市场表现则明显落后。
正如前文,民航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机票价格亦充分遵循市场化机制,对航司来说,调节运力,优化定价策略更有意义。对于机票价格,要更相信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